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之星”艺术团名家名曲音乐会
    2010年09月21日      作者:绳长杰      来源:

     “太过瘾了!简直是美不胜收!在河南这块土地上欣赏到这样高水平的专业演出还真是头一遭!”16日晚,河南平顶山市新城区会议中心,“金钟之星”艺术团名家名曲音乐会的观众席上,一位专程从郑州赶赴平顶山的河南本地音乐工作者对刚刚结束的音乐会不吝赞美之词。他的话音刚一落罢,立即引起了周围人的共鸣。

    这是由中国音协、中共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走进中原——‘金钟之星’名家名曲音乐会”现场中的一幕。明星荟萃的演出阵容,琳琅满目的音乐子项,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让来自河南各地市的观众都带着莫大的兴趣和渴望走进剧场,欣赏完精彩纷呈的节目后尽兴而归。共计三场的系列演出中的第一场音乐会才一结束,就让观众们有了“叹为观止”的感慨。

    中国音乐金钟奖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音乐大奖。在老百姓眼里,金钟奖则以其权威性、公益性的鲜明特色,成为卓有影响的惠民文化品牌。金钟奖的获得者们,秉承和发扬了金钟奖的设置理念,近年来在中国音协的组织下分赴全国各地进行公益演出,或是赈灾义演,或为送“乐”于民,成为文艺界送欢乐、下基层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这次应平顶山市之邀献艺鹰城,同样也是音乐惠民的举措。从16日到18日,一连三台精彩纷呈的“金钟之星”专场音乐会可谓是场场精彩、段段难忘:从崭露头角的金钟奖新星到卓有影响的权威大家,无不以奉献出自己的精湛技艺以享观众,让他们大饱耳福和眼福,真正享受了一道精美的音乐盛宴。三场演出全景式的盛大画面固然给观众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而其间点点花絮更是温馨感人。

    花絮一:金钟奖的“全方位集结”与“立体化展示”

    纵览长长的演职人员阵容名单,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特点:“金钟之星”艺术团名家名曲音乐会其实也是对历届金钟奖的一次集中检阅,从担任历次金钟奖评审工作的评委,到获得金钟奖金奖的选手,都在这样一个地方性的音乐惠民舞台上再展风采。第五届金钟奖民族唱法金奖获得者吴娜献上了独唱《断桥遗梦》,她极富感染力的嗓音一下子把观众带到了西湖断桥,爱人分离的凄美场景;金钟奖大赛评委、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则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随想曲——为大提琴和乐队而作》,金钟奖大赛评委、钢琴演奏家韦丹文演奏了李斯特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第四届金钟奖琵琶比赛金奖获得者杨婷婷演奏的《龙船》把观众带入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七届金钟奖古筝比赛金奖获得者刘乐演奏的《西域随想》让观众领略到了西域浑厚、辽阔和别样的风情。第七届金钟奖二胡比赛金奖获得者谭蔚演奏的《江河云梦》则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了江河奔腾、云卷雨泻的自然魅力。第四届金钟奖通俗唱法金奖获得者周强演唱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青年演奏家崔静、花晓荣、罗慧芳、霍晓君、雷靛云演奏了丝弦五重奏《牧羊曲》,观众一次次为艺术家们功力深厚的表演所倾倒……不妨这样说,这三场精品晚会所展示出的,正是金钟奖的一次“全方位集结”与“立体化展示”,唯其如此,才保证了三场音乐会的高品质与高水准。

    花絮二:金钟奖的惠民与亲民

    “走进中原”系列音乐会是金钟奖所秉持的惠民理念的实践范例。中国音协构划这一艺术盛事的初衷亦是发韧于此。细细想来,如果是纯粹的商演,基层的老百姓很难在家乡一睹这些艺术名家大家的风采。正如平顶山当地一家媒体所言,中国音协搭建的这样一个“惠民”、“乐民”的平台,把“最专业、最权威”的音乐家们带到平顶山,奉献出一台台高质量的演出,是当地老百姓的一种“福分”。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也特别耐人寻味。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和郑咏的歌剧以其戏剧化的演绎博得现场观众的“满堂彩”。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歌剧这种艺术的“舶来品”因为其专业性少有人欣赏,与基层的群众更是少有亲切度。可“走进中原”三场音乐会下来就会发现老百姓非但不排斥,而且愿意听、喜欢听。一位现场的中年观众表示,虽然自己不懂意大利语,但借助节目单的注释和演员惟妙惟肖的演绎,能体会其中的意蕴,自己很喜欢。一位女观众说,自己一上来就被演员的表情和声音抓住了,尽管还是有些懵懵懂懂,可一曲下来,“自己的膝盖都是绷直的”,就“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她表示自己要专门搜集一些关于歌剧的专业书籍,好好学习学习。有这个歌剧的例子,所以我们说基层的老百姓不一定会不接受高雅艺术,很多的艺术实践需要走下来,走到老百姓中间才能找到富于指导意义的“真谛”。其实,这何尝不是对我们的文艺团体、对我们的演出市场的一个有益的启示呢。

    花絮三:排练现场幕后的大腕“幕前走”

    音乐会的组织者显然是一个“出镜率”比较少的群体。他们参与演出的工作状态怎样,亦是平顶山的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走进中原”之中有一场演出的排练现场对观众开放,让老百姓得见他们的工作状态。作为三场音乐会的艺术总监,排练场上到处可见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忙碌的身影。为保证演出的质量,他三场音乐会的排练每场必到,现场指挥、现场指导,小到现场音响话筒强弱,大到演员的演唱技巧和情感处理,再到伴奏乐队的整体配合,每一个细节都“苛求”,每一个细节都细究,以致于让许多“大腕”一场排练下来就气喘吁吁,引起现场观众的会心笑声。然而,这些“大腕”排练完毕却坦言这累得值,累得心安,正所谓“只有场下辛苦功,方有台上满堂彩”。观看排练的一位观众说,以前只是看到台上演员们的风光,却不知道这些演出“幕后”功臣的艰辛,“得向他们表示敬意”。

    花絮四:年轻的乐手快速成长

    担任三场音乐会协奏的是来自西北边陲的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这是一支全部由西安音乐学院在校学生组成的乐团。担当连续三场音乐会的伴奏或协奏,白天的排练加上晚上的正式演出,单单从“工作量”上来说已是“超负荷运转”,何况和他们合作的对象又是国内一流的演奏家、演唱家,这支完全由年轻人组成的乐团的压力可想而知。然而让晚会组织者惊喜的是,三场音乐会顺利地走下来了,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幸不辱命”。演出需要排练的曲目数量多,风格庞杂,需要以快节奏的频率完成转换,他们就加班加点、反复研磨;合作演员和演奏家们对乐队有个性化要求,他们就及时调整、力争做到最好。青年学子求知好学的精神与劲头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显露无遗。团员们坦言,能在这样一个高规格舞台上演出是挑战也是机遇,是展示更是学习。可爱的学子们正是抱着这样一个良好的心态,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连续进行着高强度的排练演出,保证了演出高质量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