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转碟、冰上绸吊、冰上高跷、冰上跳绳、冰上跳板、冰上抖空竹、冰上帽子戏法……近日,耗资2000万元制作的中国首部原创冰上杂技《幻境极光》在北京上演,演员们穿着冰刀,结合杂技、冰滑、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冰面上完成了一场很多观众前所未见的杂技表演,颇具新鲜感。而相比晚会类、剧情类杂技演出,冰上杂技无疑成为杂技艺术形式在另一个方向和维度上的拓展。
“传统杂技讲究的是静态平衡,下面越稳定,上面才能做高难度动作;而冰上杂技却要求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演员要在冰面上快速流动并从中找到平衡、完成技巧,是运动技术、杂技技巧和舞蹈动作的集合。”对于何谓“冰上杂技”,黑龙江省杂技团团长、冰上杂技舞蹈演艺团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心民解释到。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冰上杂技,水上杂技现在也已初露端倪。参与制作过河南濮阳杂技《水秀》的中国杂协副主席边发吉说,“水上杂技的舞台就是一个巨大的水池,演员在其中可以表演高空跳水、水中弹钢琴,还有水上架设浪桥表演空中飞人等节目,对于观众来说也很有吸引力。”
对于当前杂技艺术形式这种百花齐放之势,很多杂技界人士都给予了肯定。中国吴桥杂技团团长信卫民认为,依托地域文化特征或新的载体而进行的并非节目简单堆积,同时又兼顾艺术本体的杂技艺术新形式,正在一次次填补杂技演出的空白。的确,从前几年出现的多台杂技主题晚会,到近年来古典、幽默、童话等具备文化内涵及剧情的各类杂技剧的不断涌现,再到最近上演的借助多样舞台技术手段、集合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3D”杂技、冰上杂技、水上杂技,颠覆传统杂技的创新、突破无处不在。在呈现舞台演出艺术活力的同时,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听冲击力也打破了传统杂技“技巧”独大的状况。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协主席夏菊花说,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改进加强艺术观赏性,这也是适应市场的一个过程,如果抱定既有模式止步不前肯定不行,因为单纯强调高、难、险,只卖“技巧”的思维定势已不能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只有注重艺术表现力,综合运用其他艺术形式,在造型创意、技巧难度和道具舞美上不断革新,才能有市场。
杂技是与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贴得最近的舞台艺术之一,越来越多新奇形式和手法拓展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是很多热衷探索的杂技人所追求的,因为让他们下定决心另辟蹊径创新杂技艺术形式的催生者便是市场竞争。“我们不想在传统杂技那种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也就是已有的市场空间中去‘残酷厮杀’,而是希望努力开拓全新的‘蓝海市场’——未知产业所产生的代表着创新需求的市场空间。”关心民介绍说,虽然在清代曾出现过冰嬉杂耍,但后来国内没有人专业演出冰上杂技;虽然40年前俄罗斯创演了冰上杂技,但其多侧重于舞蹈元素和驯兽类节目。“正是在这种国内尚无先例、国际演出市场存在空间的前提下,我们开创了以杂技元素为主的冰上杂技表演。”他说,该团正在研究排演一些更能够发挥冰上优势、符合冰上舞台特点的节目,同时还准备开展加盟演出形式,提供教练、冰场、节目给其他演出团体,共同做大做强这个市场。
当然,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和惊险性的杂技艺术形式创新,往往痛并快乐着——同一个节目,脱离地面后,难度系数和危险系数都在加大。拿冰上杂技来说,比如腾空翻跟斗,普通舞台上表演都有垫子,而冰面却是硬的,这就要求演员具备较强的腰腿力量;而脱离冰面的冰上绸吊与普通演出也完全是两个感觉,因为演员飘逸表演之下是脚上坠着的六七斤重的两只冰刀,这对臂力要求很高,同时脚型也要特别注意,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锋利的冰刀割伤。关心民说:“看起来难度不大的简单动作,但做到却很不容易。2005年我们开始做冰上杂技时认为,一年时间就差不多可以练成了,结果刚开始训练时,只要一上冰,动作就无法完成。脚下‘解放’不了,上面根本做不了动作。”因此,如今这些在冰面上自如表演杂技的演员,都是在东北露天冰面上,经过5年左右杂技训练加上3年以上花样滑冰训练而逐渐成熟起来的。谈及杂技艺术形式创新所存在的风险,有专家表示,创新的魄力和胆识值得称赞,但一定要有通盘考量,否则大量资金投入后受到打击甚至失败,其积极性也就会因此而削弱,不利于杂技艺术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