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 中国美术学术军团的“拿来主义”
    2009年12月28日      作者:段泽林 李雪钦 周永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9年起至今,中国美协启动实施了一项走出去的创新型文化工程: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每年一批学术与创作中坚,每人一个重大选题。首批成果即将公布面世。这个工程是如何创立、如何实施的?美术家们在海外研修中拿来了些什么东西?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在中国美术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留学热潮,一次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他们的欧洲留学经历不仅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而且形成了现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格局。另一次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陈丹青、徐冰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美术家沿着前辈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广泛接触西方艺术界,在审视与反观中完成了自身艺术实践的一次蜕变。

    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美术是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一路走过来的,然而与洋务运动以来形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导思想不同,美术界海外留学人员大都抱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或是开眼界、或是习技法、或是修理论,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一个个体化、松散而独立的学习模式。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快,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从早期重广度、重规模到如今的重深度、重质量,中国美术如何真正走出去,真正实现像鲁迅先生所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并且在国际主流美术舞台上展示自我风采,成为美术界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2009年一张关于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的申报公告引发了美术界广泛关注。

    培养人才 积蓄力量

    “我们的关注对象是中青年美术家,采取向社会发布申报公告的方式,就是希望这个获得国家资助的项目,可以惠及最广泛的群体,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切实使其为中国美术储备优秀人才,积蓄发展力量。

    2009年底,在中国美协成立60周年庆典——这个回顾与展望中国美术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张坚、宋晓霞、常宁生、崔冬晖、王端廷、孙韬、陈科、汪瑞作为第一批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参与者正式被派出。

    2009年是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的启动之年,这个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由中国美协负责实施的专题美术研修计划,在新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我们的关注对象是中青年美术家,采取向社会发布申报公告的方式,就是希望这个获得国家资助的项目,可以惠及最广泛的群体,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切实使其为中国美术储备优秀人才,积蓄发展力量。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表示。

    据了解,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得到财政部、外交部等多部委支持,迄今已有两批18位研修人员出国学习。作为一项工程,该项目有明确的目标、规程与选拔程序。这18位研修人员,经过中国美协组织的申请征集归类、海选划线、集中答辩等多个程序,在101的录取比例下脱颖而出。可以说,他们代表了中国美术界目前最为优秀的中青年美术家力量。首批派出的8位研修人员,主要以理论研究者为主,他们在各自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大都有出国留学经历,这为他们的专题研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吴长江介绍,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的一大亮点,就是每位研修人员都有一个明确的选题,在3个月的时间里,通过调研考察、采访交流等方式完成选题,回国后写出调查报告,结集出版。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是在一个规划完备、流程规范的操作机制下进行的,与先前中国美术界广泛存在的游学、留学、访问等形式不同,该项目成员形成的是有组织、有任务、有针对性的学术集团军

    “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走出去,开阔中青年美术家的眼界,学习研究世界各国优秀艺术的成果和最新动态,以此促进、提升自己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水平。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出作品、出人才,但要具体实施,需要从政府到美术家团体、个人制定有计划的步骤和措施来保证。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美术事业发展的核心。人才素质高低决定了中国美术发展的质量,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个项目就是为美术人才培养和积蓄力量。海外研修计划就是为美术家创造一个机会、搭建一个平台,从而在美术界营造一种重视人才,培养、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表示。

    氛围营造与机制保证,确保了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的公平、公正与顺利进行。就在首批研修人员成果即将出版之时,我们想知道这些成果会为中国美术未来发展带来什么变化,这个项目又会给正在寻求更多国际美术话语权与影响力的中国美术界提供什么建议呢?

    放出眼光 发现差异

    面对纷繁复杂、价值观多元的西方美术世界,只有保持发现之眼,方能西学中用,成为构建中国美术主体建构时代文化使者    

    就像当年苏东坡流放琼州海峡却能发现海南之美一样,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的参与者,需要具有这样的发现之眼。面对纷繁复杂、价值观多元的西方美术世界,如何能带回中国美术最需要、也最为适合的东西,是海外研修人员面前的第一道关。毕竟今天的中国美术,已经不是20年前懵懂地将西方百年现代美术玩个遍的时代了。我们需要有选择、有目标地吸收,进而填补研究空白。

    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中央美术学院研究员宋晓霞在研修过程中有两大发现。一是,在欧洲举办的中国艺术展中,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数量明显增多,已超过中国古代艺术展。这说明,在当今世界,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正以其所蕴含的当代中国的巨大能量,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海外当代艺术展览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的表述,它不一定反映中国现实,也不是关于当代中国的客观知识,而是西方艺术和视觉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宋晓霞说。据她介绍,在巴黎蓬皮杜中心,为配合法国抽象派画家皮埃尔·苏拉吉(Pierre Soulages)的回顾展,书店里与苏拉吉画册并列的是旅法华裔艺术家赵无极1935年至2008年的画集和多卷本的《抽象艺术》画集。赵无极作为一个在欧洲为人熟知的抽象画家,他的中国文化背景,成为构建法国抽象艺术家苏拉吉的抽象艺术文脉中的文化他者。

