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探寻“东方设计的诗意”(系列之六)

时间:2017年05月16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一文
0

  在第六期的“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系列中,依然有着不同观点的思考与碰撞。我们期待着更多充满社会观念、文化语境以及设计产业形态等这样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产生,以飨读者。

——编者

  主持:张通(北京)

  统稿:曹汝平(宁波)/叶佑天(武汉)/陈党(芜湖)

  嘉宾:何清俊(武汉)/李朝胜(杭州)/刘念(武汉)/庞蕾(南京)/邵巍巍(济南)/吴轶博(吉林)/徐小鼎(北京)/周卉(武汉)/张腾(济南)(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何清俊: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从对天空的仰视开始,然后在对大地的俯视中完成人在天地之间的定位。诗性是东方文化的主要基因,天地之间是诗性思维借以驰骋的空间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人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嵌入世界,将天地之间的存在作为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诗性对象。东方设计应该在这种诗性观照中,将遥远的东西诉诸眺望和想象,将临近的对象诉诸品味和体悟,世界因此体现出为美而存的属性。儒、释、道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人生哲学,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不管形式如何炫丽,缺乏本土文化滋养的设计始终是贫血的。因而,东方设计的内质应该体现在诗意与哲思的整体呈现上,用感动生成的审美直觉来诠释永恒的生命力量。

  何清俊,文学学士、设计艺术学硕士、文艺学博士,现为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形态与造物文化研究。首批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设计艺术人才,获得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设计与绘画作品获得国内外奖项50余次,其中3次入选文化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主办全国美展。多件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水墨画与古琴作品被国内外多家机构收藏,其中10余件被日本寺院、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李朝胜:东方设计,“主要看气质”。毫无疑问,目前日本设计几乎成为了东方设计的代名词,中国设计仍处于学习阶段。诚然,欧美风和日本风充斥设计与生活是可以理解的,现阶段大部分中国风设计水平是不高的,拿来主义现象严重。设计虽然不是纯粹的艺术,但好的设计必定是设计师内心思想的外化。由于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总有些不同,最终的创意表达必然是各有千秋。东方设计应该是融合的,是儒、释、道的综合呈现,西方人一看就是“东方面孔”。因此,中国设计师只要从内容到形式的表达都是发自内心的,最终呈现的设计必定是自带“东方”气质的。相由心生,设计亦如此。

  李朝胜,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任浙江工商大学视觉传达系教师兼视传实验室主任;杭州为度品牌设计总监。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ADC会员,英国艺术指导俱乐部D&AD会员。曾获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TOKYO TDC提名奖、Hiii Typography中英文字体设计大赛银奖、Hiiibrand国际品牌标志设计大赛铜奖、CCII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铜奖等,入选华沙、富山、拉赫蒂、莫斯科、玻利维亚、乌克兰、香港、台湾、上海、温州等国际海报展。

  刘念:提到东方,容易想到“东方文化”,提到西方,即想到“西方文明”。文化与文明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在东方,历经几千年沧桑巨变,现今所流传下来的种种包括物质、语言、审美、社会意识形态等组成如饮佳酿的东方文化。

  东方设计,是文化主导的设计,其根源是东方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深刻的东方哲学,在传统造物经验、审美意象塑造、艺术品评法则等方面彰显了对先人设计传统承续的历史文脉。东方设计需要在不断汲取东方文化营养与民族设计元素的前提下推陈出新,与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使东方设计理念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设计观念。

  刘念,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积极致力于交互艺术的实践开发与理论应用,并担任国际国内多个大型网站、软件界面、富媒体界面的首席设计师。多年来发表各级论文十多篇,其中两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各级作品获奖与发表十多次,其中两幅作品发表于艺术类核心期刊;主持或参与省、校级研究项目多项。

  庞蕾:“东方设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东方人,做带有东方特色的设计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我们的文化本身。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点日本已经做的很好了,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与研究。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以东方视觉形象的身份介入设计。

  对于“东方设计”。我想,首先,需要自由与开放的态度,不要把自己装在套路里,不要有“东方设计”的包袱。其次,事物的发展是一种生命形态,或者说事物就是生命本身。东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环境和土壤,需要发生、发展和延续,而不仅是观念和思考,更多的是需要行动。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不能代替行动,也无法完全预见问题,只有在做的过程中,真正的、具体的问题才会出现。不要还没开始去做就已经有问题了,一切疑问都是不做的理由,只要你去做,问题会少很多。

  只要面对真实,不断追问,不断行动,答案自来。从内心出发去行动和实现,才会有持久的热爱与坚持。当艺术生命与东方设计融为一体的时候,东方设计才是一种生命般的存在。

  庞蕾,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设计学博士。出版专著《视觉形态》,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作品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冯斯·黑格曼和王敏评审奖”;澳门回归“十”海报展“莲花大奖”;2014/2012/2011靳埭强设计奖专业组优秀奖等。作品入选第25届法国肖蒙国际海报节;第9/11届莫斯科金蜜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波兰第22/24届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2014/2010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第六届秘鲁国际海报展;DCGD德国德中当代平面设计邀请展;GDC2013;2012中国设计大展;第12届全国美展等。

