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剧照
全球化时代中西艺术成功对接的范本
——评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
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在国内的首轮演出目前已吸引了近13万名观众走进剧院,创下4500万元的票房成绩。据悉,中文版《妈妈咪呀!》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还有众多影视明星前来捧场。该剧以实实在在的票房佳绩和酣畅淋漓的娱乐效果成为今秋文艺界的靓丽风景。观众们接连不断的好评涌现在各大媒体,但同时也传来一些“山寨化”的质疑之声。中文版《妈妈咪呀!》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本土艺术与当代流行文化之间如何有效结合。
众所周知,“全球化”首先是一种经济——政治现象,随着大规模机器生产模式的全球扩张,被机械复制的单一文化模式也逐渐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休闲娱乐的形式愈来愈趋向同质:商场、快餐、超市、超女、快男。因此,全球化带来了生产效率的绝对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活方式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单一化。
全球化是人类生产力发展不可逆转的过程,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语境。就文化领域而言,全球化所带来的单一化、同质化则是文化沙漠的表现之一。毫无疑问,克服全球化弊端的不二途径,必然是不断发掘各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但是,仅仅是静态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毕竟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读者与观众的接受视野已经不同于原生态环境下的受众,这也是我们对民族艺术进行再次激活不可回避的背景。因此,民族本土艺术与流行文化建立良性的互动,将本土传统艺术与流行文化元素有机结合,才能让流行不失品位,传统艺术不失现代气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文版《妈妈咪呀!》恰恰是西方艺术与中国本土文化创造性结合的典范。
我们看到,此次中文版《妈妈咪呀!》的改编依然采用了原剧的故事情节,然而却完全采用了中国的演员。在始创阶段就保持了《妈妈咪呀!》原剧高品质的要求,大到舞台布景、唱腔、动作、走位等表演,小到每一句歌词和音符、甚至是观众可能完全看不见的脚链装饰都设置了极为严格的规定,从源头保证了演出的高质量与高水平。其次在排练过程中,中文版《妈妈咪呀!》融合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元素,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演员自发将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各民族舞蹈融入其中,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大家观看该剧丝毫没有“隔”的感觉。此外,中国武术元素也在表演时的“定格”场景大显身手,螳螂拳、蛇拳、鹰爪拳、截拳道以及黄飞鸿、叶问的招牌动作相继出现,演员们甚至主动约定在定格姿势时,集体发出李小龙标志性的喊叫,成为中文版《妈妈咪呀!》的绝对亮点,这又让现场观众在熟悉的陌生化场景中找到了文化认同!最后,引起现场观众强烈共鸣的必备武器是绝对精彩的中文翻译。整场演出歌词合辙押韵而又明白如话,贴近生活而又不失文雅。因此地道的中文翻译不仅使《妈妈咪呀!》的中国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亲和力,而且也使诞生在英语世界的《妈妈咪呀!》真正获得了中国身份。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艺出现了太多复制的特征,单一的文艺全球化无疑是一场灾难。打破文化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一定是对民族文艺的重新挖掘。如何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实现有效沟通,并能够主动运用全球化所带来的信息优势与交流优势,是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中文版《妈妈咪呀!》是全球化时代本土艺术与西方艺术结合的成功范本,它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对这样的“山寨化”,我愿意对它竖起大拇指。
(编辑:李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