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杂技
    2011年10月28日      作者:      来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文艺而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文艺创作的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新时期的中国杂技和各行各业一样,最显著的成就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协会的成立使杂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杂技率先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杂技马戏大赛屡获金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在全球进行商业性演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的中国杂技令世人刮目相看。

  1979年11月13日,第四次文代会大会主席团通过了杂技界出席文代会代表提交给主席团的报告,同意杂技界同志关于成立中国杂技工作者协会的建议,接纳杂技工作者协会为中国文联的团体会员。经过近两年的筹备,1981年10月28日,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协会的成立,使全国的杂技艺术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也使杂技艺术工作者的地位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

  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2000年起改为“中国杂技家协会”)成立以后,致力于和全国杂技艺术工作者一道通过举办大型赛事和活动,促进艺术创新。1981年12月,华东六省一市优秀杂技节目会演在上海举行;1983年3月,全国杂技创新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984年8月,第一届全国杂技比赛在兰州举办,之后每三四年举办一届;1987年10月,第一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在石家庄举办,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1988年11月,第一届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在长沙举办,之后每四五年举办一次;1992年10月,举办第一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1998年4月,举办“金菊奖”全国滑稽比赛,之后举办过两次“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4次“金菊奖”全国魔术比赛;2001年6月,在北京举办建党80周年金奖杂技节目展演;2001年10月,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中国杂技艺术节;2004年9月,举办世界魔术大师邀请赛;2006年,举办世界著名近台魔术大师北京展演活动;2008年4月,举办迎奥运金奖节目展演活动等等。通过对演出市场的培育和电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杂技走进了千家万户。

  自2002年起,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金奖的杂技节目在央视春晚上连年获观众最喜爱节目奖。其中沈阳杂技团的《力量》、中国杂技团的《软钢丝》、《俏花旦——空竹》等节目被评为一等奖,由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表演的《化蝶》甚至曾以高出一等奖节目10万张票的优异成绩被评为特别大奖。

  20世纪50年代,中国杂技曾经在国际赛场获得过6枚金牌。1980年,中国杂技再度走进国际赛场,在法国巴黎“明日”世界杂技节上获得两枚金牌。近3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在各国际赛场上中国杂技获得160多枚金牌,其中在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上获得10个“金小丑”奖,在法国巴黎“明日”、“未来”世界杂技节上获得17个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被国际马戏界称为“金牌储藏库”。在国际各大杂技马戏赛场摘金夺银,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杂技艺术最亮丽的风景之一。

  杂技艺术创作发生巨大飞跃

  在杂技的传承过程中,杂技艺术工作者一直比较注重技巧的出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进步,随着杂技人才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带来的观念转变,一些艺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开始进入杂技人的观念之中,新的知识、新的形式、新的观念与杂技发生交流、碰撞、融合,杂技由此进入崭新的创作阶段。

  一方面,杂技呈现多元化创作趋势。30年来,杂技精品节目不断涌现,强劲的创新势头有力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主题杂技晚会以主题或情景统领全剧,提升了杂技的品位与档次;先进舞台技术手段的大量运用,舞台机械、布景、灯光的使用,赋予了杂技鲜明的时代特点与现代气息,服装、化妆、舞蹈、戏剧等元素的加入使杂技的综合艺术水准大大提高,有效增加了杂技节目的视觉美感和流畅性,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这种多元化的创作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品杂技节目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涌现出了一批观众喜爱的杂技精品节目,比如: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中国杂技团的《俏花旦——空竹》,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的《蓝色遐想——绸调》,沈阳杂技团的《高椅》,上海马戏学校的《跳板蹬人》等许多的精品节目。这些艺术精品不再是传统杂技节目那样的纯粹技巧表演,它已经成为表达创作者艺术观念、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手段。把技巧与其他艺术元素相融合,以技巧作为基本艺术手段塑造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或创造具有某种情绪、情境的美学价值,是杂技艺术观念转变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二是主题杂技晚会应运而生。在传统杂技的演出中,杂技晚会一般是各类杂技节目的自由组合,各种技与技之间各不相干,互不相连。随着杂技节目在80年代取得的长足发展,已经初步树立了情绪表达、意境创造的艺术观念,同时接纳了对舞台美术、音乐、灯光等综合艺术手段的利用,为杂技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战旗杂技团创作杂技主题晚会《金色西南风》、国杂技团创作杂技主题晚会《中华魂》、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创作杂技主题晚会《今夜星光灿烂》、沈阳杂技团创作杂技主题晚会《天幻》、广州杂技团创作杂技主题晚会《南风粤韵》、武汉杂技团创作杂技主题晚会《英雄天地间》等等,这些主题杂技晚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杂技在国内外演出市场的占有率。

