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美术品市场的历史与发展
    2009年09月15日      作者:赵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摆脱低迷不振,当代中国美术品市场迎来勃勃生机。

    众所周知,美术品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为社会平稳、经济发达、文化昌明的外部因素,一为精英辈出、创作活跃、观念包容的内部因素。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社会在历经半个世纪的急剧动荡之后健步前行,经济开始恢复,文化渐趋活跃;艺术家们满怀喜悦地拥抱新社会,并以百倍的热情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来歌颂赞美新社会。以此为背景,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美术品市场也逐步摆脱昔日的低迷不振,重现勃勃生机。

    国有资本的介入挽救让北京解放时已濒临破产的荣宝斋焕然一新,而公私合营的进程也令如北京琉璃厂等艺术商业的传统聚集区急剧转型:很多昔日的艺术商人,成为了新中国初期公共博物馆藏品的积极捐助人,甚至如孙瀛洲那样转而加入到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创者行列;艺术品经营机构如北京的荣宝斋,不仅成为了公共收藏机构的重要伙伴,积极挽救了像米芾的《苕溪诗卷》等这样的国之重宝,也以专业的态度、热情的服务来满足新一代艺术收藏者的需求,更通过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技艺,在装裱字画领域修复与保护了大量的中国古代艺术遗产,在木版水印方面成功复制了众多中国古代名画,以及与当代名家合作推出艺术作品展览、印制名家木版水印作品,向社会公众宣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推广新中国美术创作新风,从而肩负起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职责与历史使命。

    虽然十年动乱造成了新中国美术品市场的停滞与破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来,美术品市场重新走上了恢复与发展的正途。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术品市场,在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政策鼓舞下,不但国营机构稳步发展,而且涌现出了大量的私营单位,而平等竞争也推动了中国美术品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与新时期美术创作发展相结合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术品市场为众多的中国美术家提供了除博物馆、美术馆之外的艺术活动的广阔空间,也为海内外艺术品爱好者初步搭建起了收藏中国美术家优秀作品的平台。尤其是在中国美术品的海外交流方面,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落实,一些优秀的中国美术家通过市场的渠道率先走出国门,让海外人士真切感受到了新时期中国美术的发展变化,加强了中外文化间的沟通与了解。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术品市场健步走向成熟,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市场结构的组合成型,即逐步形成了以专业画廊为主体的一级市场(或称专业零售市场)、以艺术拍卖为主体的二级市场(或称二手市场),以及以艺术博览会为主体的一级半市场(或称专业展会市场)彼此分工、相互扭合的市场结构。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品市场又在持续性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强化了不同市场主体间的互动配合,由此推动了中国艺术市场结构性优化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画廊

    中国画廊市场的起步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其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整体特征,同时也呈现出大致4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指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在这一阶段,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有效调整,传统画店式的艺术品销售形式得到恢复,但是由于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缺失或旧有政策条文的禁锢,在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第二个阶段是指整个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国经济领域深入改革的进程,艺术品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针对民众艺术品消费的画廊画店数量明显增加,而针对国外艺术品消费者的销售单位则因有效地附着在中国旅游业强劲发展的基础之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指整个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是中国专业画廊的萌芽期。在这一阶段,一些画廊逐渐摆脱传统的画店模式或旅游性的美术品商店模式,而转入当代性的经营模式,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广泛引入签约代理艺术家的国际性的经营制度。这种制度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纯然依赖于艺术家已有的名声而进行的所谓销售,催动了立足于对艺术家未来价值的判断而采取的经济决策。

    第四个阶段是指2000年至2009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画廊行业的快速发展期。不仅具体表现在专业画廊的数量急剧增加,部分专业画廊已经进入所谓的赢利时代,以及外资画廊的大量涌入,更主要的表现在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专业画廊,已经形成了积聚形态如画廊区和多元竞走的活跃场景。所谓多元,不仅仅指的是画廊所经营作品的风格或定位的多元,还涵盖了经营者的背景、操作的手段、公关的策略等诸方面的多元。与此同时,关心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强调中外艺术的互通交流,注重对亚太地区艺术的推荐阐发,也越来越成为中国专业画廊的基本认识与共同愿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品拍卖行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最后一家拍卖行在天津关闭。1986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拍卖业在中断了30年之后,于1986年在广州恢复成立了第一家拍卖机构——广州拍卖行。1996年是中国拍卖业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拍卖业进入了以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为特征的新的历史阶段。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逐步发展起来。历史地加以观察,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992年至1995年为第一阶段,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草创期。其开端性的事件是:1992年10月3日,深圳市动产拍卖行(现深圳市拍卖行有限公司)在深圳博物馆举办了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关于中国书画的专题拍卖会。1992年10月11日,由北京市文物局等主办,北京市拍卖市场执槌的1992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多门类的艺术品拍卖会;1993年6月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举行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其拍卖成功开始引起海内外的普遍关注,出现了以国际华人收藏家、艺术经纪人参拍的现象;而1993年5月以中国嘉德国际文化珍品拍卖有限公司(同年12月更名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标志,中国艺术品拍卖机构首次以股份制的方式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艺术品国营垄断的局面。1995年6月22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北京成立,以及1995年12月15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在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中商盛佳、上海朵云轩、四川翰雅等6家企业实行文物拍卖直管专营试点等,充分反映出政府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草创阶段所给予的扶持态度,而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1994年发布的数据——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到了2亿元来看,也真实地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快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至2002年为第二阶段,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稳定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从经营机构的数量、经营范围的种类、拍卖业绩的提高等诸方面,都显示出其稳定中求发展的特征。此外,以2002年4月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卷》以2530万元人民币成交、2002年12月中贸圣佳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上北宋书法家米芾《研山铭》以2999万元人民币成交为标志,不仅有力地提升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全球相关领域中的地位,更由此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中国书画艺术资源向国内市场的流动,即所谓的海外回流现象。而海外回流现象的出现,有力地扭转了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品对外单向输出的尴尬局面,确立起了中国在全球艺术品行业中的崭新形象。

    2003年至2009年为第三阶段,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加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除了在经营机构的数量、经营范围的种类、拍卖业绩的提高等诸方面继续保持快速拓展的态势之外,在经营模式上也与全球艺术市场进一步接轨,并以北京、上海为核心形成了所谓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中心化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博览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发展,大致形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草创期。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93年在广州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当时被称之为中国艺术品的广交会,它改变了以往由国家筹款举办展会的单一方式,而由画院、画廊、画商共同参与,同时更重要的是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宗旨明确,首次提出其举办的目的是以开放性、国际性博览会的形式把艺术品推向市场。此后,中国艺术博览会业逐步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主要都会城市上海、广州等地纷纷举办了艺术博览会。

    第二阶段为规范期。其标志性的事件是2004年在北京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进一步明确了参展标准——以艺术品经纪机构和销售机构为核心的参展主体,提出了专业化、学术化和与国际接轨的目标。

    第三阶段为多元期。其标志性事件是2006年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Art Beijing)、2007年在上海展览馆举办的2007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Sh Contemporary)以及2008年在香港举办的艺术香港当代艺术展。艺术北京明确以推广当代艺术为宗旨,更注重本土与亚洲的概念,力图将自己打造成亚洲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和艺术香港当代艺术展,则体现了目前展会组织机构、展会内容日益国际化的发展态势。而以艺术北京上海当代艺术香港为例,也可以进一步得出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博览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结论。而在另一方面,作为大型会展活动,艺术展会得以真正融入当地城市的经济、文化的脉动之中,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品牌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文化行销、人文环境的改善提升也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