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今日影评》与电影批评的主流话语建构

时间:2017年03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道新
0

电视影评的资源整合与魅力呈现——《今日影评》与电影批评的主流话语建构 

 

 

  自从新世纪开始亦即中国电影产业化特别是国产大片陆续面世以来,电影批评就经常在影界内外激起较大争议;随后兴起的网络影评及其话语暴力,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当“影评”沦落为猎奇和炒作、作用于宣泄和复仇之时,失去的便是影评的公信力、自制力及其存在根基,其破坏性不容低估。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主要基于《长城》《摆渡人》等影片的恶意攻击和网站评分事件,“影评”再一次在各家媒体和电影观众中引发较大的反响,并成为社会各界广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这种现象的产生,既表明电影在中国已经具备越来越清晰的存在感和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又彰显电影批评在国人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性及其主流话语建构的紧迫感。

  也是在去年8月8日,CCTV6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等10余家专业机构联合创办的“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开播。《今日影评》邀请大量电影专家、知名影评人和电影创作者参与,并秉持“中央厨房”理念,注重通过内容的多渠道传播增加栏目节目的到达率。跟此前相关的电视影评类栏目如《第十放映室》和《每周影评》等相比,《今日影评》不仅更进一步整合了电影批评的专业力量和电影频道的媒体资源,呈现出电视影评赏评结合、视听互动与信息过滤、屏幕阅读的独特魅力,而且通过这种在文字与影音之间搭建桥梁的电视影评方式,展开电影批评的主流话语建构,回应中国电影总体增长的发展态势以及社会各界之于“影评”本身的困惑。可谓应运而生、适逢其时。

  实际上,迄今为止,社会各界对“影评”本身的关注和探讨,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专业的报刊影评与新兴的、复杂的网络影评领域,而对于介乎两者之间、兼具融合特质的电视影评,不仅较少尝试,而且缺乏深入考察。本文试图结合《今日影评》栏目直面这一问题。

  现在看来,电视影评是指主要通过电视媒介或以电视节目形式展开的电影批评。在当今的互联网及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影评跟报刊影评、电台影评和网络影评等影评形式相比,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目标诉求和运作特点,但又在议题设置、观点表达与传播方式等方面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彼此进行多媒体的引述和分享,以及多渠道的对话和交流。

  作为一种影评形式,电视影评无疑是电影批评与电视评论相互结合的产物,也便具有电影批评与电视评论的双重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电视影评的独特的话语体系。由于电影批评与电视评论均在不断演进之中,并都趋向或交融于互联网和多媒体,电视影评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受众展现一种必要的视听交互性和媒体开放性。

  这种必要的视听交互性和媒体开放性,体现在电视影评之中,首先可以让受众直接体会到电影批评赏评结合、视听互动的独特魅力。这是主要依赖于文字表达的报刊影评,以及相对缺乏专业资源的网络影评所不具备的传播优势。仅就《今日影评》而言,赏评结合、视听互动不仅有助于影评的即时感受与观点呈现,而且较大地提升了影评的信息传达与观赏功能。在八分钟播出时间里,主要通过主持人与影评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相关影片片段、制作花絮和媒介反馈的适时插入,受众无疑能在较短时间最大限度地欣赏来自影片自身的画面和声音,在获得相关影片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选择接纳影评人的态度和栏目的观点。尽管电影批评及其引述的影片信息,仍然可以单单使用文字书写或口头表达的方式予以传播,但在已经和即将到来的全媒体与屏幕阅读时代,电影批评似可进一步回到视听互动、赏评结合的运行模式之中。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更加符合电影媒介特质,也更多面向广播电视与移动互联网亦即最大数量受众的电影批评。

  另外,在信息空前繁杂、注意力较难集中与个体选择充满迷惑的时代里,跟报刊影评和网络影评相比,电视影评既能适应屏幕无处不在、屏读将成生活方式的必然趋势,又能重新安排注意力的组织形式,通过电视特有的过滤机制告知平台所思和受众想要;既能弥补报刊影评读者流失影响弱化的缺憾,又能应对网络影评范式瓦解标准失控的挑战。可以说,《今日影评》在对象选择、议题设置和观点呈现等方面,均表现出电视评论特有的时效性、思辨性与导向性。在其所选的评论对象中,既有如《盗墓笔记》《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谍影重重5》《星际迷航3:超载星辰》《功夫机器侠》等颇受市场关注的中外类型影片,又有如《我们诞生在中国》《路边野餐》《长江图》《驴得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较具探索精神和文艺气质的小众之作;还专门针对暑期档、春节档和网络大电影、魔幻经典IP等公众话题。对观众特别关注和平台极力推举的电影现象,如成龙及其相关的电影新作,总共录播了7期。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影评》不仅通过“全媒体扫描”和文化评论策略拓展了电视影评的深度和广度,而且通过“快问快答”和“《今日影评》观点”环节,浓缩了影评人和影评平台的主要观点,强化了话语生产者的权威性,为电影批评的主流话语建构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今日影评》选择的对象,无论是影片或影人,还是现象或热点,都尽量超越就事论事的藩篱,力图走向更加丰富多样、也更能增益受众视野的层面。仅以今年2月6日的节目为例,在讨论《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时,剧作家汪海林便提到了《过年》和《智取威虎山》等同样具有东北元素的一些国产影片,而在讨论的过程之中以及插入的影片片段里,还涉及《归心似箭》《钢的琴》《黄金时代》《煎饼侠》等各个年代不同风格类型的影片,以及一些充满东北方言和喜剧质感的春晚小品。节目最后,“《今日影评》观点”表示:“东北元素有着天然的喜剧优势,但不应单一地用于搞笑;多角度地去利用东北元素,才能让东北地区文化发挥独特魅力。”既有回溯历史和跨越媒介的多种资源引用,又有相对明确和以理服人的观点表达,还为受众理解《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提供了一般性的标准。从具体的影片和影人、现象和热点入手,以历史与文化相互交织的深广视角进行阐发,无疑既可发挥《今日影评》作为电视影评的平台优势,又能增强电影批评的信息量、知识性与价值传达功能。

  也正因为如此,《今日影评》开播半年来,获得了稳中有升的收视率和愈益显著的社会效果。栏目开播收视率0.39,单期最高收视率0.83,整体收视率0.41;在全国同时段节目中,近一半期数的收视率能够排在前十位左右。电影批评环境驳杂、话语凌乱,但也不可或缺、正当其时。《今日影评》是电视影评在中国的最新形态和重要成果,也是电影批评在主流话语建构中的成功尝试。鉴于各种原因,该栏目在影评人、影评内容以及制作观念、传播方式等方面,还有待更加认真地探索和持续不断地完善;但通过更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与魅力呈现,《今日影评》也将在中国电影批评与思想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编辑:段冉)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