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只为观众放——记秦腔表演艺术家柳萍
http://www.cflac.org.cn    2011-08-12    作者:张 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踏上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的领奖台的那一刻,柳萍的心怦怦直跳。这么多年的演出,无数次的获奖,她的心态早已岿然沉稳。然而,这次获奖,她无法不心潮澎湃。“德艺双馨”,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是一名艺术家毕生都在追求的荣誉。几十年来,一直在秦腔艺术领域耕耘的柳萍多么想用她至爱的艺术——秦腔,吼出此刻她心中的激动。但是,她深知,“这个荣誉是认可、鼓励,更是新的起点,它要我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再接再厉,为观众带来更多难忘的艺术形象,把秦腔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柳萍少年时便与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11岁时,她便开始学秦腔,为秦腔艺术贡献了她全部的青春。她以高尚的艺术品质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赢得了戏迷的掌声与青睐,成为深受宁夏各族群众喜爱,享誉西北地区的优秀青年艺术家。这一切,都与她坚守秦腔艺术的理想是不可分的。

    作为一名艺术家,柳萍甘受清贫和寂寞;作为一名演员,她更是平易近人,以老百姓的满意为先。尽管是秦腔界的“大腕”,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得主,柳萍却依然坚持经常下基层演出。很多时候,柳萍下乡演出的条件极为艰苦,很多地方甚至没有演员住宿的地方,她只好在学校拼两张桌子作床。柳萍却认为,“老百姓生活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更需要欢乐,下乡送戏能让老百姓笑起来,这比什么都让我感到满足。”多年来,她一丝不苟地投入表演、精益求精地认真作戏,并经常带病坚持演出。在她的带领下,银川市秦腔剧团坚持开展城乡演出,并使演出阵地稳步扩大。剧团每年在农村乡镇演出150余场,观众累计人数20余万人次,开创了区内外专业戏剧团体演出的最高场次及观众纪录。她带领大家常年在农村、山区舞台上一丝不苟地为各族观众送戏献艺,连续不断的演出使柳萍累坏了身体,没有时间看病治疗,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去顾及亲情、照料家庭,但她仍然无怨无悔,在秦腔艺术事业的广阔天地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为了攀登艺术的巅峰,柳萍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努力。秦腔是一门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艺术。少年时,柳萍的条件并不太好。为了练好基本功,柳萍起得比别人早,练得比别人多,正所谓勤能补拙,通过刻苦地练习,柳萍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为了加强自已的业务能力、提高表演艺术水平,她先后拜京剧名家李蓉芳、秦腔名家李兴、李小六、肖玉玲、王馥生等为师,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表演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前辈的悉心教诲,戏迷的热情鼓励,个人的勤奋努力,使柳萍在担纲主演的几十部剧目中,成功地塑造出《铁牌关》中的杨七娘、《杨延归》中的碧莲公主、《赵氏孤儿》中的公主、《游西湖中》的李慧娘、《秦王李世民》中的秀芝、《宝莲灯》中的三圣母、《玉堂春》中的苏三、《火焰驹》中的芸香等一系列人物,赢得了专家学者的好评及广大观众的喜爱。戏迷和行家评价柳萍“唱腔优雅婉转、表演细腻活泼、技巧娴熟自如、角色形神兼备”。

    1985年,柳萍参加宁夏首届中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获一等奖。2000年,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柳萍领衔主演《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妃,夺得个人最高奖项——优秀表演奖。2002年4月,柳萍以《武松杀嫂》《月下来迟》等折子戏中的高难度、高水准表演荣获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实现了宁夏文艺界“梅花奖”零的突破。2005年,柳萍在“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争霸赛”中成功折桂,成为除陕西之外其他省区惟一一个获得“中国秦腔四大名旦”桂冠的演员。2010年5月,柳萍荣膺文化部第十三届“文华表演奖”。同年7月,为表彰柳萍为少数民族戏剧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柳萍“金孔雀优秀表演奖”……多年的苦苦追求使她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鲜花与荣誉。

    柳萍在舞台上孜孜不倦地钻研表演艺术,在舞台下,她还努力钻研表演理论,并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大胆开拓挖掘自己的表演戏路与艺术潜能。她撰写的《论“以德治艺”》、《谈秦腔艺术的借鉴》、《我演刘妃》等三篇专题论文入选了宁夏第五届艺术论文研讨会,其中《我演刘妃》一文获宁夏艺术论文一等奖。2003年3月,柳萍应邀为宁夏大学学生作了题为《舞台人生与人生舞台》的专题讲座报告,吸引了数千名学子。2004年9月,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办的新中国成立55周年——北京、宁夏文化周系列宣传活动中,她应邀为北京大学师生作了题为《魅力永存的大秦腔》专题秦腔演示报告,轰动了北大校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柳萍来说,磨剑是为了斩除求艺道路上的荆棘,而梅香,则是为喜爱秦腔艺术的观众而放。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