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汪碧刚:书家要有“家国情怀与文人担当”

时间:2017年08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0
  
汪碧刚书法作品
  黑格尔曾言:“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骛、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书法家、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汪碧刚应该属于后者。
  在书法创作上“低调耕耘”,在书法和学术服务社会公众方面“高调入世”,汪碧刚把近些年在这两个领域取得的成果融汇在由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安徽省政协书画院、安徽省书协主办,8月20日至26日将亮相合肥亚明艺术馆的“不忘初心,致敬青春——汪碧刚书法作品展”中。
  做好“文化人”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家国情怀》《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在“不忘初心,致敬青春”展览中,汪碧刚的书作少有风花雪月,只有“笔墨当随时代”。
  “方向、逻辑、方法”是他的“六字法宝”,无论是书法创作,抑或学术研究,概莫能外——“方向准确,逻辑清晰,方法得当,定能成事。”他说。他的恩师、中国书协顾问李铎先生说:“习书之道有八字不可或缺,即兴趣、勤奋、悟性、路径。其中路径不外临立变创。”多年来,汪碧刚谨遵教诲,探索实践,寄情笔墨。在他看来,“书法是动手的艺术、应用学科,书是‘写’,法是‘度’,书中有法;但若只会写,没有悟,便是写字匠,没有文化、字无变化,不能称之为书法家。”
  在汪碧刚眼中,古代书法是实用的,是日常书写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当代的书法创作,要到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去追寻和探求;回归传统、重温经典是当下书法研习和创作的不二法门。“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面临着传承、弘扬、创新的使命。”他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时代在发展进步,中国书法要尊重个性、尊重创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及传承体系的梳理,在探索创新上,要多方借鉴、多元共享——做好‘文化人’。”正是基于此,他把创作基点放在雅俗之间,在“雅俗共赏”的基调下博涉约取、取精用宏。他以经典翰墨的熏陶为资粮,以勤奋刻苦为根本,对“二王”书风及晋人韵致反复体味。在中国书协理事、海军美术书法创作院副院长张坤山看来,汪碧刚“用笔简约,干净利落,中锋运作兼取侧势,结体空灵、平和,奇正相生,左右揖让,章法布局一任自然……其笔力腕力皆能运用得当,有承继一代先贤之用心。”
  诗和远方,前行在路上
  力避闭门造车、时刻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洪流之中,是时代赋予当代书法家的使命和责任。“我常在想,我们这些舞文弄墨的人,又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什么是我们最为可贵的本质?恐怕莫过于‘家国情怀与文人担当’,亦作‘书品人品兼修’。”汪碧刚说。
  “汪碧刚热爱家乡,报效桑梓,为安徽的文学艺术事业特别是书法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还致力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学术成果丰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书协常务副主席吴雪介绍。在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任职之后,汪碧刚成功“转型”“跨界”:《中西居住文化背景下的街区制比较研究》《制度是社区治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推动高校建设智库助力现代化城市治理》等论文和《一核多元 融合共治——2016中国智慧社区发展报告》《社区政治视野下的“一核多元”治理模式研究》等专著连续发表,让社会学及城市规划学界感受到智慧社区和城市新型治理思路的新风。
对于“跨界”,汪碧刚却认为这是当代有志于文化之人的“必经之途”:“从孔夫子的‘大道天下’到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切编织成一条绵延的思想传统。这一思想传统移植到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身上,蝶化成‘五四’启蒙精神。因此,从精神谱系上说,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中国传统文人是一脉相承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强烈的现实品格和浓郁的政治情怀。”在这样的传统文脉中,汪碧刚愿做一个“入世”的书法家,正如他说:“诗和远方,前行在路上”。 
(编辑:周春桃)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