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饶曙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建设

时间:2017年12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饶曙光
0

  众所周知,39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正式确立。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具有高度系统性、完整性、继承性、创新性,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特别是关于文化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新提法、新举措,明确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目标,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以及此前的多次重要讲话,将文化提升至国家和民族灵魂的高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高度;同时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

  中国电影发展进入新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增强文化自信。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电影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武装,为行动指南、行动纲领,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建设。

  众所周知,电影是舶来品,世界电影发展开始是法国主导,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电影的中心就转移到美国。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并且在美国外交官(按照要求美国驻外使馆的外交官都有帮助推销美国电影的任务)的帮助下,利用强大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全世界建立起了完整的发行网络,成为全球电影体系的标准制定者和独一无二的主宰者。1994年分账大片的实施,对中国电影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从1994年一直到前两年,占据引进片绝对统治地位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并且绝大多数是高科技特效大片,“喂大”了不止一代中国电影观众,培养了他们观看好莱坞电影的趣味和习惯。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年轻观众自觉不自觉地以美国电影参照系来看中国电影,并且已经将其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很多人总是不自觉地把国际电影节对中国电影的接纳、是否给奖,作为认识、评论中国电影的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丧失了自身的立场和话语体系。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批评的那样:“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有人戏称中国观众是“好莱坞票房接盘侠”,中国电影市场一度出现了大量的“中仓影片”(所谓中仓影片,是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大于在北美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真的让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观众、中国电影人“情何以堪”。事实上,中国电影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而“文化他信”的现象确实存在。因此,中国电影应当大声疾呼、理直气壮地倡导文化自信,以及产业自信、艺术自信、美学自信。文化自信、产业自信、艺术自信、美学自信,一个也不能少。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影正在发生一些积极的结构性变化:一是观众群体从80后、90后向90后、95后发生位移,00后观众也强势崛起;二是从一二线城市开始有效延伸至三四五线城市。三四五线城市成为中国电影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对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带来了众多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说实话,笔者曾经对中国电影市场新兴观众群体抱有怀疑心理和怀疑态度,但事实证明他们是有选择、有个性、有担当的“新人”。他们成功地卸任“好莱坞票房接盘侠”的称呼,对单纯的流量以及IP说不,愿意观看多样化、差异化的电影(多样化、差异化电影受到应有的市场礼遇,《冈仁波齐》《二十二》等影片成功逆袭,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战狼2》受到热烈追捧,军功章上都有中国新兴观众群体的一半乃至大半……)数据显示,新兴观众群体的“三观”很正,有较强的文化责任和担当,也有较强的个性及其选择。因此,与分账大片不一样的所谓“批片”如日本的《你的名字》、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西班牙的《看不见的客人》、泰国的《天才枪手》也受到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青睐和追捧。中国电影要想以“电影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电影之林,更进一步攀登世界电影艺术的高峰,一定要借鉴、吸收不同国家的优秀电影文化,而不仅仅只是以好莱坞电影为尊、为师、为大。

  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国电影走向结构性优化,走向良性电影生态,走向内容为王、质量制胜,走向质量型发展、包容式增长,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建设提供了来自观众层面的巨大支持乃至最大支持。一句话,过度投机追求短期利益和效益的时代正在逐步成为过去——当然,这种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巩固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许任务更艰巨更繁重更复杂。培养培育能够欣赏不同类型电影的观众群体对于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一个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不仅必须要从娃娃抓起,而且必然是“久久为功”,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改变或许才刚刚开始,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工作更艰巨,甚至还可能有曲折和反复。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电影丰富的实践及其内在的发展要求,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可以说,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不仅仅是电影理论批评的内在要求,更是电影创作层面、电影产业实践层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笔者看来,当下中国电影实践发展及其丰富性、多样性乃至复杂性,为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提供了新的历史性契机、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壮阔的伟大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建设是无比丰富的生动实践。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只有关注、参与、研究、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建设无比丰富的生动实践,勇于理论创新,才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建设无比丰富的生动实践取得更大的文化创造、更多的文化成果,才能推动有效构建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

  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同时,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我们要坚持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勇于善于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电影工业经验、电影产业经验、电影文化经验和电影美学经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建设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必须树立创新性发展理念,实现创新性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语境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独特道路。

  如何在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提升电影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市场进步的同时同步实现艺术进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将会进一步考验中国电影人的智慧和能力。中国电影应该从高速度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有效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增长。我们一直期盼和努力的中国电影从产业的黄金十年走向创作的黄金十年,时逢新的历史性契机。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内涵、有深度的好电影是电影市场的硬道理,是广大电影工作者的硬任务,是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必然要求。

  总之,中国电影必须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特别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理念、价值系统,包括中华美学精神和规范,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电影化呈现。在电影美学、技术等各方面,中国电影要善于借鉴学习一切有益的工业经验和艺术经验,同时也要根据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来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道路;立足于满足广大中国电影观众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以及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攀登世界现代电影发展的新的制高点,为世界现代电影发展、世界电影艺术的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1年写过《中国史叙论》长文,认为复兴中华民族,并不是只考虑本国富强,而且还要给全人类带来幸福。他说,“一个人不是把自己的国家弄到富强便了,却是要叫自己国家有功于人类全体。不然,那国家便算白设了”,“我们人数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该负四分之一的责任。不尽这责任,就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同时的人类,其实是对不起自己”。中国电影应该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电影的发展将以促进各国电影产业发展和进步、提升世界电影水准、形成多元文明共存为目标,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历史性框架下促进全球范围内电影文化多样性及其全球现代电影体系的形成。中国电影除了自身要尽快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有效、有序转变,更应该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