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灾区重建的伟大成就——摄影家赴汶川采风见闻录
    2011年03月30日      作者:余宁 邓风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川新县城全景

  满目疮痍的山河大地是否重现昔日的美丽?全国人民支持援建的城镇村落展现出怎样的模样?灾区群众是否抚平惨烈的伤痛?他们的生活可是安好幸福?在5·12汶川大地震3周年之际,全国人民对灾区的牵挂愈发强烈。320日至24日举行的走进灾区 寻找最美——5·12汶川大地震3周年大型纪实摄影展采风活动将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此次活动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主办。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启国,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黔鲁为摄影家们送行。中国摄协副主席张桐胜,北京摄协副主席刘英毅,四川省摄协主席王达军,四川省摄协副主席林强、陈锦、田捷砚、贾跃红以及陈功等省内外知名摄影家和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30余人参加了此次采风活动。数天时间里,摄影家们分两组奔赴绵阳、北川、广元、青川、德阳、什邡、绵竹、彭州、都江堰、映秀、汶川、茂县等曾经的地震重灾区,记录了感人的瞬间,拍摄了难忘的画面,见证了辉煌的重建成就。本报记者全程参与了这次采风活动,并记录下这次活动的前前后后。

  新城和村落,废墟中崛起的壮美景观

  拍摄对象:北川新县城、吉娜羌寨、陈家坝乡,青川枣树村

  拍摄地点:北川新县城、吉娜羌寨、陈家坝乡,青川枣树村

  【镜头视线1 从板凳桥眺望安昌河对岸,在连绵群山之间的河谷平坝里,一排排黄白相间的新房错落有致。一座独具魅力的新城在这里拔地而起,这就是北川新县城。

  【镜头视线2 通往北川老县城的路边,美丽的村寨吉娜羌寨依山傍水。远远望去,3座青云石装饰的羌楼傲然挺立,红绸缠绕的羊头骨和印有羌文化图案的寨旗迎风招展。重新修建的羌家小楼层层叠叠,大门上方披着羌红,浅灰色外墙淡雅素洁,更显羌寨的别致风情。

  【镜头视线3 一座座青山连绵不断,山上林木苍翠,茂密的植被已经让人轻易看不到被5·12汶川大地震撕裂的痕迹。山脚下,流水潺潺,一幢幢新房坐落在片片金黄的油菜花间,崭新的柏油马路从美丽的村庄中穿过。北川县陈家坝乡又恢复了往日的安详生活。

  【镜头视线4 出青川县城不久,枣树村就出现在眼前。青山绿水间,桃红柳绿、油菜金黄,使整个村落充满了盎然春意。

  记者观察: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军人的田捷砚坚守灾区,组织抗震救灾,同时还接待了数十位支援灾区的摄影家。抗震救灾工作完成后,他又利用工作间隙全景式地拍摄了饱受地震创伤的大地。2010年,他倾力推出大型摄影集《震前震后》。田捷砚说,画册创作时间跨度整整12年,震前10年,主要想以艺术的视角航拍华夏大地,尤其是巴蜀山水。但地震发生后,这个巨大的灾难让他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感觉作为灾区摄影家,有责任去记录这段历史。地震后,他拍摄了北川、安县、平武、江油,唐家山堰塞湖、九洲体育馆、北川擂鼓镇以及新建中的北川新县城。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地震前后同一地方的地形地貌。这次到灾区进行采风创作,他希望全景式地展现灾区的新貌。

  

  摄影家在绵竹石团村为乡亲们拍全家福

  走过惊恐与伤痛,笑容已然荡漾在人们的脸上

  拍摄对象:灾区群众韩贵云、李惠群、赵林、李玉明、陈兴才

  拍摄地点:北川陈家坝乡、吉娜羌寨,平武牛飞村,青川枣树村,绵竹射箭台村

  【镜头视线1 321日,在薄薄的细雨中,北川桂溪乡的韩贵云大叔骑着摩托车飞快地奔驰着,为沿路的村民们送来刚做好的香喷喷的面饼。说起他现在的生活状况,韩贵云说:共产党好哦,替我们想得太周到喽!地震中房屋毁坏以后我被异地安置到桂溪乡,现在安置好了就靠自己了嘛。我每天能卖200多元钱,有五六十元的纯收入,日子过得很好哦!言语间露出纯朴的笑容。

