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当三百年东方文化老字号遇到西方古典旋律

时间:2017年08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渝
0

  当三百年东方文化老字号遇到西方古典旋律

——记“康熙的声色世界·室内演奏会”

  雨夜浸渍了盛夏的最后一个周末,北京城已弥漫着湿润的凉意。琉璃厂古文化街的深巷中,竟然传来巴洛克风格的四重奏音乐,引得路人驻足聆听。“金石丝竹,乐之器也。”为什么在这京城腹地的传统文化老街,响起的不是中国自古流传的丝竹之音,而是西方舶来的古典西洋乐旋律?原来,一场名为“康熙的声色世界·室内演奏会”正在百年老店清秘阁中奏响,来自德礼格乐团的四位音乐家为观众重现了300年前响彻清朝宫廷的西洋乐章,流淌的音符与正在清秘阁厅堂中展出的“佰花拾集——宋秦晋扇面艺术精品展”中的50多件扇画艺术作品共同组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声”“色”盛宴。

  本次音乐会由易加网主办,北京明成馆、清秘阁协办。整场音乐会以一首《献给康熙的奏鸣曲》拉开帷幕。“很多人以为,西洋音乐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才进入中国,其实早在3个世纪前,也就是18世纪早期,西洋音乐就已经到清朝宫廷里跟康熙皇帝‘打了个照面’。”据本次音乐会策划人、北京明成馆馆主郑里介绍,意大利传教士德礼格在巴洛克音乐全盛时期离开欧洲,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奉教皇命来到北京,觐见康熙皇帝,带来了后来深受康熙皇帝喜爱的巴洛克音乐,从此在清宫中担任乐师职务。他一到清廷立刻备受重用,康熙甚至把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三位皇子交给他,向他学习乐理知识。同时,德礼格对康熙五十二年敕撰的《律吕正义》贡献良多,还对以前传教士带到中国的几架古钢琴进行修理,并使用古钢琴跟康熙一起合作三手联弹。据史料记载,在德礼格刚到清廷的岁月里,他享受了康熙隆重的恩宠,康熙曾经多次对他进行夸奖,带着他三次随巡关外,还让他穿上了二品文官的官服。德礼格为康熙写了12首三重奏,乐谱至今还保留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善本库中,这些旋律一度响彻宫廷,正因为德礼格与康熙300年前的这段因缘,主办方将这场音乐会命名为“康熙的声色世界”,也是试图重现紫禁城里沧海遗珠的声音与尘封已久的往事。

  夜渐深,欢庆的音乐中却透露出淡淡的忧伤,流动的乐章将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渐渐揭露在观众面前。原来,德礼格与康熙的“蜜月期”只持续了四年,即公元1711年至1715年。之后,两人的关系逐渐恶化,德礼格最终于1721年身陷囹圄,尽管借着1722年雍正登基大赦天下的时机重获自由,他却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并在北京西直门外孤独终老,这样的结局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是德礼格“作茧自缚”——原来,作为耶稣会的成员,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密探,要给教皇写信汇报耶稣会在北京的情况,这是作为清朝统治者的康熙万万不能容忍的。对于这段已成定局的历史,德礼格乐团创始人之一、中提琴演奏家韩晓表示非常遗憾,他认为,如果中西方的音乐交流可以保持德礼格开创的局面,那后来出现的音乐巨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都可以更早传到中国,中西方文化将迎来一个平行的交流时期,而这样的文化寄望和假想,也随着德礼格的下场成为了泡影。

  据韩晓介绍,德礼格乐团自创始以来坚持使用西方乐器演奏,并相信器物和精神会相互幻化、相互作用。韩晓以自己手上的古提琴为例向观众说明:“我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把提琴在教我怎么拿琴。自这把琴诞生起的两三百年之间,震动的方式一脉相承,不同的频率结成不同的形状,一个器物的生命尺度远远大于一个人的生命尺度,我们只是它们的过客而已。作为演奏者,我们递藏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积淀,器物本身的高度会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声”之于“物”,“色”亦之于“物”,正如厅堂内呈现的一件件扇画作品,纵然所绘是鲜为人知的山花野卉,艺术家宋秦晋却凭借这小小扇面上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带领观者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精神世界,让观众感受到自然灵性与人的心性之间的交流与互通。

  在德礼格的工作结束200多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德礼格的作品在南京国民政府向大后方转移文物的过程中得以重见天日。而此时,正在美国波士顿学习古典音乐、而后成为著名民族音乐家的黄自创作了饱含思念祖国之情的《思乡》。在本次音乐会趋近尾声时,音乐家们奏响了这支充满温情的曲子,他们用实际行动向观众表明,室内乐并不是人们观念里的“高大上”“遥不可及”,它原本就属于家庭,是知识分子真正交流思想的载体。韩晓说:“19世纪商业化运作的音乐厅,到了21世纪可能变成苹果手机或车载音响,室内乐的‘肉身’变了,而精神依旧未泯——它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是人类孤独时的忠实伴侣。”

  

德礼格乐团的四位演奏家王楠、韩晓、梁平、范柏松在演奏中

  丁香(扇画) 宋秦晋

  清秘阁厅堂中展出的宋秦晋扇画作品

(编辑:胡艳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