    “中国艺术品是以文化他者的身份在海外展示,用的是西方文化的逻辑、西方美术史的系统。宋晓霞表示,国外的艺术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其艺术品均有明确的出身背景,甚至连街边的涂鸦亦如是。而中国当代艺术则是横空出世,许多作品没有跟自己的文明建立联系,也看不到它在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来路。建构自己的文脉尤为重要,无论是史学研究、理论批评、展览策划还是艺术收藏等等。宋晓霞强调。联想起日前在中国美协组织的十二五时期中国美术发展战略座谈会上,与会者提及的主体建构时代的说法,这里的主体概念,显然也不是西方眼中的他者,而是建立在自己文化根脉上具有自觉意识的我者。这个时候,宋晓霞的《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海外研修报告,或许正好就为主体建构时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与宋晓霞的发现不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此次研修是要开拓近20年意大利当代艺术这片陌生的领地,而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张坚所做的是补上国内关于20世纪初期美国的现代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研究的缺口

    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先后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和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的王端廷,在意大利研修的两个月内,采访了多位著名艺术家和批评家,走访了意大利多家图书馆、博物馆、书店及画廊,又前往博洛尼亚、佛罗伦萨和都灵等地,收集到了整整两箱图书资料,并拍摄了数千幅图片。

    “罗马四年展档案图书馆帮了我大忙。王端廷表示,罗马四年展是意大利全国美展,该展览囊括了意大利当代最优秀艺术家的作品,罗马四年展档案图书馆收藏了意大利所有重要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图文资料,这个向全世界所有研究者开放的档案图书馆愿意提供我想要的任何资料,允许我无限量翻拍图片,并且有专人免费为我复印资料,服务态度极其热情。与罗马四年展档案图书馆相比,中国对当代艺术资料的搜集、收藏是欠缺的,目前尚无类似的机构。在中国做当代艺术研究,资料大都靠研究者自己收集。王端廷坦言,罗马四年展档案图书馆值得我们学习,该机构完整而全面地保存了包括非正式出版物在内的当代艺术家的所有文献资料,比如展览画册、请柬,艺术家成名前在报纸上发表的豆腐块文字,甚至还有艺术家的创作手稿等,除了纸本资料,还包括CD和影像等电子文本材料。王端廷认为研究意大利当代艺术很有价值,由于资料收集充足,他将在两年内完成一部30万字左右的专著。毫无疑问,承继着悠久艺术传统又不乏创新精神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家的探索经验,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启示价值。

    美国如何在欧洲思想传统与本土经验的碰撞与交融中孕生出新的学术话语形态?这是张坚此次海外研修的一个核心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坚认为,美国20世纪初期的美术史学研究和批评活动处于一个初创阶段,很多情况跟中国现在的状况有些相似,比如艺术批评面临着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取舍矛盾。此外,美国在专业艺术史建设方面积累的一些学术成果,对于中国当下大学艺术史学科的建设有借鉴意义。

    判断选择 成果转化

    研修人员的研修与成果只是一个引子或是一个灯塔,它要引出的是一连串的思考和成果,也只有这样如水波泛起涟漪的方式,才能对中国美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清谈。

    巴金先生曾几次以灯为题,表达自己渴望在前行中得到灯光的指引,他写道: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而冰心先生的《小桔灯》也曾为年轻朋友指明人生方向。对于相对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使大多数人开始厌倦一味迎合西方的窘境,希望摆脱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增强,这个背后是文化自信的建立。而这种自信与自觉是在对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辩证关系的清晰判断中,在不断的比较与选择中找到的。

    历史画是西方传统绘画题材,大型的历史题材创作在西方教堂、议会厅比比皆是。可以说,西方悠久的历史画传统值得中国美术界正在进行的各种历史创作工程借鉴。孙韬在2009年完成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圆明园劫难》,其实无论是上学时他所学的专业,还是工作后的教学,大型历史画一直是孙韬的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

    作为首批海外研修人员中唯一的绘画创作者,孙韬说:在海外研修过程中,我看了非常多的博物馆和教堂里众多的大型历史画,对西方大型历史画的绘画技术、程序和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有了一个直观的把握,这是我此次研修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孙韬在此基础上将研修成果提炼成论文,更多地涉及历史画创作的方式、方法、技术等,并可以将其随时随地带入他的创作和教学过程中。

