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粉彩工艺本体研究:在内外之间

时间:2017年05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崔 柯
0

粉彩工艺本体研究:在内外之间

——评任华东《从身份变迁到粉彩传承——晚清以降景德镇粉彩艺术名家研究》

  新时期以来,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本体研究凸显,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摒弃此前过于注重艺术的社会历史层面等所谓“外部因素”的做法,更多着眼于艺术形式方面的探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学科建设的细化,每种艺术门类,力图发展出体现各自形式特点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趋势的优点是明显的,即研究更加缜密、精细,研究角度也更加丰富多元,研究者或基于史料爬梳,或立足于田野调研,再佐之西方理论方法,展现了艺术形式发展的不同截面。但是,另一方面,过于“聚焦”艺术形式本身固然能将研究推向纵深,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自足发展的,它一方面在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互相影响、渗透中发展,而且这种影响、渗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历史要素的影响。如何打通艺术研究的“内”与“外”,源与流,是将艺术研究推向深入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这方面,任华东的《从身份变迁到粉彩传承——晚清以降景德镇粉彩艺术名家研究》做了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本书综合文学、美学理论研究方法,首先探讨了景德镇陶瓷粉彩工艺与艺术的审美本体特征,继而结合晚清以来粉彩工艺发展的四个典型的历史语境,勾勒出了百余年来粉彩工艺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一本有着理论自觉和历史意识的论著。

  选取粉彩艺术家的“身份”作为串联社会历史和粉彩工艺与艺术本体研究的立足点,“知人论世”,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本书虽然立足粉彩工艺的材质,总结出了该工艺的审美本体特征,但是著者也意识到,这一特征并不是一个稳固的存在,而是受到近代以来中国复杂的社会历史语境以及西方艺术的影响,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将这一历史演变的过程勾勒出来,是认识这一工艺审美特征的必要条件。而艺术家的“身份”,一方面联系着技艺传承的微观层面,另一方面,艺术家因其置身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变局的历史洪流之中,其“身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和时代的烙印,从“身份”切入,由一叶而知秋,实现了工艺研究的“内”与“外”的结合。

  从这一立足点出发,删繁就简,选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观照百余年粉彩工艺的流变,是本书又一特点。本书选取了程门、珠山八友、八友传人、学院名家四种不同身份的工艺艺术家,这四种工艺艺术家,又分属四个不同的时代,由此勾勒出了粉彩工艺从晚清“糙粉彩”的简便放逸、民国“新粉彩”工谨与情趣兼备、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社会主义新貌的尝试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派活跃带来“现代粉彩”新变这一历史发展脉络。在对每个历史阶段进行研究时,作者立足史料,谨慎地辨析了已有研究中的争议问题,聚焦工艺名家的“身份”,并对其所属的历史时期的时代氛围、审美风尚做了概括,在此基础上,进入对粉彩工艺的生产机制、技术革新以及由此带来的风格特征等方面的审视。不妨说,本书从“典型人物”出发,进入“典型环境”的描述,在个体身份与时代语境的双重视野之下,进入对粉彩工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论述,生动地展现了百年粉彩工艺发展的图景。

  本书在对历史进行客观描述的同时,也充满着问题意识,比如,对于粉彩工艺与艺术发展的传统和创新关系的疑惑,对于工艺艺术家个体和时代语境之间张力关系的谨慎反思,对于“现代粉彩”的学院理念和民众基础之间的隔阂,本书都有所提及。而这些问题,不仅是粉彩工艺的问题,亦是诸多传统艺术面临的颇具挑战的问题。可以说,本书打开了历史,为我们敞开了诸多讨论的空间。

(编辑:周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