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从“作品意识”到“日常书写”

时间:2017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瑞田
0
从“作品意识”到“日常书写”
——读张胜伟《书艺》有感

张胜伟作品
  张胜伟是当代实力派书法家,创作成果丰硕。8月初,笔者与他一起参加“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评选工作,得以面对面讨论书法问题,讨论书坛问题,讨论书法家问题。沉稳、内敛的张胜伟和风细雨,关乎书法的每一个问题,思考周密。临别前,他签名赠送《书艺》,在漳州工作的数日,得闲阅读,开卷有益。
  《书艺》是张胜伟的“谈艺录”,其中涉及的书法欣赏问题、临帖问题、字法与笔法问题、书法家个案分析问题以及作为书法家的学习和创作问题,都给了我新的启示,引起我对一些书法问题的再思考。
  笔者对当代多数书法家的“谈艺录”并不看好。某些书法家写字行,谈字便漏洞百出。比如,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提及书法之“法”,就无限夸大“法”的作用,甚至认为书法之“法”是“法”的最高形态,无与伦比。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法”无处不在。站在本位主义,强调书法之“法”的特殊性,显然是艺术思想的局限。另外,把书法欣赏神秘化:本来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却千方百计地找一些生僻字词予以描述,把听者搞得一头雾水。鉴于此,我对书法家的“谈艺录”保持警惕,习惯性把他们的创作和他们的创作谈分隔开来审视。
  而笔者读《书艺》却有了新的发现。《书艺》也是书法家的“谈艺录”,但是内容朴实、真诚,系统、理性,是对书法生态的直观阐释,言之有物,言而有信。此书是张胜伟书法知识的总结,是他临帖与创作的直接体会。张胜伟一语中的:“在面对古今书法作品和书论时,不论作者是何等‘大牌’,从不会盲目崇拜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坚持以一个书写主体的心态去全方位地观照并甄别书法之是非优劣。”没有迷信,也不装神弄鬼,以遵循书法艺术的规律为根本。
  《书艺》明晰而简要地勾勒出中国书法的演进过程,以理性精神回眸,也具有个人的感性体验。在“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形态下,张胜伟的书法史是一位优秀书法家的普世认知和个性理解。书法家说书法,《书艺》是一家之言,有声有响,别具一格。他征引冯班的一句话:“书法无它秘,无非用笔结字耳。”时下对书法的判断有盲人摸象之虞,过度的解释,没有边际的夸张,令人无所适从。从笔法的玄幻,到书法是最高级艺术的呓语,倒映出书坛智商的低下。张胜伟是“务实派”,是实干家,他不愿意纠缠字词字义的暗示或谜团,他于书法,往往直奔主题,明了书法本体规律,坦陈书法审美特征,说清写字的理由,尤其是把字写好的理由。
  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作茧自缚是愚蠢行为,张胜伟十分明白这一点。关于书法的定义,他讲得非常干脆:“书法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是线条艺术,还是有意味的线条艺术?是造型艺术,还是书写汉字的艺术?笔者认为应是借助书写汉字来表达个人情感意象的艺术。”生命情感是艺术的血脉,仅仅看到书法的书写技巧,显然是对书法艺术的误读。
  张胜伟是当代竞技书法的胜者。但是,这不是他追求书法的唯一梦想。现代社会,书法的实用功能减退,以展览为导向的书法评价体系有了用武之地。张胜伟需要面对这种“书法评价体系”,因此,他的“作品意识”一直很强。所谓的作品意识,就是对以展览为导向的书法评价体系的接受和突破。然而,书法格局不是一元化的格局,书法的根本也不仅仅是对展览为导向的“书法评价体系”的全盘接受。张胜伟谙熟中国书法史,他知道展览导向的局限,因此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从“作品意识”走向“日常书写”。
  “日常书写”是书法的原生态,是书法的昨天,也是书法的归宿。张胜伟对自己的规定有高度,更有难度。书法的日常书写已经退出社会生活,那么,我们的日常书写的落脚点又在哪里?这是悖论,也是出路,作为有思考的书法家,笔者明白张胜伟的心态。
(编辑:周春桃)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