  【镜头视线2 吉娜羌寨羌寨小吃的老板李惠群大妈热情地请摄影家去她家坐坐。她说,自己是最早搬进新居的灾区群众。在她经营的小吃店门前张贴着内容为青山有情昨日灾难去未远,党恩似海今朝幸福更久长的对联。笑容始终荡漾在身着民族服装的李大妈脸上。

  【镜头视线3 牛飞村是进入平武羌乡的第一大寨子。赵林家新房的正厅,挂着一幅装帧精美的大相片,上面是胡锦涛总书记和赵林夫妇及村民围着火塘畅谈的情景。赵林说:这张照片对我家来说,珍贵哦!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来看望我们,还喝了我家酿的烧酒。女儿不幸在地震中遇难、儿子也被砸成重伤的赵林,现在添了一对双胞胎,他艰定地说:一家五口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镜头视线4 枣树村的村民李玉明满面笑容地说:在外面打了十几年的工,好不容易盖起了新房,但是没多久就给地震震塌了。在政府的关怀下,200811月又搬进了新房。去年4月,我办起了农家乐,还买了车,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李玉明的幸福感从心底涌出。

  【镜头视线5 在射箭台村,93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画艺术家陈兴才系着深蓝色长围裙,在绵竹年画博物馆门口小憩,大门上的年画门神形象和老人相映成趣。陈兴才高兴地说,国家很支持他们,对年画博物馆进行多次装修。冯骥才还来看过他。自己在年画博物馆有工作室,孙子也有一间。他情不自禁地说:现在一切都好喽!

  记者观察:灾区群众的灿烂笑容让林强、刘英毅、卓军等摄影家不断地变换着角度拍个不停。刘英毅深有感触地说,自己前后来灾区3次,每次都能看到新的变化,拥有新的收获。第一次是在震后刚开始安置的时候,灾区群众的惊恐和悲痛情绪稍有平复;第二次是在重建阶段,人们虽然住在板房里,但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这次来看到重建完成,群众的希望变成了现实,他们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摄影家就是要通过记录在重建美好家园的过程中,灾区人民非常自然的状态,折射出重建的伟大成果。卓军说,汶川大地震对于当地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失去家园、失去亲人,这对生者是怎样的打击啊,那是生者心头难以逝去的痛。这次走进重建完成的灾区,看到灾区群众从大人到小孩,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青川青溪小学有这样一个场景,正在操场上玩耍的几个孩子站在一起跳跃起来让我们给他们拍照,咯咯的笑声非常动听。大家感到非常欣慰和鼓舞,灾区群众已经从地震的悲痛和阴霾里走了出来,这发自心底的笑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绵竹棚花村村民在年画村传习所刺绣年画

      精神和心灵的重建也是伟大的成果

      拍摄对象:北川中学学生

      拍摄地点:北川新县城

      【镜头视线1 北川中学学生喻川、刘玉梅、刘伟都在地震中失去了双亲。今年年初,3位孩子在尔玛小区分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喻川热情地邀请大家到他的新家做客。一走进新房宽敞明亮的房间,大家就看到崭新的液晶电视、舒适的沙发等一应俱全。喻川和刘玉梅、刘伟通过电视播放着他们在北京时的照片,请大家一起分享着那段快乐的时光。

      记者观察: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张桐胜多次深入灾区拍摄采访。采访过程中,他结识了喻川、刘玉梅、刘伟3位孩子。3年时间里,张桐胜多次邀请3位孩子到北京过暑假和参加活动。在北京,张桐胜带着孩子们逛故宫、游长城,参观航天城,观看北京奥运会,还带他们结识了吕厚民、姜昆、王文澜等著名艺术家,并到本报做客。张桐胜说,摄影不是一按快门就完成了,它不只是影像记录,而是一门让人们思考的艺术。他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不是只唤起人们的回忆,而是要让人们对地震有所思考,展示灾区群众的坚强和对未来生活的饱满信心。3年来连续不断地关心和拍摄3位孤儿,就是要通过3位孤儿这样一个灾区群众的代表,来展现3年来灾区群众在精神层面的变化,从悲痛迷惘到坚强、坚定、自信的过程,就是要展现出在经过3年艰苦重建后灾区群众焕发出的崭新的面貌、气象和精神。《绵阳晚报》图片新闻部主任杨卫华说,抗震救灾的时候,大家通过照片认识了夹缝男孩廖波,其实当时在夹缝男孩的旁边还有一个被困的男孩叫郑海洋。地震一年后自己偶然路过北川中学附近的板房区时,看见一个中年男人抱着穿戴整齐的人的下半身。当时他被这惊悚的一幕吓住了,追过去才发现是一副高位截肢者用的假肢。原来假肢是郑海洋的。因穿戴的剧烈疼痛,郑海洋不愿用。在很长一段日子里,郑海洋常常抚摸着残腿眼里充满绝望和无助的神情。但就在20109月,新北川中学开学的日子里,在众多同学中,杨卫华突然看到了踉跄站立其间的郑海洋自信和开心的笑脸。杨卫华说,地震发生后他已经到过北川上百次,而且地震后的3个春节都是在灾区与当地群众一起度过。盖一栋楼、建一座医院,这些有了物质基础或许就能实现。但灾难过后,人的精神和心灵的重建才是更重要的。从郑海洋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灾区群众勇敢面对,坚韧、乐观的精神。

