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 加布里艾拉·阿布德(墨西哥)
由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9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85个国家的500余件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综合类作品,集中展示了世界美术家对生态问题的艺术思考,力图较全面、立体化地呈现全球当下艺术生态。
造型与色彩将我们心手相连
“虽然我们的语言不同,艺术风格、造型样式、风格技巧也不同,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关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愿望是让造型和色彩连接起我们共同的文化理念和艺术价值观。”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颁奖仪式上如是说。
北京双年展自2003年举办以来,伴着不同的主题,从“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到“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从“色彩与奥林匹克”到“生态与家园”,7年来,曾经有近百个国家的艺术家们来到北京双年展展示其艺术佳作。虽然各国艺术家各擅胜场、各显灵妙:或是两维平面的浓墨重彩、善舞丹青,或是三维立体的启承转折、鬼斧神工,亦或是标新立异的综合视觉艺术,或传统,或当代,或纯粹,或综合,语言不同,文化各异,但是,大家都有着同样的超越国界、跨越民族与文化区隔的艺术梦想。
本届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委桑福将北京双年展形象地比喻为一个亚洲艺术的灯塔。其实,自首届北京双年展举办以来,其影响不断在扩大,并受到世界各国美术家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参展国从第一届45个增至本届85个,观众累计超过100万人。北京双年展以广泛吸纳各国有代表性的绘画、雕塑作品为办展特色,为世界各国艺术家展示美术才华、开展艺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成为展现各国文化艺术风格、增进中外艺术交流的重要文化品牌。
关注生态问题 展现多样文化
“满山遍野的绿树,几何块状的山岭,伴着丝屡细光,好似从云中窥测的大地。”这是日本著名艺术家浅野均《云涌深处》作品传达出的诗意,当然这场面绝非长期生活在沙尘和冰雪世界里的人所能想到。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一棵一次性筷子形成的筷子树,远远看去金碧辉煌、枝繁叶茂,近处细看,不免让人心生愧疚,是我们的日常的消费让曾经茁壮成长的大树变成了一根根方便筷。”中国艺术家罗志楠用金色的筷子冲击着我们的视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两张有代表性的作品,呈现出本届双年展“生态与家园”主题创作的两大趋势:一类是肯定性的、赞美性的,侧重于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和措施的积极肯定,对建设生态平衡的理想家园的热情赞美;另一类是批判性的、警示性的,侧重于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思想和行为的尖锐批判,对生态危机严重性的深刻警示;在形式上,这些作品仍然以绘画、雕塑形式为主,同时也吸纳了一些装置、影像等新媒体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生态与家园”这一内涵极其丰富的主题。
这里所说的“生态”一方面是自然环境,但是这个自然环境和我们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文化观念密切相关。艺术家的作品提醒世人要解决生态问题实际上是要解决人类自身的意识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守卫我们的家园,也不仅是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家园,更有我们的精神家园、理想家园。关于这点,在本届双年展的两大特展中有更为生动地诠释。智利特展的12位参展艺术家,多位是今年初智利特大地震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他们用摄影、装置等形式记录了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及日常所见的生态危机,一幅幅海啸退后在墙上留下印记的照片,让观众无不为生态灾难对人类的破坏感到震惊,也为智利人民面对灾难时的勇气感到由衷地佩服。在奥地利特展中,艺术家丰富的创作手段,如现成品、拼贴、影像等,对生态环境和当代都市关系进行新颖而独特的解读,这是一次能够洞察奥地利最新一代艺术家的机会,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新兴艺术的潜力,为了解未来的艺术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角度。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表示,美术创作的立足点是以人类社会在内的自然生态为基础,本届北京双年展的参展作品不管是平面绘画还是立体装置,或者是摄影录像,都是本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和审美情怀,直面生命与自然辨证的存在关系,提醒人们珍视和尊重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以及生命得以升华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对于世界当下艺术生态的集中展演。
欢乐家园 谢东明
青年艺术家成为展览的“角儿”
与国内外其它双年展不同,北京双年展自首届举办以来,一直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中青年美术家展示的舞台。新面孔、新作品、新形式往往为展览带来无限的活力与丰富的想象力。
法国艺术家布里艾尔的铜、木结构作品《眩晕》,简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城市居民对绿色自然的渴望。柬埔寨画家钦·索蒂的布面油画以围困村庄的熊熊烈火冲击观者的视觉,作品《不要烧毁森林》,以最直白的方式表达人类对生态保护的诉求。毕建勋的中国画《子非鱼》以写实的画面叙述了中国古代哲人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暗喻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人类恒久理念。
与往届相比,本届北京双年展装置作品数量明显增加,另外“新面孔”的参展艺术家也很多,多数国外作者都是初次在中国展示自己的作品,很多国内作者是凭借自己优秀新颖的主题创作初次入选,喀麦隆、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卢森堡、萨尔瓦多等国均是首次参展。本届北京双年展策委邵大箴表示,参与多媒体和影像创作的很多是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有的还是在校就读的学生。香港、澳门、台湾的一些艺术家也送来了一些精彩的用新媒材制作的作品。正如首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所倡导的,即使是表面相同的风格,不同国家的作品也含有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使同一主题的阐释异彩纷呈。
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也表示,从展览情况看,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相当认真,一些装置和影像作品也很有意思,显示了年轻人活跃的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我觉得北京双年展依然需要坚持自己的特色,潮流和时尚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创造出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精品。
落日(意大利)格里曼迪
无题(俄罗斯)巴格香
野草滩-房前屋后 陈树中
拥抱(德国)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