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怡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澳门构建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平台路径思考


  在高度融合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艺术交流与互动频繁,世界各国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世界各国认同的国际权力观、共同的利益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全球的治理观,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合作新方向,也为全球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基础。澳门在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挥澳门在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平台优势,可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构建全新的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平台。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不仅可以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基础,而且可以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对全球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构想之轨迹 

  20159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向世界系统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命题。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20171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全面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原则和实施路径。同年101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长期指导思想。新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强调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18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序言部分增加了“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升为中国国家意志。此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先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决议,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纷纷将其定为年会主题。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系统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为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更是身体力行在众多国际场合中倡导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远大目标,在分化的世界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其付诸实践,蕴含着对历史趋势的把握和认识。20221016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治国理政方略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了“东方智慧”。根据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国际重大场合的一系列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是针对当前全球治理难题提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五位一体”的愿景目标,而且蕴含了世界各国在安全、政治、发展、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利益诉求,还包括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施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尚在构建过程中,如何实现仍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仅仅成为一种听起来很美好的政治理想,而是必须立足或依托于当代国际社会进行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除在政治合作方面、在安全格局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尤其在文明交流方面,应该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世界文明灿烂多姿丰富多彩,国际社会应该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弥合文明冲突、实现兼收并蓄。世界各国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保存和延续人类共同的无形财富。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之轨迹 

  习近平主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马克思高度关切人的存在,在对人的存在方式和交往方式方面凝练出了共同体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观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系统论述了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联系。马克思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提到,“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习近平主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继承了马克思有关共同体思想的精髓,二者内核具有同构性。习近平主席运用马克思理论观察世界,准确把握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规律,基于不同文明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现实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简单复制,而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时代阐释和延伸,深刻地体现了理论的与时俱进。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成果浩瀚无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并再现和创新了其当代价值。中国传统哲学秉持“天人合一”哲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基本方法和根本立场。《易经》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庄子》中写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程颢和程颐兄弟强调,“天人一理”“天、地、人,只一道也”。“天人合一”思想概况了人类与大自然、宇宙相处的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人类终极目标不谋而合。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包含的构成要素来看,每个不同层面都蕴含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大同”思想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的“天下为公”价值共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价值共识。中国的“和合”文化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贯穿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理念。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深刻地反映了国际交往的基本遵循,也是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天人理念、大同理想、和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优秀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国际交往中的应用。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文化原则,也是中国与葡语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应遵守的原则。中国与葡语国家应高度重视文化交流,坚持双方文明互鉴,共建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机制。 

  文化本身具有“软实力”的特性,人文交流已成为与政治互信问题、经济贸易问题同一层面的关键问题,只有积极推进人文交流、文化往来才能促进政治、经贸的良好往来。由于历史渊源的关系,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法律和社会等方面一直保持紧密联系。中国致力推动中葡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多元产业发展,将中华文化与葡语文化紧紧相连,促进双边文化交流。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化交流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三、 〝中国——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轨迹 

  文化多样性是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与国情,孕育出不同文明,并通过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文化交流是合作的重要纽带,每一种文明都具有独特的魅力,都值得学习、交流。 

  1949年至1978年间,中国派出大量文艺代表团前往广大亚非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和认同,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与莫比克等葡语国家建交做了必要的文化准备,也推动了葡萄牙社会对新中国的积极认识。在文化先行的带动下,这一时期中国与5个葡语国家确立建交关系,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此后,随着中葡两国国内形势以及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中葡双方都认识到了破除外交壁垒、确立双边合作的重要性,鼓励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为1979年中葡建交做好铺垫。1982年,为了加强文化交流,中国与几内亚比绍签署文化协议,并且两国互相接受留学生。中国与维德角签文化合作协议,互相接收留学生。中国与巴西签订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开展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政府文化代表团多次互访。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国与葡语国家不断增加文化往来、互换留学生、教育代表团互访,中国在葡语国家开办孔子学院促进文化交流。中国与葡萄牙的科技文化交流合作持续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2005年中国与葡萄牙签署《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证书的协定》,2014年签署《教育和培训合作执行计划(2014年至2017年)》,并在葡萄牙米尼奥大学、里斯本大学和阿威罗大学先后开设孔子学院。中国与葡萄牙双方还签署《中葡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至今已召开8届中葡科技合作联委会,共商定10个合作项目。2013年,中国与巴西分别在对方国家互办“文化月”活动。而且,中国在巴西建有10所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学堂。 

