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幽默滑稽“双子星” 创造“小丑不丑”的艺术 ——访幽默滑稽表演艺术家刘全和、刘全利

时间:2018年11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瑞涓
0
 
刘全和、刘全利的经典作品《照镜子》久演不衰
    红鼻头,大头鞋,穿着花哨的衣服搞怪,说起小丑,这样的形象就浮现眼前。文艺界有对著名的“双子星”——幽默滑稽表演艺术家刘全和、刘全利,创造了独具双胞胎特色的表演风格,打破“小丑”给观众留下的刻板印象,他们穿着看似日常的服装上台,以别出心裁的构思、细腻传神的表演与默契十足的表达,融合多元艺术表达于一体,将滑稽变为一门高品位的幽默艺术,告诉人们:小丑不丑!10月28日,作为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滑稽比赛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哥俩乐翻天”刘全和、刘全利幽默滑稽专场在河南大学举行,现场反响热烈,笑动开封古城。演出结束后,两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回忆48年演艺人生路,畅谈滑稽表演与创作。
  幽默的天性与生俱来,两人与滑稽的结缘也水到渠成。1970年,凭借跟父亲学过的一点武术功底和天生的“演员相儿”,12岁的刘全和、刘全利双双入选中国解放军铁道兵文工团。上了两年舞蹈课,团里考虑到有些魔术需要双胞胎来完成,将他们调入杂技魔术队,练杂技格外辛苦,哥俩心里发怵,团里老师逗他们说:“你们好好练,练不好就送你们复员回家。”哥俩一想,家里兄弟姐妹六个人,全靠父亲一人挣钱供养,很是辛苦,而且当兵是一种荣耀,怎么能被淘汰送回去呢?于是起早贪黑刻苦训练,有时候凌晨三点就奔训练场去了,很快他们就从“落后生”成为队里掌握杂技技巧最多、基本功最好的演员,他们的杂技节目《双杠椅子顶》《钻圈》等也获得了全国文艺调演优秀表演奖、全军文艺汇演二等奖等诸多奖项。
  在练杂技过程中,两人有意在节目中加入滑稽表演,有一次为波兰考察团表演时,波兰一位艺术总监惊叹:“这哥俩不就是中国的卓别林吗?”两人受到启发,开始钻研卓别林的影片和资料,觉得这个路子适合自己,于是往幽默滑稽方向发展,以模仿卓别林为主,加入中国传统滑稽、杂技技巧,大受观众欢迎,走到哪里都掌声雷动。不久到香港演出,香港观众却反响平平,两人虚心请教,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一针见血说,你们不能只模仿别人,表演要有自己的特色。哥俩如醍醐灌顶,转而开始琢磨原创节目,仔细一想,双胞胎本身不就是优势吗?你像我,我像你,如同照镜子一般,又彼此默契,不如就排一个节目《照镜子》。节目中“管家”惟妙惟肖地模仿镜中的“主人”,诙谐幽默,立即得到观众认可和市场欢迎。后来《照镜子》被文化部选派参加意大利第九届世界滑稽比赛,一举拿下全场唯一一个“金小丑”奖,也是滑稽界的“奥斯卡”。迄今为止,两人也是凭借滑稽表演拿下“金小丑”奖的唯一一对中国演员。从此,两人更加坚定地走上了滑稽表演之路,创作了《橱窗模特》《摄影爱好者》《蜜蜂的报复》《指挥家与钢琴家》《兄弟拍电影》《谁是主角》《小鸟与蜜蜂》《同桌的你》《父亲的梦》等作品,获国内国外大奖无数,创造了独具特色、无法复制的“双胞胎幽默滑稽艺术”。
  “滑稽可以分为街头滑稽和舞台滑稽,那种扮小丑吹气球,给商场活动暖场子的,只是徒具滑稽的‘形式’,并不是‘作品’。”刘全和、刘全利对滑稽艺术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中国传统滑稽多是以扮丑逗人笑,表演扔球、抢椅子等,后来很多节目模仿西方,流于肤浅。刘全和、刘全利认为,滑稽应该与时俱进,人们的审美品位已经提高,过去的滑稽已经不能满足观众欣赏需要,“滑稽不仅仅是戏谑玩闹,为了搞笑而搞笑,低级段子也能让人笑,那只是搞笑的表层,滑稽是幽默,是智慧的结晶,通过细腻的表演传递思想与情感,让观众有精神的愉悦和共鸣,引人深思与回味”。他们的每部作品都充满奇思妙想,在轻松幽默的剧情中,或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或反映人生道路上的温情与哲思。比如《蜜蜂的报复》讽刺破坏公园花草的不文明行为;《父亲的梦》讲述父子情深,演绎从儿子呱呱坠地到上学顽童,再到长大成为小提琴家,携妻挈子归家,将父亲的辛劳付出展现得淋漓尽致,真情在舞台上流淌。
