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百场演出巡礼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21    作者:张 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走下去送戏到基层 走出去梅香飘海外

——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百场演出巡礼

    5年多100场演出,足迹遍布全国27个省、区、市,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海外多国,观众达到35万人——对于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这样一个没有固定建制与行政约束、自发组织的流动慰问演出团来说,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纪录。是什么样的热情造就了这样的纪录?又是怎样的吸引力激发了这样的热情?百场之后梅花奖艺术团如何继续精彩前行?

    搭建梅花奖服务于民的有效平台

    “创办于1983年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是中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戏剧事业为宗旨的艺术大奖。迄今,已举办了24届,20多年来,中国戏剧梅花奖结下了累累硕果,共评出涵盖54个剧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台湾地区的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获奖演员567名。这些艺术家是中国戏剧界的中坚力量和宝贵财富,他们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说。不过,颁奖并不是中国剧协的最终目的,获奖也并不是演员的终极目标。在奖项之后,在荣誉面前,如何充分利用梅花奖资源,真正做到还戏于民,是摆在中国剧协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中国剧协几任书记都有过成立梅花奖艺术团的想法,但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组织方式。直到2005年前后,时任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的董伟正式找我谈及此事。他说,给你3年时间,能不能把梅花奖艺术团组建起来?这件事就正式提上了日程。”作为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的元老、常务副团长,赵承燕亲身见证并参与了这个团从组建到壮大的每一步。“当时我们的想法是‘拿上来、放下去’,就是有演出需要的时候能够把梅花奖演员们组织起来,演完后各自回单位,这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2005年6月30日,中国剧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据赵承燕回忆,“当时有基层的同志找到时任中国剧协秘书长的季国平,提出能不能会后组织艺术家们到河北永清县进行慰问演出,季国平把组织演出的任务交给了我。没想到的是,大家听说后热情都很高,刚刚当选中国剧协主席的尚长荣和刘长瑜、濮存昕、龚文艳等都参加进来,甚至整个主席团都被调动起来了。我把情况向领导汇报后,董伟当时就说,梅花奖艺术团就这样成立吧!”于是,河北永清县的慰问演出第一次打出了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的牌子,尽管没有豪华的舞美和高质量的音响,只是以小分队的形式轻车简从,但名家名角的精湛艺术还是毫无意外地打动了观众。

    河北慰问演出的成功,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组建和壮大的信心。2005年8月底,第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兰州开锣,梅花奖艺术团踏上了第一次远征。2005年9月6日,尚长荣在兰州市“黄河风情线”的近水广场上那一声“梅花奖艺术团送戏下基层‘西部行’活动正式启动”的宣告,在很多参加过那次慰问演出的演员心中,都成了毕生不会消弭的回响。“辗转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4个省区,横跨青藏、内蒙古两大高原,10天演出12场。路途之遥远,行程之艰难超乎想象。很多演员因为难以适应高原气候而生病、吸氧。从甘肃到青海,演员们来不及卸妆,下车就演出。奔赴宁夏,坐长途汽车翻越海拔近3000米的六盘山,洒下的却是一路欢歌笑语。之后坐夜班火车转赴内蒙古,已经是一身疲惫,但是一登上台所有的演员照样是光彩照人,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梅花奖艺术团100场演出,我参加过30多场,东南西北都走到了,可以说‘西部行’是我参加过的梅花奖艺术团历史上最艰苦的一次演出,也是感触最深的一次。”李鼎说。而西部基层群众对演出的渴望也让参演艺术家们至今印象深刻。无论是兰州的老红军、老八路、外地务工人员、西宁的中学生,还是宁夏固原的劳模、银川的福利院孤残儿童、武警总队战士、内蒙古的煤矿工人和大专院校学生,都对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宁夏青铜峡市大坝镇苇桥村,不但场院里坐满了人,就连拖拉机上,甚至墙头上也坐满了人。尚长荣感慨地说:“来到群众中间,真像鱼儿又回到了水中。有些大制作的戏,动辄一百多人的队伍,缺乏机动性。还是小分队的演出形式好,便于深入基层。”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西部行’的艰苦曾经让有的人不理解,说你们是不是在作秀?我说眼光应该放远点,将来你们会看到它的影响和价值。”赵承燕的这句话在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5年多来的成长、壮大中一步步得到印证。艺术团以“弘扬民族文化、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开展活动:一是走下去,送戏下基层,以小分队形式深入到基层单位,将精湛的艺术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二是走出去,促进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戏剧走向世界舞台。