  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既要传播各自的优秀文化,也要积极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增加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认同感。中国与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能够推动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和兼收并蓄,促进文化交流。命运共同体提升了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合作、交流的层次和范围,使双边能够在多个领域开展文化合作,真正带动了中国与葡语国家长期有效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包容互鉴和兼收并蓄的指导方针使中国与葡语国家在文化交流上增加彼此间的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通过举办文化交流周等活动真正使中华文化与葡语国家文化相融合。因此,通过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平台建设,使得双边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真正促进国与葡语国家间高层、民间文化协同发展。 

  四、 澳门的〝中国—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平台作用之轨迹 

    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澳门建成“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中心”“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澳门与葡语国家、欧盟及拉丁语系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法律和社会等方面一直保持紧密联系。澳门致力于推动中葡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多元产业发展,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独具特色的葡语文化紧紧相连。“中国-葡语国家文化周“葡韵嘉年华”和“拉丁城区幻彩大巡游”等活动则进一步丰富了澳门中葡文化特色内涵。澳门作为对葡语国家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引入葡语国家的便捷路径。以澳门为平台的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合作,正积极建立高水平的科研技术试验平台,以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多元化发展为目标。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表示:〝中国与葡语国家将不断深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青年领域的合作,将人文交流打造成双方合作的新亮点〞。李克强总理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进一步指出,中国与葡语国家不仅要巩固政治互信,同时要加强经贸合作往来和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也为中国-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能够有效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之间的合作。 

  澳门与葡语国家有着紧密的历史渊源和关系,在语言、文化、法律等多方面也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加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带动下,澳门与葡语国家的文化交流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新时代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澳门将根据国家所需、澳门所长,发挥精准联系的功能,更加全面、深入、紧密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围绕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中葡贸易服务平台”,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发挥澳门中西文化交往历史悠久的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中葡论坛常设秘书处与澳门特区政府和论坛各与会国一同创新文化交流形式,丰富文化活动内涵,推进澳门“中葡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以澳门为平台,推动中国内地、澳门与葡语国家间更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合作。 

  中国与葡语国家应不断完善双边文化机制,深入开展品牌文化活动,将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中心”的支点,继续强化文化和旅游合作机制建设;以澳门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重要节点,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通过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论坛,继续办好文化周,让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促进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交流,同时丰富文化交流的形式、内容,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合作,形成文化共同体,推动中国-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与葡萄牙,甚至是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文化、科技、医学等多方面的交流历史中,澳门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葡萄牙的关系,中国得以在16世纪便与葡语国家形成了间接的联系,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连接点,在五个时期发挥着五个不同的作用: 明朝期间的枢纽作用; 清朝期间的中转作用; 清末至建国前的纽带作用; 建国后至回归前的窗口作用; 回归以来的平台作用。 

  (一)澳门平台的文化交流作用 

  特区政府致力于将澳门打造成中葡文化交流中心,从而推动文化深度交流,寻求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贸易合作路径。通过澳门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发展文化融合,将澳门打造成为葡语国家文化展示平台,让内地对葡语国家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特区政府每年都举办各种活动增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葡韵嘉年华”“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 “中国葡语国家文化周”和“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历史最为悠久的是“葡韵嘉年华”吸引了十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葡语社群参加。现阶段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友好且密切。澳门作为中间的媒介与桥梁起到了调节双方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相应问题,同时让双方达到贸易缓冲文化共进的良好态势。 

  (二)澳门的文化交融优势 

  澳门在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像一个精致的“容器”,将双方的文化慢慢静置、充分融合。在构建中国与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接受双方的文化特性,并且将双方的文化进行融合转换,达致双方共同认可。中国与葡语国家的交流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和贸易上,文化交流已经成为经济和贸易之外的另一个重点。 

  (三)澳门的文化交融角色 

  贸易往来中包含着文化以及思想的相互交融,文化通常会存在有一定差异性,这就增加了文化交融过程中产生文化冲突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文化过快进入而导致的。因此,大多数国际文化交流都是在双方进行贸易交流多年的基础上缓慢进行的。中国在与葡语国家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密集且深入的交流可能会产生文化冲突问题。澳门具有文化承接平台作用,澳门与葡语文化有深入接触,澳门的发展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中都有葡语文化痕迹,并且澳门本土文化也是中葡文化交流和谐繁荣的产物。所以澳门在承担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平台作用过程中,应该发挥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文化融合角色。 