  邵巍巍:四年前象山国美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就有过“诗性与理性”的讨论,乍一看,东方设计“诗”般情怀的文化追求,似乎近年才浮出水面,实际上,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诗性追求,从未间断,从更宏大的中国设计历程看,更一直是暗流涌动。东方设计的诗意情怀,不会因为政局变更、战乱动荡、世事变迁而消失,古时宴乐渔猎攻战纹样里有宏大的东方史诗;宋元影青蕴含着类冰似玉的文人雅趣;民国书籍装帧的中西交融,那是书卷多情似故人的人文情怀。所以,“东方设计的诗意”对当代设计师而言,意味着文化繁荣背景下的“国粹”传承,更是一种收放自如的文化自信。

  邵巍巍,设计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设计作品入编《亚太设计年鉴》、《中国设计年鉴》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11项。2015年斩获台湾国际平面设计奖Yeaim Demir评审特别奖。设计作品入选ico-D(国际设计理事会)认可国际赛事多项,包括芬兰拉赫蒂国际海报三年展、日本富山国际海报三年展、俄罗斯金蜜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保加利亚索菲亚国际戏剧海报三年展、斯洛伐克特纳瓦国际海报三年展、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厄瓜多尔国际海报双年展、GDC15等。

  徐小鼎:作为当代艺术的研究者和创作者,我认为东方设计和东方艺术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相同的。首先是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在国际上发声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但打破艺术设计领域中欧美国家的话语霸权,建立自己的理论和评价体系,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体现。

  其次,东方传统还面临着一个当代化的课题。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仅仅用东方化的符号去迎合西方人的猎奇心理,从长远看应该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东方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创作更具东方智慧和生命力的作品。比如“诗意”这一概念在东西文化中皆有,但如何在当代设计中诠释东方独有的“诗意”,确实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又很有意思的课题。

  徐小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艺术家,策展人。主要获奖:“凯撒艺术新星”今日美术馆大学生年度提名展特别奖、“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一等奖。主要参展:第四届北京双年展、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凯撒艺术新星”今日美术馆大学生年度提名展、“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中国美术馆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等。主要策展:“心有灵犀—徐冰的硕博研究生作品展”/武汉美术馆、“GOAL!”国际青年艺术展/北京德国文化中心、“城市愿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武汉BIG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吴轶博:“计者,事之本也”,《战国策》;“定事以计”,《韩非子》。任何设计活动的展开离不开设计思想的指引,也就是设计思维独特性、本土性的引导。如果在设计前面加上“东方”(此处不做元概念的理解)二字不由让我想到了汉字,因为将汉字提升至思维精度的认知功能上,它无疑构成了中西方思维的实质差异,也就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特质,这将是构成“东方设计诗性探寻”这一议题的原点。

  张岱年等学者在《中国思维偏向》中归纳了中国人思维偏向的重要特点是比类思维、意象思维,强调整体、直觉、取象比类,而汉字的造字过程及意义发生的过程正是“类”与“象”的思维方式支配下的结果。诗人王琥更提出了“字思维”的概念,指出了汉字空间隐匿了与诗性思维相同的神话精神、哲学与文化内涵,是汉民族思维方式、文化心态与审美情趣的生动体现。可以想见,汉字思维连接了中国哲学、文学、符号学、设计学等学科,成为以一寓万,万万归一的结构矩阵。

  东方艺术有神才具高维之智,故毕加索言艺术在东方;东方设计有意境才见神觉之思,故汉字可做东方设计诗性探寻的切入点。

  吴轶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美国Pacific University访问学者,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文字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省平面设计协会副主席,吉林省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

  周卉:东方设计的探讨本身就是一个有情怀的话题、诗意的话题。 对于西方设计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借鉴和吸收,缺少的是本身理念的表现。过多的模仿或浮于表面的形式,都不足以表达或代表东方设计。

  周卉,武汉纺织大学教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陈列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研究方向:视觉设计、服饰文化与展示方面的研究。设计作品曾获得国家省级多类奖项,入围第九届全国美展;主持参与完成国家项目一项、省级教研和人文社科项目三项;发表论文及作品三十余篇。

  张腾:自己理解的“东方设计”应该是根植于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形态设计,像扎进土壤里的树根,有可供辨识的文脉胎记,有民族文化延续的历史基因,即便是再现代的形式语言,也能从所呈现的内容里追根溯源出与之相关联的文化端头。好的设计,不仅仅是为“甲方”带来利益,也更不会是设计师为搏一己名声下的“表演”,应该是恰到好处的服务于大众,耐用于日常,能让人与物的关系更为融洽。若如此,东方还是西方,诗意或是理性,又有何关系呢。

  张腾,平面设计从业者,设计专业教师。现居山东济南,主要从事视觉传达方面的教学和图像图形的研究。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