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舞蹈七十年:昂扬的时代舞步见证共和国的前进步伐

时间:2019年09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罗斌
0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的70华诞。70年风雨兼程,新中国舞蹈事业始终与共和国的发展命运同步,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贡献了积极力量,成为共和国文化建设宏伟壮阔的历史图谱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线条。 

  行业协会的坚守 

  回眸新中国舞蹈的70年,行业协会的发展对舞蹈艺术家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舞蹈家协会作为首个全国性舞蹈工作者组织,发挥着党和政府联系舞蹈家、舞蹈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自1949年7月在北京成立伊始,始终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创作导向,致力于我国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从建会之初的13个会员到今天的8000多名会员,中国舞协一直以积极健康的姿态打造着优质的舞蹈生态环境;从1980年举办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对外交流活动,邀请美国、加拿大、南斯拉夫、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八国舞蹈家访华,到今天积极践行中国舞蹈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出访足迹遍布五大洲,中国舞协一直努力扩大中国舞蹈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1951年创刊《舞蹈通讯》到1958年中国舞蹈界第一本定期公开发行刊物《舞蹈》诞生,再到1986年《舞蹈信息报》的创立,中国舞协组织近千场专题研讨会,以踏实的脚力一步步推动舞蹈文化的建设;从1981年中国舞协牵头编纂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到2018年投标课题“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中国舞协一直以开放的脑力和坚挺的笔力搭建起中国舞蹈界学术与理论研究的高端平台;从起初与相关部委联合举办专业舞蹈赛事,到1998年创立自有品牌“荷花奖”“小荷风采” ,中国舞协以高度的责任心提升行业协会的专业度和亲和力;从受启于戴爱莲先生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到1956年首次对江西傩舞的调查研究,踏着前辈足迹,中国舞协持续行走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感触源自民间的真实,湖北恩施、海南保亭、西藏林芝、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处处可见中国舞协带领艺术家们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身影;从以“人人皆可舞蹈”的理念为出发点到今天发展成为群众心目中茶余饭后不可多得的娱乐方式的“百姓健康舞” ,中国舞协以身体力行的姿态,针对群众自发性舞蹈活动存在的组织松散、舞蹈内容杂乱、授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及时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优质社区教材,搭建快乐舞蹈展演的平台,如今的百姓健康舞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根植于平常百姓心中。70年的征途中,中国舞协一直秉持初心,从未脱离人民的期许,坚守“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承诺,以昂扬的时代舞步记录与见证共和国的前进步伐,在传承中实现超越,始终坚守与新中国文化共奋进的路线,见证着新中国舞蹈事业的辉煌。

 

舞蹈《飞天》 中央歌舞团演出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中央歌剧院芭蕾舞团演出 

 

       舞蹈教育的坚诚 

  回眸新中国舞蹈70年发展历程,舞蹈教育取得蔚为壮观的成就。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新舞蹈艺术运动的先驱者吴晓邦先生在其理论著作《新舞蹈艺术概论》中勾勒出了关于舞蹈学学科的结构图,随后的几十年间,舞蹈教育事业呈现出相对活跃状态。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随着《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古典芭蕾基本训练》 《古典芭蕾双人舞教学法》的出版以及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的提炼并被确定为根本教学法,中国舞蹈摆脱了口传身授的传统教育模式,走向了教育科学化的道路。1978年,国务院批准北京舞蹈学校更名为北京舞蹈学院,从原有的4个专业发展为今天的11个专业,培养了以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导为主的各类人才,他们在国际国内赛场及平台上施展拳脚,成为中国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1973年,国务院文化组设立“文学艺术研究机构” ,下设音乐舞蹈研究室舞蹈研究组。1976年,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机构改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下设音乐舞蹈研究室舞蹈研究组。1978年,原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舞蹈组改为舞蹈研究室,负责人为董锡玖。1980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原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改为舞蹈研究所,吴晓邦任所长。同年8月舞蹈研究所创办《舞蹈艺术》丛刊,吴晓邦担任主编。舞蹈研究所应运而生并顺势而为,构建了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和舞蹈批评三大知识系统,填补了中国舞蹈理论发展的空白。从1982年招收第一届舞蹈学硕士研究生,到1997年招收第一届舞蹈学博士研究生,再到2009年开设舞蹈学博士后流动站,为海内外的舞蹈科研、教学与管理机构培养了大批的高端人才。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   

