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踽行艺匠沙寒丁

时间:2017年08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付迎东 付 婧
0

  傍河流呈“一字形”的万安路老街是老上海人的居住区。踏上百米老街踱百年时光的碎影,在老上海人沙寒丁创作的玉竹扇骨上可以领略时光的流逝和不同于上海繁华都市的宁静。

  “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就像诗词中的小令,又像春天里的江南。”将这浑然天成的美集于一丝一毫之上,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伴有舟伐、流水,精细的微刻技艺使沙寒丁这位匠人在当地一带小有名气。肉眼都无法看清的每一条纹路,年近七旬的沙寒丁师傅凭意念在竹扇骨上刻出茂林修竹、溪山云水、舟船行人等画面,并配上诗赋文。精湛的微刻技艺,使人置身于一段似曾相识的诗情画意间。

  说起沙寒丁师傅的微刻技艺,他能以刀代笔在2平方厘米面上刻200余字,每个字0.3毫米,且无一败笔,笔笔有帖气。擅长刻竹和治印的他,名气并不大,可能在人才辈出的上海很难找到他的影子,但像他这种坚持近四十年如一日的纯手工微刻技艺在极速工业化的今天却面临即将凋敝的命运。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被时代抛下的传统工艺被迅速忽视、遗忘。这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或已逝去的“文化”,它亟需被人们所记住并传承发扬。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工匠之艺和文人之艺的完美融合,在沙寒丁的作品中得到立体呈现。篆刻艺术集书法、章法、刀法于一体,一方印中,豪放与婉约的书法笔意,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而竹刻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专门艺术。明代时的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嘉定派”。刻竹不易,所谓竹有竹纹,雕刻时刀子运用稍有不慎就容易跑刀而撕裂竹纹,而且刻竹者还要能书善画,懂得画法和画理。沙寒丁取国画、篆刻、竹刻等多种艺术手法之精髓于一体,并大胆创新在狭小的扇骨、印章边款之上刻画着古老的中国故事,这种技艺极为罕见,且作品本身不正是当下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改革中微缩的图像样本吗?

  越浮躁的事物惊起的水波越是浮光掠影。我睁大眼睛仔细端详着只有几寸大小的扇骨上的人与物、人与景,在2.5平方厘米的印章石上诵读着“读之可以忘忧”773字的《滕王阁序》,千年的光影在这凝固的几厘米间涌动……

  

沙寒丁所住的宅院建于1931年,一些收藏爱好者总喜爱在此地交流

  

沙寒丁在几寸大的扇骨上运刀如笔微刻山水诗文

 

 沙寒丁在修正印文

  微刻的竹扇、石章均富金石韵味,为识者所重

(编辑:胡艳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