  三是杂技剧成为舞台精品剧目。近年,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创作的杂技剧《天鹅湖》,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创作的杂技剧《时空之旅》先后被评为2004-2005年度、2006-2007年度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广州杂技团创作的《西游记》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

  另一方面,杂技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主题杂技晚会是中国杂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主题杂技晚会第一次给杂技整台晚会的演出赋予了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杂技多种不同技巧的节目第一次在同一个主题或同一个意境中结成一个艺术整体,这种艺术样式的整体出现,极大丰富了杂技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力,主题杂技晚会以其沉甸甸的文化分量,让人们不得不对杂技瞠目。

  在艺术方面,主题杂技晚会以主题为轴心,在对传统技巧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与角色、音乐、舞台美术、灯光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为一个有机体,创造了杂技表演新的形式。以综合艺术面貌出现的主题杂技晚会,以自己光彩夺目的艺术感染力,证实了传统杂技与现代文化交融艺术实践的开始。

  二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杂技剧《天鹅湖》的名称就意味着中国杂技艺术和国际表演艺术的经典样式芭蕾,以及国际经典剧目《天鹅湖》的结合。这种样式是创新,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和国际经典艺术的融合,是用前所未有的艺术语汇诠释世界舞台上的经典。中国杂技《天鹅湖》的产生是时代发展和杂技不断创新取得的结果,是新中国半个多世纪整个杂技界努力提升文化含量和艺术品位的必然。

  杂技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杂技具有不受语言限制的优势,既能够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时代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事活动的增多,杂技节目多次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近年,金奖杂技节目参加胡锦涛主席宴请布什总统演出、温家宝总理宴请欧盟主席时的演出,还多次为APEC、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许多重要国际会议和重要国事活动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的高度赞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杂协通过加强交流、参赛、举办世界魔术大师邀请赛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魔术界的活动,使中国的魔术在国际魔术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而成功申办到2009年世界魔术大会的举办权,这是国际魔术联盟成立58年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世界魔术大会。

  办好2009年北京世界魔术大会,必将促进中国魔术艺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也将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新面貌、新成果,扩大对外宣传的大舞台。

  杂技开放的艺术精神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广泛交流和交融。中国杂技让世界通过它而了解到中国艺术和民族精神。在同国际上的长期合作伙伴——美国玲玲马戏团、加拿大太阳马戏团、荷兰星辰马戏团、瑞士克尼马戏团等的合作演出中,中国杂技学到了异域杂技精粹和经营管理理念、方法,对中国杂技的建设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中国杂技也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据中国对外演出公司透露,中国杂技常年有30多支队伍在境外巡演,历年在对外商演创汇中杂技一直居各表演艺术门类之首。

