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国美协组织知名美术家、评论家与美术机构负责人召开加强文艺批评保障美术事业繁荣健康发展座谈会。图为座谈会现场。中国文联网段 泽林 摄
7月29日,中国美协组织知名美术家、评论家与美术机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与吴长江、潘公凯、刘健、张旭光、邵大箴、薛永年、张晓凌、梁江、胡伟、袁武、丁宁、谢志高、杨飞云等参加会议。与会者围绕当前美术创作存在的恶俗现象,以及如何加强文艺批评促进美术事业健康发展展开深入讨论。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必然会伴随大量的恶俗现象,美术界也不能避免。然而,美术批评本身确实存在问题,有思想价值的批评难以形成,批评无标准、无目标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美术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指出了美术批评界的顽疾。
与呼吁美术创作出现精品力作一样,美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在反省如何通过文艺批评促进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可说者众多,局面改观不大。事实上,伴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美术批评界形成了写人的多、写问题的少,配合展览的多、独立思考的少,肯定的多、批评的少的局面。而这一切,与美术界的惯性模式化操作——办展览、开研讨会、上拍市“三段式”以及金融资本进入艺术市场后给美术创作带来的固有格局改变密切相关。
与会者指出,当前美术界的乱象也是各种各样,应予以关注。比如,美术品进入金融操作、股票炒作,古代和已故名家作品尚可接受,当代画家未有定论,以股市运作将给大众股民带来大风险。这是有悖于艺术规律的。比如,美术品成为送礼用品,成为权力寻租的手段和助长腐败的恶俗。再如,公共殿堂悬挂美术作品,缺乏选择标准,有损艺术形象。美术展览参差不齐,对外展览以次充好,美术“大师”遍地都是。
在此背景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提出,美术批评家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素质和学养的提高,建立起更为专业的评价标准。
职业操守和学术底线美术批评要始终坚守,这是与会者的共识。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批评?我们批评什么?怎么批评?这些才是面对如今多元化的美术格局需要美术家认真思考的。
与会者指出,严肃性、学术性的批评和市场化、时尚化的言论在当下的美术界并存,甚至后者的影响力要超过前者。人情稿、软广告等充斥在各种展览画册、报刊中,也正因为这样,那些发自内心的良知声音,兼具专业判断、独到发现的“真批评”才更为可贵。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中国美协等美术组织在抓创作、办展览中长期坚持的,而为文艺批评创造宽松环境以及形成独立严肃的学术氛围却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共同营造。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表示,如果我们观察整个国家的财政支出不难发现,文化在其中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可实际情况是,如果在文化上的投入不够,一旦资本介入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很难保证美术事业和美术产业的平衡发展。
与会者一致呼吁,希望从完善机制和政策支持两方面入手。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表示,国家只要投入不多的资金,办好严肃的学术期刊其实并不难。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表示,如果批评只是建立在市场起主导的美术世界中,批评的规范和批评的良性运作架构很难建立。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通盘考虑、合力完成。
媒体的良知和责任或许也是解决这个尴尬的一个途径,而这也是与会者一再强调和强烈表达的。新媒体改变了原有大众传媒的格局,习惯于在传统纸媒发声的美术批评界,已经感到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具有的强大传播力。不少美术家也为很多有价值的评论得不到广泛传播而苦恼、无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严肃美术批评发声微弱的现状。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表示,当前美术创作局面的繁荣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美协要继续加强服务,采取具体措施服务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服务美术家出好作品,服务中青年美术家以利于人才成长,服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