  1957年中央民族大学创立舞蹈学科,成为国家级少数民族艺术重点学科基地,旨在培养有特色、综合素质全面、有较高实践与理论研究能力的民族舞蹈高级专业人才,同时肩负着继承、发展、弘扬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重任。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已成为融少数民族舞蹈教育、表演、创作研究为一体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心。目前,舞蹈学院已形成含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和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史论及舞蹈钢琴伴奏多个专业的培养格局,学院设立了基础技术技能课程、民族舞蹈课程、艺术实践课程、基础理论课程相辅相成的四大课程体系,且形成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习体系,培养出数千名优秀的民族舞蹈编导、教育、表演及管理人才。他们活跃在全国各艺术院校及表演团体之中,其中许多人成为专家学者及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尽管与以上三所院校相比,创建时间略晚,但在培养舞蹈人才方面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始建于1960年9月,它担负着为全军专业艺术团体培养舞蹈演员、舞蹈编导、舞蹈师资和从事军队舞蹈艺术研究的任务,设有艺术学硕士、舞蹈表演和编导本科、舞蹈表演中专和在职教育培训4个教学层次。2017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更名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继续保留了舞蹈专业。舞蹈系在过去5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民族风格、时代精神与军队特色相融合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基本功扎实、教学思路清晰、军队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在军旅特色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军队院校所具有的集思想教育、艺术教育、纪律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几十年如一日,舞蹈系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两千余名舞蹈表演、编导和师资人才,其中舞蹈家有金星、王迪、邱辉、张荪、谷亮亮、玉米提等,著名编导有应志琪、华超、陈惠芬、王勇、刘晶等,创作演出了《小溪江河大海》 《红蓝军》 《一片羽毛》等大批优秀剧目。

  70年来,中国的舞蹈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200多所艺术院校开设了舞蹈教育相关专业,百余所综合类院校开设了舞蹈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拓展与普及不仅满足了舞蹈爱好者学习的基本需求,也为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舞蹈《奔腾》 中央民族大学演出 

  舞蹈教育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舞蹈文化水平,我国舞蹈教育的蓬勃发展必然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70年间,一代又一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他们以坚诚的态度为舞蹈殿堂打下坚实的地基,我们不该也不能忘却默默奉献的他们,尽管其丰功伟绩非一笔纸书能够记录完整,但择一二之人用以凸显我国70年来舞蹈教育事业的厚度也足以服众。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中国舞蹈学科建设的吴晓邦,普及拉班舞谱的北京舞蹈学校首任校长戴爱莲,北京舞蹈学校芭蕾学科创建人曲皓,致力于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建设的李正一、唐满城,另辟蹊径挖掘“古典舞蹈”的孙颖,开拓中国古典舞视域继而搭建敦煌舞派的高金荣,探索民间舞动律规律发明“元素教学法”的许淑英等等;时至今日,在舞蹈创作教学领域颇有建树的王玫、张建民、张守和等;在舞蹈史论教学方面独当一面的知名学者如刘青弋、欧建平、江东、王宁宁、茅慧等。正因一代代舞蹈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在这70年里,将中国舞蹈教育推向空前的高度,将中国舞蹈教育嵌入了整个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

  舞蹈创造的坚定 

  回眸新中国舞蹈70年,舞蹈艺术逐渐走出了一条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的发展道路。

  当代舞的发生发展可谓构建出一个不同于世界其他各国的舞蹈样式,多元一体的艺术品格显示出它宽广的支脉与超强的生命力。从1947年肖向荣带领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队建立了一支专业性舞蹈队开始,舞蹈队中那些充满战斗气息的舞蹈表演便烙上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印记,可以说,这是奠定当代舞艺术风格的发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中国军队专业舞蹈工作者们创作和演出的舞蹈作品,呈现出广泛吸收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艺术特色的发展态势,当代舞的触角继续延展,成为新中国舞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相对明确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自身的艺术品格,还有自成体系的创作风格。70年代,当代舞创作恢复活跃,以革命与浪漫、光荣与梦想继续塑造部队主体形象的风采。80年代的舞蹈创作思想活跃,打破了以往确立的一些重要标准,具有先锋性质的舞蹈作品开始试图淡化故事情节,抽离生活事件,打破传统舞蹈风格的纯正性,这无疑是受到当时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当代舞的多元一体特性必定不会放弃对现代性观念的尝试,所以在80年代的当代舞创作中如何塑造艺术形象可谓第一要事。90年代,中国舞蹈“荷花奖”创立,当代舞以平等合理的身份参与到专业比赛和竞争中去,题材范围也从部队舞蹈扩展到表现当代社会生活、弘扬优秀主旋律的舞蹈作品。新世纪以来,当代舞继续蓬勃发展,其深受当下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亦汲取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养分,在自觉担负着“文以载道”的重任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它的初心。


舞蹈《月光》 杨丽萍表演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掀起了深入生活和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潮,“新秧歌运动”的兴起以及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举办揭开了中国民间舞蹈复兴的序幕。50年代至60年代,民族民间舞创作以提取民俗舞蹈韵律为素材,运用“风格化动作”创作出不同于民俗舞蹈的新风貌。80年代至90年代,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开始注重从民族文化底蕴中挖掘富有民族精神的素材予以加工创造。直至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在受现代艺术思潮影响的同时,积极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寻求新鲜舞语并坚持观照现实题材,这已然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路径。