  从铁道兵文工团转到中国广播艺术团,为哥俩滑稽艺术的发展打开更宽阔的天地。刘全和、刘全利说,团里星光熠熠,侯宝林、刘宝瑞、马季、唐杰忠、姜昆、陈佩斯、冯巩等都是德艺双馨的大艺术家,和他们在一起,进一步打开了视野与格局。团里每年要求必须出一个新节目,也逼着他们不断地向周围人学习,不断创新创作。“我们琢磨着,别的姊妹艺术都可以借鉴滑稽表演,滑稽为什么不能借鉴其他姊妹艺术呢?”刘全利说,“小丑”其实是最全面的演员,滑稽是综合艺术,它不用语言、用肢体传递快乐,音乐、戏剧、舞蹈、曲艺、影视、摄影等多种元素都可融入,在不断的跨界摸索中,他们的滑稽也实现了从技术到艺术的新的飞跃,两人也都练就了一身本领。比如《兄弟拍电影》融入拍电影的元素,《摄影爱好者》和摄影相关,《指挥家与钢琴家》和音乐相关,等等。《指挥家与钢琴家》中用到《黄河大合唱》,两人一边开着车都在一遍一遍听这首曲子,耳朵都磨出了茧子,就为了挑选出和滑稽表演动作相配合能产生最佳“笑果”的片段。
  “我们的创作都是来自生活,平时就很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也特别喜欢跟人聊天,没准儿听到哪句话一下子就找到了灵感。”哥俩说道,艺术最关键的是用心,要观察生活中的一切,跟上时代发展,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比如《街景趣事》中,街头铜人雕塑下,一位少年随地吐口香糖、吐痰、扔垃圾,不爱护公物,铜人巧妙“整治”少年,灵感即来自于在巴黎街头看到一尊雕塑,再结合日常生活中街头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将生活现象信手拈来,由此创作而成。其中铜人用少年的口香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少年变作“提线木偶”捡起遍地垃圾,也来源于他们去戛纳电影节期间在公园里看到一位男子站在桌子上提线木偶表演,两人眼前一亮,觉得可以用到节目中去,后来特意到泉州拜望提线木偶非遗传承人,学习提线木偶技巧,将虚拟化无实物表演运用到节目中,令人爆笑深思。
  好的节目经久不衰,《照镜子》《橱窗模特》等节目20余年后再看依旧常看常新。刘全和、刘全利也在不断对节目做出改进,一些节目主动淘汰掉,一些节目中加入时代新元素,精益求精。比如《照镜子》中,加入了对镜互跳“骑马舞”动作,贴合现在年轻人的潮流;《摄影爱好者》早先拍照用胶卷,配的声音是胶卷转动的声音,现在已经数码时代,拍照配音就改成了快门咔嚓声。其节目的立意、剧情超越了时空局限,越来越走向经典化。
  演出48载,刘全和、刘全利做过两次幽默滑稽专场巡回演出,2009年“快乐人生”专场演出社会反响热烈,从去年开始“哥俩乐翻天”再次火爆上演,其中大多是近年来创作的新节目,从北京、上海、深圳一路演到开封。刘全和、刘全利笑称,他俩一上台就是“人来疯”,61岁在台上依旧像小伙子一样热情高涨,翻跟头、桌上倒立用后背画滑稽小人的方式演绎“同桌的你”,都是耗体力高难度动作。尽管所有节目都熟稔于心,哥俩对待每次演出都像是第一次演出,比如这次开封专场演出前走台合光认真排演三遍,幕后“绿叶”、两人的弟弟刘全福对舞台灯光、音效、屏幕等也做了精心安排,为开封观众呈现视听最佳的欢乐盛会。
  台上令人捧腹,台下有他们在的地方就有欢声笑语,他们保持着孩子般的赤诚与对生活的好奇心。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他们竭尽全力,默默下着苦功,每天训练形体,步行5万步锻炼体力,时时都在琢磨着“这个节目应该再怎么打磨”“下一个节目创作什么”,时刻保持着这样的紧张感与危机感,并化作动力,不断创新创作。采访中,两人唱起一首歌《小丑》,这首歌像是为他们而作,描述的正是他们的内心:“掌声在欢呼之中响起,眼泪已涌在笑容里,启幕时欢乐送到你眼前,落幕时孤独留给自己,是多少磨炼和多少眼泪,才能够站在这里,失败的痛苦成功的鼓励,有谁知道这是多少岁月的累积……”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