    中国当代雕塑除了从古代雕塑、石窟造像、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外,主要是在接受法国和苏联的雕塑传统上建立起来的。尤其是后者,大体量、精准的写实曾一度成为中国雕塑创作与教育的重点。曾在俄罗斯留学7年,并长期留意俄罗斯前卫艺术的陈科,利用此次海外研修的机会完成了多年的夙愿——集中研究了20世纪初的俄罗斯雕塑。

    “我所在的中央美院雕塑系,属于西方教学体系,是留学法国、苏联的老先生延续下来的传统。在此次研修回来之后,我在教学中针对现在学生状况做了一些调整。因为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学生对艺术要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不管是前卫艺术还是学院派艺术。在中国当下,面对日趋商业化的趋势,学生的想法和对艺术的理解都比较复杂,学院在这时期更应该发挥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对艺术传统的传承,更应该是交流平台的搭建,将传统、实验容纳其中,在学术层面对艺术进行深入探讨。陈科在比较研究了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前卫艺术在通过与欧洲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雕塑创作的走向后,对自己的研究与教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现在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教书的崔冬晖,于2007年在中央美院成立了室内地铁设计小组,此后一直承接地铁公共区的室内设计,譬如奥运支线、机场线、大兴线、15号线等。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感觉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地铁也发展很快。作为地铁公共区设计教学和具体参与项目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去轨道交通发达的地方全面地了解、梳理一下。同时由于我在东京大学读的研究生,跟之前的导师交流之后,就选择了日本轨道交通站内设计方法和艺术语言这个海外研修课题。崔冬晖说。而这个研修的直接成果就是最近开通的北京15号地铁线。据崔冬晖介绍,这是一个中式传统元素和现代相结合的项目,我们借鉴了日本一些旅游城市,如奈良、京都的成功经验,将红色、斗拱等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元素应用到15号线的设计中。另外,中央美院建筑学院一直做产、学、研结合的探讨,地铁项目都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具体到这次海外研修项目,我把在日本调研的结果、内容跟师生进行沟通,由他们来做方案,直接应用到当前的教学和实践中。崔冬晖表示。

    “其实,海外研修中每一个具体的研修课题都可以跟全国各个美术研究机构合作,继续做出更加深入与全面的分析。也就是说,研修人员的研修与成果只是一个引子或是一个灯塔,它要引出的是一连串的思考和成果,也只有这样如水波泛起涟漪的方式,才能对中国美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清谈。吴长江说。

    就在今年1月份,2011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申请公告已经发布。包括欧美当代艺术思潮及理论现状调研、国外传统经典展览机制个案研究、拉丁美洲当代美术研究、绘画作品(卷轴画、油画、壁画等)的保存与修复、墨西哥美术家及拉美现当代壁画研究等多个选题有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美术家申报选择。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获得国家支持,也是国家赋予研修人员的一份荣誉。作为得到资助的研修人员应该认清自身使命,将看到的与感受到的结合自己的创作与理论实践,真正起到为中国美术未来建言献策的作用。而这批带着使命走出去的美术家,或将为中国美术十二五时期的长远布局与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吴长江畅想着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的未来。

    相关链接·研修攻略

    找对人

    依照预定的计划,王端廷在罗马第一大学文学与哲学学院艺术史系西方当代艺术史教授安东内拉·斯布里利(Antonella Sbrilli)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同时征求过意大利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卢卡·贝阿特里切(Luca Beatrice)的意见,王端廷挑选了25位意大利当代艺术代表性艺术家作为研究对象。在意大利研修的两个月内,他采访了多位著名艺术家和批评家,收集到了整整两箱图书资料,并拍摄了数千幅图片。

    找答案

    美国如何在欧洲思想传统与本土经验的碰撞与交融中孕生出新的学术话语形态?这个问题的答案,张坚通过在美国几个重要的大学图书馆收集资料和撰写笔记中寻找。他参观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菲歇尔美术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马尔库德艺术图书馆,其间,他也参观了许多美国的重要美术馆和博物馆。我们做西方美术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总是希望尽可能地看到原作,美国博物馆和美术馆在这方面确实让我感到了一种由原作带来的视觉震撼,习惯于复制品的眼睛,仿佛忽然之间进入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里,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张坚坦言,看原作与看画册或复制品有截然不同的体验。

    找转化

最近开通的北京15号地铁线,据崔冬晖介绍,就是一个中式传统元素和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其中借鉴了日本一些旅游城市如奈良、京都的成功经验,将红色、斗拱等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元素应用到15号线的设计中。另外,中央美院建筑学院一直做产、学、研结合的探讨,地铁项目都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具体到这次海外研修项目,崔冬晖把在日本调研的结果、内容跟师生进行沟通,由他们来做方案,直接应用到当前的教学和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