    “走下去”,梅花奖艺术团的足迹遍及河北、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江苏、浙江、山西、辽宁等省、区、市,坚持深入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南沿海生产建设第一线等,为基层百姓演出。这些演出形式多样,既有千人以上的露天广场、剧场演出,也有深入工厂、矿山、农村、学校、军营、海岛、社区、福利院的小型互动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年1月18日晚,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贵州贵阳行慰问演出,同时也是梅花奖艺术团的第100场演出,在贵阳大剧院如期举行。被积雪覆盖的房屋、树木,凝冻难行的路面,身着厚重棉服的行人……如果不是站在贵阳的大街上,很难想象,这场雪灾究竟带给这座原本温暖的城市怎样的变化。恶劣的天气一度导致贵州省内多条高速公路中断,贵阳机场近百架航班延误,却没能阻挡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演员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脚步。13个剧种的22位梅花奖获得者,在来不及休息,甚至没有足够时间走台、合光的情况下,仍旧以各自毫不失色的表现,为身处凝冻灾害预警之中的贵阳人民带来了一场充满欢乐与温暖的演出。一出出一幕幕,无不夺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叫好。但是,台上的美好总是容易被看见,台下的美好却往往不为人知。原本应在1月17日晚抵达贵阳的裴艳玲,因为机场关闭,飞机不得不转落重庆等待起飞,年过花甲的她整宿未眠,却仍旧完美完成了唱做并重、难度极高的昆曲《林冲夜奔》选段。陈澄的整箱戏服、道具因航空公司失误遗落南京,直到演出开场前才送到,匆匆赶装登台……这当然只是100场演出的一个缩影。为庆祝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2008年梅花奖艺术团《梅花赋》在国家大剧院上演,9大剧种、31朵“梅花”,梅花奖艺术团以建团以来最强大阵容首登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晚会通过北京卫视及河南卫视向亿万观众播出,扩大了社会影响。晚会主持人之一大山说,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国的人们齐聚北京,不仅是来看奥运会,更希望通过这个机会了解中国的文化,《梅花赋》的演出无疑是对中国文化一次很好的展示。

    “走出去”,从澳门到台湾到香港,从澳大利亚到法国到美国到德国,梅花奖艺术团积极促进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07年,艺术团赴法国参加“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的演出,精华版昆曲《白蛇传》一举夺得本届戏曲节最具分量的奖项——“塞纳大奖”。去年,德国东茨多夫,当地时间11月27日。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在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的带领下到来时,这座德国西南小城正迎来它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白雪皑皑的欧洲风情和好客的德国朋友一样,都令随团的中国艺术家们深感这个拥有深厚戏剧传统的城市对中国戏曲的热切期待。尽管天气寒冷到轻轻一笑都会即刻引起大团白色的呼气,但人们还是热情地涌向剧院。《白蛇传》中白蛇与小青刚一亮相,便博得一片掌声,一开腔更是满堂好。随后,白蛇与许仙相遇,中国式含蓄而委婉的传情,令观众会心大笑;小青轻轻抬手化雨,“天又下雨了”的台词还未出口,台下便传来会意的反应;法海每次想要诱拐许仙,都会有观众大发嘘声;金山寺水斗开打,全场掌声、叫声、哨声齐飞……整场演出,仿佛置身北京的长安大戏院,如果不是语言的差异,几乎可以认为台下满坐着的是中国的戏迷观众。此次演出的承办方代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表演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克拉纳说:“你们的演出实在太精彩了,美丽的《白蛇传》就像一条蛇,钻进了德国观众的心里。作为承办方,我感到万分光荣。”德国联邦德中协会常务理事吴东则说:“东茨多夫从中世纪开始就有戏剧演出的传统,举办过众多大型的艺术盛会,每次都会有大批其他城市的观众赶来。这次来观看演出的观众,有来自斯图加特、乌尔姆、卡尔斯鲁、慕尼黑等多地的专业人士,也有普通的德国市民,可以说覆盖面是很广的。演出不仅征服了东茨多夫的观众,还包括更大范围的德国观众。”5年多来,就是这样,艺术团克服了重重困难,100场精彩的演出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逐渐打造出一个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梅花奖把我们扶上马

