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全国遍地开花 多数选择户外旅游景区
    2010年12月17日      作者:毛修炳 石锐 唐铭      来源:《中国文化报》

  根据道略数据库监测显示,近几年来,内地举办音乐节的数量大幅度上升,2009年,音乐节的数量已经达到44场,增长速度为52%;截止到今年11月份,音乐节的数量已经飙升到92场,增加量比2009年音乐节数量的总数还多,增长速度高达109%。此外,到目前为止,音乐节的数量不重复累计已经超过了113场。

  音乐节全国遍地开花,最密集的区域是以北京为主的东北部地区。北京是音乐节发展最为显著的聚集中心,举办音乐节的数量达到20场,其次是重庆、福建、浙江、辽宁、广东等地。

  多选择户外旅游景区

  音乐节主要选择在户外旅游景区举行,其举办场所包括室内和室外两种形式,其中室内音乐节主要在剧院、音乐厅、体育场、酒吧等地举行,户外音乐节主要在旅游景区、公园、广场等地举行。据道略数据库监测显示,全国92场音乐节中有34场是在旅游景点举行,占音乐节总数的37%;在公园举行的音乐节22场,室内举办的音乐节20场,广场举办的音乐节14场。

  音乐节主要形式包括以乐队演出为主的摇滚音乐节,以古筝、交响乐、民族音乐等为主的古典音乐节,具有现代风格的爵士音乐节和以音乐比赛、综合音乐等为主的其他音乐节形式。其中,以摇滚乐为主要表演形式,2010年就有57场摇滚音乐节。

  今年的92场音乐节中,以2至3天为周期的中短期音乐节数量最多,达到48场,占音乐节总数的一半以上。举办时期主要集中在7月至10月份,以10月份最高,仅2010年10月1日至7日间,各地就举办约15场音乐节。

  观众为中高收入阶层

  现阶段,政府和企业是音乐节两大运营主体,在市场运作上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运作模式,多数音乐节的举办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市场运作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中国音乐节普遍盈利能力较弱。除了少部分品牌音乐节之外,内地大多数音乐节是在政府及企业的资助下举办,音乐节的收入模式还比较单一,大多还是依靠门票收入,音乐节亏损问题还较明显。

  音乐节的票价单日多在80元左右,双日票在130元左右,三日联票则在180元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国城镇人均年收入达到15780.8元,月平均收入为1315.1元,三日音乐节套票价占到居民月平均收入的9.9%。按照国际惯例,大型音乐节的套票价格一般只占居民月平均收入的6.7%,可见中国音乐节的票价还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将对音乐节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票价过高导致音乐节的观众主体还集中在以城镇居民为主的中高收入阶层,音乐节还不能成为一个针对大众群体的娱乐产品,这也是中国音乐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音乐节举办的场次增长速度过快,超过了音乐本身创作的速度,致使现阶段的音乐节内容出现了同质化趋势。虽然各地音乐节举办的地点、时间乃至口号和主题都不一样,但每场音乐节的艺人阵容却有很大的重复性。

  开始尝试区域突破

  2010年,中国内地稍具规模的音乐节百余场,呈现出“井喷”的状态。但是音乐节的发展规模并没有达到顶峰,继续扩大的趋势仍非常明显。一方面,各地政府对音乐节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而且2010年不少音乐节实现了扭亏为盈;另一方面,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举办音乐节的数量远远高于中国。例如,英国每年举办音乐节的数量达400多场,德国每年举办音乐节的数量达300多场。

  中国音乐节多以摇滚音乐为主,但是2010年出现了很多其他演出形式的音乐节,如交响乐、民俗音乐、爵士音乐等。可见,中国音乐节正逐渐摆脱以摇滚为主要形式的单一演出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如,在北京举办的户外古典音乐节,在广东举办的以交响乐为主的亚洲音乐节,在山西举办的以爵士乐为主的九门国际音乐节以及十三月音乐厂牌公司近期推出的民谣音乐节等。

  虽然目前大多数音乐节还停留在区域范围内,但是一些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音乐节已开始尝试区域突破。如,2010年迷笛音乐节,不仅在北京举办,还将范围扩展到江苏镇江及福建的福州、泉州和厦门等地;草莓音乐节也将范围扩展到西安等。随着中国音乐节的发展,跨区域连锁模式将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以唱片为核心的传统音乐产业产业链已经打破,以音乐节等现场音乐板块为核心的新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例如,摩登天空有限公司,尝试用音乐节的盈利来保证音乐制作以及歌手的音乐质量,利用音乐节的舞台推出自己的艺人,同时拉动艺人的现场收入和广告代言收入,再将其继续投入到音乐制作当中。

  现在,政府举办的音乐节多与旅游产业、餐饮产业、本区域的特色文化紧密结合,企业举办的音乐节与商业、娱乐、媒体、文学等结合得较为紧密。音乐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会与旅游、餐饮、娱乐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结合得越来越密切,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将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