  

  平武南坝镇的3位小朋友行走在上学路上

      “全家福:小家之福,大家之福,人民之福

      拍摄对象:灾区群众

      拍摄地点:青川枣树村 绵竹石团村

    【镜头视线1 在枣树村,村民们正在辛勤地忙碌着。村支书罗义碧热情地说,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是我们村在地震发生后提出的两条标语。温总理对此非常赞赏,我们村也因此出名了。两年多来,村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政府的关心下,我们完成了重建任务,迎来了美好的新生活。摄影家们搭起绘制有天安门的背景幕布,为村民们拍摄全家福。热闹的场面吸引了过路的村民,大家都围了过来。不一会儿,全家福变成了全村福

      【镜头视线2 绵竹石团村有个婆婆,原因就是抗震救灾人员从绵竹离开的时候,她和很多乡亲们拿着自己写的标语来送行。新华社四川分社摄影记者陈燮拍摄的她举着字标语的特写照片让大家感受到了四川人民的感恩之心。摄影家们在油菜花掩映的门前搭起幕布,为婆婆拍摄全家福。全家人的笑容在黄灿灿的油菜花映衬下,分外美丽。

      记者观察:拍摄全家福是摄影家们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新拍摄方式。摄影家们也把此种方式运用到这次采风中,不仅收获采风成果,也让灾区群众受惠。贾跃红说,拍摄全家福是和灾区群众一种很好的互动交流方式。看到乡亲们拿着刚刚打印出来的照片争相观看、兴高采烈的样子,大家都有种特别的感动。此外,拍摄全家福和以观察者的角度拍摄不一样,对于摄影家群体而言,可以促使更多摄影家用摄影的形式参与到火热的灾后恢复重建当中。在把关爱送给灾区人民的同时,让自己融入灾区群众的生活,用镜头记录灾后恢复重建这一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见证灾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灾区群众感恩奋进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灾后美好新家园变化的点滴定格在镜头里。

  

  青川阴平村的村民收获白菜

      记者手记

      让人心灵震撼的感动

      从灾区一路走来,摄影家们寻找着最美。大家欣喜地发现,如今的受灾地区,灾难已成过去,一座座高楼重新矗立,一条条大道贯通南北,学校、医院、工厂、安置房……在科学重建精神的指导下高质量建成。什邡市红白镇、绵竹市汉旺镇、汶川县水磨镇、北川新县城等一个个全新的小镇和新城出现在人们眼前。

      徜徉在规划合理、建筑错落的新城,漫步在鸟语花香的乡村田园,你怎么能想到这片土地曾经是那样的满目疮痍,那样的山河破碎?看到人们脸上浮现幸福的表情、纯真的笑容,你又怎么能想到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命悬一线,怎样的痛苦挣扎?然而灾难已经远去,短短3年后,灾区重建美丽。

      震后重建的灾区,有一种让人心灵震颤的感动。这感动是什么?摄影家们说,感动在一座座崛起的新城里,感动在孩子们天真无忧的笑容里,感动在伤痛抚平自信乐观的心灵里,感动在灾区人民不平凡的3年中逐步提升的幸福指数里……

      从地震发生第一时间深入一线抗震救灾,到重建家园过程中的全景式记录,广大摄影工作者肩负历史使命,始终将焦点对准灾区,把最打动人心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记忆,永久留藏在人们心中。

      此次采风创作是摄影家又一次深入灾区的切实行动。5月初,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将从摄影家们优秀的采风作品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连同广泛收集、征集的震前、震中、震后其他优秀纪实作品,举办瞬间永恒——5·12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大型纪实摄影展,并推出《瞬间永恒》纪念画册。在汶川大地震发生3周年之际,这次采风活动和展览也就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正如陈黔鲁所说,摄影家们通过镜头告诉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灾区的今天面貌已新,明天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