    梅花奖艺术团再为我们送一程

    于兰是2005年加入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的,5年多来,一直是团里“出勤率”最高的“铁杆”团员之一。“我是穆桂英上阵,阵阵不落,10场就有9场演。我喜欢梅花奖艺术团的和谐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通俗点说——老的有老的样,小的有小的样,可大家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又能不分老小,这种感觉是在其他的艺术团体里找不到的。能来这儿的都是各个剧种的精英,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陈澄唱淮剧《祥林嫂》,每次她上台我都特动情,在旁边琢磨她的唱腔是怎么拿捏的,这么符合情绪和人物;再比如尚长荣老师、裴艳玲老师,他们炉火纯青的表演,是我们年轻演员反复学习的样板。这样的学习机会也是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于兰表示,“这个团里有太多吸引我的东西,我们团里有时候会开玩笑说我已经是梅花奖艺术团的演员了,而我则认为这就是我的第二舞台,除了我本职的演出,任何外面的演出只要与梅花奖艺术团的演出撞车,我一定会选择跟梅花奖艺术团走,就像这是我的职责一样。”“我是2007年获得梅花奖的,几年来,我参加了多场梅花奖艺术团的演出,还有幸饰演了梅花奖艺术团的全本《白蛇传》中的小青,并和来自其他京昆院团的精英一起在法国夺得了塞纳大奖。”谷好好说,“这几年,我觉得自己在逐渐走向成熟,并在这个团里获得了快乐和学习的机会,接触了很多剧种的优秀演员,每次参加演出,我在演好自己的戏的同时,还在侧幕条中观看其他演员的演出,向他们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为朋友,这个团也成为一个家庭,每当相聚我们都充满欢乐,分别则互相思念,梅花奖艺术团拉近了全国很多剧种优秀演员之间的距离,这儿就是我们的娘家。”于兰和谷好好的话带有普遍性,每当梅花奖艺术团演出时,只要走进后台,随便拉住哪一个演员问一问,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一样的。台上威风凛凛的裴艳玲,在梅花奖艺术团的后台永远像个“老小孩儿”;曾经遭遇职业困顿、自卑羞涩的齐爱云在这里找到敞开心扉、重振信心的力量;李政成在这里拜师;濮存昕、张凯丽、吴京安在这里感受基层群众对戏剧艺术的热爱;武凌云、陈巧茹、王新仓在这里将宝贵的剧种绝活展示给全国的观众……正如李鼎所说的那样:“中国戏剧梅花奖不是评完就算了的,梅花奖把我们扶上马,梅花奖艺术团再为我们送一程,我们都在这里得到成长和进步。”

    对此,季国平说:“中国戏剧家协会作为全国戏剧家的组织,有义务为这些演员提供更多交流、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也有义务把最精湛的艺术送到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中,送到世界各地。尽管我们的演出,舞台设施常常是简洁甚至是简陋的,但我们的艺术却能够真正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在艺术家的身上。从这几年的演出实践来看,梅花奖艺术团对于密切戏剧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扩大中国戏剧在国内外的影响,树立新时期中国剧协的新形象,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弘扬民族文化、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以小分队的形式开展‘送戏下基层’和‘送欢乐、下基层’的公益性演出,是我们过去一直坚持,未来也绝不会改变的。目前除了西藏和新疆以外,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我们都去过了。2011年我们准备到新疆、西藏去,我们要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把全国的每一个省份都演遍,让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的精彩感染更多的人,因为只有有了他们的精彩才有梅花奖艺术团的精彩,才有我们中国戏曲的精彩,才有中国当代戏曲的繁荣和今后的长远发展。”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