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至8日,“今日中国”艺术周在埃及举办,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一派忙碌喜庆的气氛。中国艺术家带来的歌舞演出、绘画艺术、时装表演,充分展示了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向埃及观众展现了当代中国开放、发展、进步的崭新面貌。活动期间,本刊对中国驻埃及大使武春华进行了专访。
《艺术交流》:在埃及举行的“今日中国”艺术周内容丰富,既有综艺晚会,又有“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还有中国时装展示,您如何评价这次艺术周?
武春华:中国和埃及同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近年来双边关系在各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在文化领域里的交流与合作结下了累累硕果。此次在埃及举办的“今日中国”艺术周得到了埃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同时,艺术周的举办也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人民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在此祝愿中埃文化艺术交流在“今日中国”艺术周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祝愿中埃友谊之树常青。
《艺术交流》:埃及是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中埃加强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发展关系意义深远。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武春华:中国和埃及都曾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两国人民也在长期的文明交往中结下了横亘古今两千年的深厚友谊。早在公元前120年左右,汉武帝就曾派使者到亚历山大,中国史籍称之为“黎轩”。我们的祖先还曾开辟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并远渡重洋,与世界各国加强联络。中国明朝的郑和曾率船队七下西洋,到达阿拉伯湾和红海。从7世纪中叶开始,一些阿拉伯人不仅到中国访问、经商,甚至定居中国,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明,并在中国朝廷供职,其中就有埃及人。这些历史上的交往加深了中埃人民间的理解和友谊,丰富了东方文明,促进了人类进步,也为今天中埃两国发展全面友好的合作关系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根基。
加强中埃两大文明的交流以及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是发展中埃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埃两国都主张不同文明进行交流、相互借鉴,并倡导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两国在建交之初,就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开启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纪元。自1978年以来,双方根据协定,已先后签署了9个文化合作执行计划,现在正在为签署《2009-2011年文化合作执行计划》做准备。近年来,两国文化艺术交流更趋活跃,形式不断丰富。双方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活动,目前正在埃及举办的“今日中国”艺术周和此前在中国举办的埃及文化周活动,分别向两国人民展示了精彩纷呈的传统和现代文化。此外,中国每年定期派团参加埃及伊斯梅利亚民间艺术节、开罗国际图书节、开罗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知名文化艺术节,埃及每年也派出不少文化代表团和艺术团体赴华访问和演出。这些文化交流活动搭建了两国的友谊桥梁,促进了两国人民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使两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艺术交流》:开罗的中国文化中心是我国在非洲阿拉伯地区建立的第一家文化中心,成立后做了哪些工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武春华: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是新世纪中国政府在海外开设的第一个大型文化中心,正如您所说,也是非洲阿拉伯地区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对加强同埃及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视。2002年10月29日在开罗正式成立后,该中心通过开展文艺演出,放映电影,举办展览、讲座、汉语班和武术班等形式,为推介中华文化、推广汉语教学、推进中埃文化交流、促进双边文化协定和执行计划的实施、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会、“大使杯——中文歌曲大赛”和“大使杯——说汉语讲故事大赛”已成为三大品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埃及朋友参与,成为埃及民众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艺术交流》:您在本次艺术周开幕茶会上提到,现在埃及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中文系,开罗大学和苏伊士运河大学还相继设立了孔子学院,中文导游是埃及收入很高的职业。您如何解读这种现象?
武春华:这是两国友好关系及两国各层次交往日益密切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与中埃各领域交往的日渐增多,埃及民众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蔚然成风。尽管开罗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爱资哈尔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和科技大学5所院校都开设了中文系,在读人数逐年增加,但是仍难以满足埃及各界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中埃合作的孔子学院的建立顺应了这一需求,使更多埃及民众能够得到汉语培训的机会。目前,开罗大学和苏伊士运河大学分别同北京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合作开设了孔子学院,使当地各界能够借助孔子学院这个平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也必将有力推进埃及汉语教学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有利于促进两国在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