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从“画意摄影”说开去

时间:2017年02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姚璐
0
  洞庭春早图
 
  清崖横云图
  20世纪初,画意摄影在摄影界曾经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也是如此。除了郎静山先生以外,北京光社的陈万里、刘半农诸位先生也以画意摄影为风格。当然这和材料科技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虽然,后来的纪实摄影手法慢慢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以消遣和优雅为主的画意摄影也迅速式微,无论在世界在中国都不成为主流。今天,大家又把它挖掘出来,我想不是因为复古的心理,其实是画意摄影里仍然有今天能够借鉴的东西。
  对于画意摄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画意”二字本身好理解,指摄影作品中有着一种绘画的情趣、绘画的风格,有时还带有点叙事性,当然画面都很唯美。现在各大摄影杂志里充斥的图片,大约七成都跟“画意”有关。从广义上讲,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学学摄影,拍了些画意十足的图片,当然值得鼓励。但是要严肃地给“画意摄影”一个明确的定义却并不容易。对专业摄影艺术家来说,如果只是把“画意”理解成附加上几种简单符号,比如将画面用圆形、扇形一圈,就称传统艺术、称“画意摄影”,那就把艺术庸俗化了。“画意摄影”总以唯美、弘扬传统的面貌出现,但是现在很多东西却太过于表面,完全没有深入地探究和理解。我不是研究理论的专家,不敢妄下结论,这里只是从画意摄影说起,谈谈我对相关创作的一点感触。
  我们今天看世界,往往借助工具,有镜头,有屏幕,有诸多的现代化仪器。但是古人看世界完全是通过自己的身体。这个和时代发展、生产力发达程度都有关系。中国古代的画家,他们不是去写生,而是去看山,然后记在心里,“搜尽奇峰打草稿”,回来再跃然纸上,呈现给人们的是心目中的山水。而我们今天更多的是采风、写生,一种更现代、更西方的思维与创作方式,跟传统有很大的区别。这两者怎么去结合,艺术家们在做着各方面的探讨。在时间感受上,我们和古人也有很大差异。古人说我要去看你,可能见到你时已经一星期以后了,而且还得打马扬鞭、风尘仆仆、晓行夜宿,但是这个漫长的过程里会产生诗歌,产生诸如此类的感受。今天则大不相同,我早上还在一个遥远的城市,下午可能就已经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了,但是缺少了过程中带来的信息,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全没有了。速度带来了飞跃同时也缺失了慢慢体会的过程。我们今天已经难以体味古人的精神气质了。因此我们今天追摹传统,如果仅仅只是从一个符号来片面拷贝,强说这就是传统,太牵强了。
  摄影是一门快捷艺术,不是一个门槛很高的创作手段,所以更得对精神层面加以重视,否则“糖水片”依然会泛滥。没有内涵的唯美是没有生命浅薄的美,事实上它不美,更谈不上画意。
(编辑:王士婷)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