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用画笔讲述大美的巴蜀故事——画家漆光作品赏析

时间:2017年03月2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照丁
0

  重庆当代著名画家漆光,年逾八旬,从艺70年,擅长中国画写意花鸟和山水,笔力雄健,意气纵横,绘画名动山城、声闻京华,而今他的名声甚至远播海外。

  漆光的中国画师从王雪涛、冯建吴、杨富明诸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早年学习过西画,也把水彩画的水意和色彩自然地融入了水墨画当中。他的写意花鸟画题材广泛,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是他的《红松八哥图》和《三峡神鹰图》。漆光的写意山水画既有深湛的笔墨修养,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华书画家》总编辑)  

漆 光

  漆光,字葵初,号峡宇斋主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徐悲鸿故居重庆市磐溪书画院艺术顾问,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书画院顾问。

  漆光以花鸟、山水画名世,作品既讲究传统,又具有现代气息。其画路较广,油画、水粉画、水彩画、中国画等均挥洒自如。中国画以写意为主,又融入某些画种技巧,个性分明,美感极强。

  漆光作品影响广泛。从20世纪50年代起,有数百幅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报纸刊物上,多家电视台对漆光及其作品进行专题传播。作品应邀去法国、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展,并多被收藏;漆光还应邀赴美国举办个展,并获加州、蒙特利公园市两级政府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还颁发荣誉证书和金钥匙市徽等。

  巴蜀自古多才俊,古时的文人学士有:西汉方言家扬雄、词赋家司马相如,三国谋士诸葛亮,唐宋文学大家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当代有郭沫若、巴金等。他们为巴蜀文化的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漆光正是巴蜀人,他1931年生于四川遂宁一个书画世家,祖父是晚清秀才,父亲也工于书画,曾结交书画名家吴昌硕、李瑞清等;他幼时便爱书画,1948年考入成都南虹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与音乐学院的前身),1951年毕业后在遂宁多间中学任教;但“文革”期间因辅导“知青”学画被冠以“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罪名身陷囹圄;改革开放以后,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对巴蜀大地的深厚情感、以积压多年的满腔热情重新拿起画笔,他用画笔讲述了春到巴蜀的许多动人故事,引起了热烈反响,巴蜀故事也在他的笔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也许正是这奇特的地理,孕育了巴蜀独特的文化。漆光今年已有86岁高龄,他是从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巴蜀画家,所以,读他的画作,让你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漆光的画作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描绘历史文化的。如反映长江三峡的系列画作,不仅展现了三峡的雄奇壮丽,还通过沿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引起我们对于洪荒远古的无限遐思和对未来的理想。《三峡烟云》是一幅长卷,画作以山和烟云为主构成三峡的婉转,再配以帆船、松树、民居、石梯,使画作意境深远、气势恢宏,尤其峡谷中的两条小帆船与小山上的石梯和民居相呼应,再加以突出山崖边的老山松,反映了自古至今巴蜀人笑傲苍穹的自信。《赤壁怀古》是画家根据宋代巴蜀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一幅立轴作品,画家以峰回式的赤壁、烟云和帆船为元素,构成了一幅以红白为主色调的远古与现代相融洽的画作,之后,再在上款以墨色书写苏轼的词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使画作更加古拙,表达了画家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巴蜀文化的敬佩之情和弘扬之责。还有《大足石刻》《白帝城》《三峡石宝寨》《高峡出平湖》等,都是画家从弘扬巴蜀历史文化的高度,以现代文化的视角,经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提炼出来的精品画作,作品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二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如古人的诗词歌赋,几乎可以说概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所表现的平仄、押韵和对偶等严格格律,令世人无不称奇。如何用绘画表现这种传统文化的精髓,漆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朝辞白帝彩云间》就是漆光依据唐朝“诗仙”李白的诗绘就的一幅立轴,画作以山岭为主,以飘渺的烟云为间隔,使山岭蜿蜒起伏、雄伟层叠,画中左下角的一只飘摇的小船似乎刚从山峦中飘出,整个画面让人禁不住咏颂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画中白帝城虽然看不到,但远山之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却依稀可见,当年李白朝辞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画作中山峰的错落、山谷的转合,也似乎变成了古诗词的平仄和韵律,而小船之上山顶的小屋和前景中红色的石榴树,则渲染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色彩,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类似这样的诗韵画作还有被称作是万州八大景观之一的《石琴响雪图》、被誉为是巫山十二峰之最的《神女峰图》,还有令人震撼的川江号子之《川江急流图》等。这些画作刚柔相济,韵律鲜明,充分反映了巴蜀人民勤劳朴素、追求幸福的智慧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胆识,令人钦佩。

  三是讲述革命文化的。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然而,交通的不便没有阻挡住巴蜀人民追求光明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巴蜀就建立起了党的组织,红军转战大巴山区时,创建了全国第二大红色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目前,在川的红军石刻文物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居全国红色文化之首,其中建立于川陕苏区的将帅碑林,是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可见,巴蜀大地是块红色的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的漆光,对巴蜀的红色基因更是牢记于心,这就有了他的精品力作《红松八哥图》系列和《红岩之音》等。《红松八哥图》构图简洁,红色而茂密的松针上,黑色的八哥姿态各异,色泽的强烈反差使画面充满寓意。松针本为绿色,漆光用朱砂把它画成了红色,这自然有他的用意,他说:“我画植物,强调它的精神。”我想,在他的意识里,松是英雄之树,在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巴蜀大地上,松树自然也应该是红色的,而会说话的八哥栖息在红松上,画家是希望这种动物精灵,能把英烈的故事广为传颂。果然,画作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得到了画界和社会的认同,作品被中央文史研究馆收藏。《红岩之音》是漆光又一幅反映革命题材的画作,与人们画同类题材不同的是,漆光用了他擅长的写意手法。画作在左上角用写实手法,以红瓦白墙描绘出红岩村的原貌,并用朱砂描出村前的大树,然后用写意的手法,以重叠的墨绿色电波圈代表巴蜀的山高险阻,最后以红岩村飞出的鸽子穿破墨绿色的电波圈突显画作的主题。众所周知,红岩村位于重庆市,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1945年,毛泽东同志从延安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43天里,就住在红岩村。《红岩之音》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也预示了革命在艰难之后的光明前景。

  四是当代写意花鸟。巴蜀开门见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花鸟的天堂。漆光热爱这片土地,他全身心融入了自然的怀抱。《鸭先知》是漆光创作的一幅很有情趣的花鸟画作品,作品以对角构图,把池塘里的鸭和藤条上的八哥的对话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闹春雨》则采用平衡构图法,把树上的三个八哥喜迎春雨的场面若然纸上,画中柔和飘逸的柳条,衬托出春的气息。还有《白头松梅图》《三峡神鹰图》《泉声》等,都是形神兼备的上乘佳作,让人过目难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漆光凭着对艺术的执着,用他的画笔讲述了一个大美的巴蜀故事,并且把这些故事推向了美国、法国、日本等地,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他无愧于一个巴蜀艺术家的荣耀。

红松八哥图

凌寒傲雪独自开

黔山行

读书图

西陵烟云

松猴图

富贵白头图

令箭荷花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