  1956年北京舞蹈学校第一届中国古典舞学生教学工作的开展到1960年“大绿本”的问世,为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确定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高等学府,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发展到超越技术层面的高度,开始探索符合本民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规律的训练体系。伴随着新千年的钟声,中国古典舞进入了百花竞放的发展阶段,美学层面出现了多元化态势,呈现出多元共生的中国古典舞文化,如以孙颖为代表的汉唐舞学派、高金荣提出的敦煌舞学派、马家钦从昆舞种凝练出的昆舞学派等,与以上学派相关联的学术理论也随之而来,中国古典舞的实践与理论交融凸显出中国古典舞者们在审美层面的文人气质与情怀。

  中国舞剧发展在吹响探索民族舞剧号角的那刻起,便从未停止它前进的步伐, 70年间共创作了1200余部舞剧作品,堪称世界之最。1950年由戴爱莲先生创作的《宝莲灯》 ,标志着新中国舞剧事业的起步; 1957年《宝莲灯》和1959年《鱼美人》的相继首演,标志着新中国现当代舞剧创作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红白”两剧( 《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和70年代创作出的享誉五洲的《丝路花雨》 ,厘清了新中国舞剧艺术发展的探索阶段。80年代以来,中国舞剧进入创作繁盛期,在创作数量、题材选择以及风格样式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奖和全国舞蹈展演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舞剧作品,如《阿诗玛》 《妈勒访天边》 《闪闪的红星》 《风中少林》 《水月洛神》 《永远的热西麦甫》《仓央嘉措》 《杜甫》 《永不消逝的电波》 ……在新中国舞蹈发展70年的历程中,舞剧事业的发展无疑为广大观众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上海歌舞团演出 

  中国芭蕾舞先驱者戴爱莲先生曾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了芭蕾艺术的种子,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芭蕾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她用欧洲之所学编创了芭蕾舞《森林女神》 ,让芭蕾艺术第一次进入国民的视野。5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文化建设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芭蕾艺术在中国真正兴起和发展起来,以戴爱莲先生为代表的芭蕾艺术家们积极倡导在新建的歌舞艺术表演团体中,将芭蕾艺术作为培训演员的必修课,并积极投身于芭蕾创作实践环节中去,力求探索用芭蕾舞作品为新中国和人民的事业服务。1950年,由欧阳予倩编剧,戴爱莲等集体编创的大型芭蕾舞剧《和平鸽》 ,标志着新中国舞蹈史的舞剧艺术事业的正式起步。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的建立,设立了芭蕾舞剧科,以古典芭蕾的严谨规范和高难度技巧培养演员,并把课堂和舞台紧密结合,培养出一批能够胜任各种角色的芭蕾舞蹈人才。1959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次年,上海舞蹈学校成立,开拓了芭蕾事业的新局面。60年代,中国第一代芭蕾舞蹈艺术家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指导下,以中国自己培养的专家复排和演出了多部外国芭蕾舞蹈作品。同时,一批从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和编导,在遵循“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上,创作和演出了反映中国人民斗争生活的两部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使芭蕾艺术真正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芭蕾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了。1978年,中央芭蕾舞团恢复原名,随之掀起一阵《天鹅湖》的热潮。进入80年代,三大舞团相继建立,创作了大量的现实题材作品,如《觅光三部曲》 。总体而言,新时期芭蕾艺术以更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借鉴,而不只局限于单一的俄罗斯学派的影响,陆续有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加拿大等国的著名芭蕾艺术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传授技艺。

  20世纪50年代, 《一个新舞蹈训练体系的拟定》的发表,无疑给中国舞蹈教育带来新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法,但由于现代舞的文化属性,并没有在中国舞蹈这片土地上取得足够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舞崛起。80年代后期,广东舞蹈学校校长杨美琦创建了“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实验班” , 90年代初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现代舞团。与此同时,北京舞蹈学院举办了第一个现代舞短训班,并设立了现代舞研究室。新千年以来,中国现代舞在接受西方现代舞的过程中每在变形中接受,在接受中变形,逐渐进入本土整合期。以1996年北京现代舞团成立为标志,中国现代舞保持了独立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传统的普遍认同,在创作方面主要体现在真实挖掘普通人的心理体验,向都市生活靠拢,注重将西方现代舞编舞理念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

   

街舞《黄河》 中国舞协街舞委员会、河南省舞协演出 

  “与时代同行” ,可以说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最佳诠释。70年,于人的一生而言足以盖棺定论,但新中国舞蹈发展依然还在青春的路上。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舞蹈艺术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本版图片由中国舞协提供 

(编辑:邱茗)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