  杂技文化在服务大众中得到弘扬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文艺必须要为人民服务,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艺术创作成果。“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时刻提醒我们,文艺大繁荣的宗旨是“造福于民”。改革开放30年来,杂技艺术始终保持了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色,无论是在剧场、大型杂技场馆、一般演出场所,还是在大篷、广场、酒店、公园等地方,都可以见到适于不同环境的杂技演出,显示着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一方面,中国杂协的“精品下基层工程”广受欢迎。为了使精品节目能够深入到人民大众之中,使基层的人民群众面对面共享艺术创作成果,中国文联、中国杂协将“送温暖,精品下基层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不间断的工作开展起来。近年,中国杂协10余次组织金奖节目到山西太行山,甘肃兰州、金昌、陇东,陕西延安、西安,京郊房山区司马台村、解放军总参驻昌平某部、燕山石化公司、门头沟清水镇、安徽宿州市、绩溪县,江西九江市等地演出,10万多人民群众观看了金奖杂技节目的演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同时,中国杂协还在杂技界广泛推进金奖节目下基层工作。三年来,中国杂协主席团成员所在的中国杂技团、上海马戏学校、大连杂技团、济南杂技团、战士杂技团、战旗杂技团下基层演出850场,观众近百万,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另一方面,民间杂技的迅猛发展,也使中国杂技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体制的改革给民间杂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拥有十几万民间杂技(马戏、魔术)大军,从业人员占全国杂技从业人员的90%以上,国内杂技演出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民间杂技团体几乎遍布全国。其中传统杂技大省如河南、河北、安徽、四川等地民间杂技团体数量众多。有的民间杂技团体无论是演员人数、资金,还是节目质量、艺术创作水平,都可与国有杂技团体相媲美。

  河南宝丰县现有民间表演团体1400多个,从业人员5.5万人,文化产业年总收入4亿元;河南周口市淮阳县温良口村2007年杂技演出的收入达1000多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80%;安徽省宿州市埇桥明星大马戏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马戏团,2007年拥有动物188只,固定资产1800万元,演出年收入400万元。中国杂协通过命名杂技、魔术、马戏之乡,深入基层开展培训,与地方合作办节等方式对民间杂技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扶持。

  民间杂技因其丰富的人才和地域资源、悠久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而具有强大的发展势头,它们以贴近百姓、服务大众为基点,促进了乡村文化、集镇文化的建设;他们健康文明有序的演出活动,改善了社会风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作用;他们率先走文艺市场化的道路,不用国家投资,常年深入民间演出,不仅给人民大众带来了欢乐,也给剧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民间杂技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杂技教育走向正规化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杂技的教学方式基本沿袭着父传子、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家族式的教学以亲属关系为纽带,以教授现有节目为教学内容。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批较有艺术实力的杂技团体开始了团带学员班的教育,团带学员改变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旧的家长式教育,代之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也较为丰富,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培养和较为严格的训练。有的团还外聘教师为学员讲授表演课,训练课。因此,团带学员的素质较之以前有所提高。当然,就全国杂技表演团体来讲,团带学员由于受本团人力、财力、艺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有着很大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后,杂技教育问题引起了杂技界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杂技中等专业教育、高等专业教育逐渐建立,为杂技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中等专业杂技教育的健康发展时期。1985年,“杂技之乡”河北吴桥县创办的我国第一所民办杂技学校,以及于1989年开办的上海马戏杂技学校、90年代开办的濮阳市杂技学校、北京杂技学校、遵义市杂技学校等,还有20多个省份的艺术学校增设了杂技专科。中等专业杂技学校主要以培养杂技艺术的表演人才为目标,有教学大纲、相应的自编教材和各科师资的配备。至此杂技教学开始走向正规化。

  虽然各杂技校(科)属于国家中等教育系列,但这些教育方式目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杂技发展的需要。杂技艺术的发展急切地呼唤杂技的高等教育。1986年沈阳体育学院开办了“杂技教师大专班”;1997年河北省师范学院开办了“杂技编导大专班”;2002年沈阳师范大学开办了“杂技编导大专班”;2004年起中国杂技家协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合作办学,开办了两届“艺术管理”和一届“杂技编导”大专班等。大专班学员一般以成人教育为主,招收具有一定杂技艺术实践经验的或热爱杂技艺术的学员,专攻编导、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借鉴体育、舞蹈、戏剧等相关学科的教材、师资,充分利用杂技近年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相结合,收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对杂技高等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为今后创建杂技的高等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已毕业的几届学生中,有的成为杂技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院团的编导、教师,有的走上了管理岗位,这些接受过杂技高等教育的杂技新型综合人才所产生的效应已经显现。

  近30年来,尽管中国杂技在世界上名声大振,但当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从全球的各个角落云集在一起,阵容强大的编创和演员队伍并在国际演出市场上异军突起、形成强劲势头时,特别能吃苦的中国杂技人,此时还是显得力不从心,缺乏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阻碍杂技事业发展不争的事实。因此,建立杂技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各类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杂技理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杂技大国,然而迄今为止,从中央到地方却没有一个艺术研究院(所)设立杂技学科的研究,而且没有一个杂技研究人员的编制,这与我们杂技大国的地位极其不相符。

  杂技艺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地呼唤杂技理论的有力支持。1985年,中国杂技家协会设立了研究部;1994年,中国杂技家协会成立了中国杂协理论研究委员会。组织开展中国杂技理论研究工作的历史使命就此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中国杂技家协会身上。在此背景下,杂技理论研究工作逐步发展开。

  自1987年开始,由七省一市发起组织的地域性杂技理论研讨会,后发展为由十一省一市联合主办。1992年中国杂协将当时分散的、不定期的理论研讨活动确定为有组织、有计划的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由中国杂协确定研讨议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杂协负责组织论文的撰写和推荐工作,参加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并设立全国优秀论文奖、杂技理论研究组织工作奖。从1992年至1998年,一年一度的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共举办了6次,全国优秀论文奖评比了7次。在中国文联的大力帮助下,理论奖的评奖工作自1998年起被纳入中国杂技“金菊奖”的奖项,这是中国文联系统各文艺奖项第一个立项的理论奖。之后,中国杂协又与中国文联联合举办了五届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并进行了5次“金菊奖”理论奖的评奖。

  从1992年开始,中国杂协与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组委会联合举办了7次杂技理论研讨会;从1999年开始,中国杂协与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组委会联合主办了五届国际马戏论坛。邀请中外马戏界的知名人士就全球马戏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深入探讨,为开展杂技理论研究搭建了平台,成为国际马戏界的高层峰会。

  此外,中国杂协就杂技界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举办了20多个不同规模的专题杂技理论研讨会。还与黑龙江省文联、吉林省文联、辽宁省文联共同举办了三届东北三省杂技论坛;与甘肃省文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共同举办了两届中国西部杂技发展论坛。这都极大地促进了杂技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杂技理论研究从基础做起,经过30年持之以恒的工作,涌现出一批杂技理论作品。近年出版了《中国杂技艺术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杂技》、《20世纪学术大典·杂技》、《中华杂技艺术通史》,《中国艺术百科辞典·杂技》、《当代中国杂技》、《杂技论文集》、《杂技论坛》、《杂技艺术论》、《中国艺术史杂技卷》、《杂技艺术概论》等一批著作。还出版了10多期专刊,将“金菊奖”理论奖获奖作品及部分国内外优秀杂技论文集结成册。

  近几年,各种杂技理论研讨会就杂技创新、杂技编导、杂技教育、民间杂技发展、杂技演出市场等与艺术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力地促进了杂技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杂技理论研究工作的逐步展开,也培养起了一批杂技理论研究人才,壮大了理论研究队伍。杂技的编创人员是杂技理论研究最早的关注者。近些年,杂技队伍中的一些佼佼者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深感理论的贫乏制约了自身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主动到高等院校“充电”,这些既有艺术实践经验又得到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成为杂技理论研究队伍最早的介入者。

  同时,还有一些从事文艺理论,以及文学、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研究的专家学者加入杂技理论研究队伍。他们以较宽的视野审视当今的杂技,从探讨艺术规律,研究本体出发,催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批评和思考。这部分人多是各省市艺术研究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学者,近年出版的一些有力度的专著大多出自他们的笔下。

  30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杂技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理论研究队伍,产生了一批理论专著和研究成果,但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我们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的杂技艺术工作者以促进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为庄严使命,紧紧依靠中宣部、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团结一致,拼搏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文艺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艺术创作的新途径,将杂技这门古老的艺术发展成为具有时代风采,为全世界所喜爱的一门艺术。中国杂技艺术在改革开放30年中实现的一系列转变,既是艺术创作理念和演出市场格局的转变,也是教育模式的转变和理论研究的拓展与深入,而归根结底,更是杂技艺术社会地位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杂技改革开放30年,是光辉灿烂的30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杂技一定能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