  (四)澳门作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篇不断书写奇迹的宏大叙事。以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为特征,当代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中国故事”正在深深地吸引全球的注意力,外部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外部世界对中国故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读、误解和误判。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故事不仅连着中国自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关系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这一重大主题,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事关中国和平、发展、共赢的战略性问题。中国在践行“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已经积累出“澳门经验”,创新和演绎出“澳门故事”,这些无不凝聚着澳门人的辛勤汗水,也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澳门必须准确把握中国新的历史方位,立足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加强研究,深入挖掘,在“澳门经验”和“澳门故事”中找到“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的普遍性,在“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中发现“澳门经验”和“澳门故事”的特殊性。 

  正如维德角派驻中葡论坛代表马里奥·文森特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我在澳门经常遇到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说葡萄牙语、汉语和英语,这是个多元包容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近距离了解中国和它的发展经验,再带回自己的国家,这和贸易交往一样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澳门的发展给出明确的定位。澳门要有机结合中葡商贸服务平台、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华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共存基地的发展定位,以及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方向,建设以澳门为平台、横琴为基地,集国内外影视作品交流、交换、后制发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国际文化展示窗口,向各国的游客及葡语国家民众广泛宣传“一国两制”的澳门故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  

  各方应加强民间性、社会性交往,国家间的合作应该回归于社会和民众交往本位。中国与葡语国家的相互交流及全面合作,单凭政府间层面的互访、协议和国际会议是不够的,各方应重视及加强民间和社会层面的交往,澳门可通过丰富中国与葡语国家民间交流,深化双方社会文化互信和价值认同,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 

  通过内地+澳门+葡语国家的智库、高校、媒体及民间团体等三方交流合作机制,尽可能为文化交流提供保障,加大示范带动效应。支持民间团体、社团协会、居民个人的往来交流,促进民间力量的往来。可在澳门推动建立内地与葡语国家各主流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的协作平台,共同阐释中国与葡语国家产能合作的先进理念和成功案例,积极营造面向未来、合作共赢的环境与氛围。 

  结语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澳门应充发挥澳门的平台作用,在中国与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实践中将理念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精髓,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的交流互动,在实现中国与葡语国家的互利共赢中发挥澳门的平台作用。 

  本人将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促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艺工作者的交流互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尽巾帼之力,为构造文化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2017a.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N].人民日报,2017-01 -20(02). 

  [2] 习近平.2021.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3] 习近平.2021.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新 

  华网,2021-12-15. 

  [4] 习近平.20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中国新华网,2022-10-25. 

  [5] 王公龙.2017.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与重构[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5):4-10. 

  [6] 佚名.2012.澳门,积极搭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J].时代经 

  ,(10):6064. 

  [7] 吕美颐,何玲.1999.明清时期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6):12-17. 

  [8] 李炳康,江时学.2007.澳门平台发展战略: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的经贸 

  合作服务平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 李炳康.2003.澳门:中国内地与葡语国家的经贸合作平台[J].国际经济合 

  ,(11):4-6. 

  [10] 季羡林.1999.澳门文化的三棱镜[N].羊城晚报,1999-12-14. 

  [11] 柳智毅.2016.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发展策略研 

  [M].澳门:澳门经济学会. 

  [12] 陈思敏.2015.“一带一路”背景下澳门加快打造中葡平台的建议[J].特区 

  经济,(12):13-14. 

  [13] 黄庆华.1999.澳门与中葡关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02):20. 

  [14] 黄庆华.2006.中葡关系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 

  [15] 黄鸿钊.1996.论澳门文化的形成和历史地位[J].行政,(6):843-851. 

  [16] 澳门中葡平台研究课题组.2016.澳门中葡平台优势及合作机会研究[M]. 

  国商务出版社. 

  [17] 萨缪尔·亨廷顿.199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 

  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8]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联合课题组.2003. 

  开发——中国内地、澳门与葡语国家三方经贸合作发展构想[J].国际贸 

  ,(10):24-29. 

  [19]习近平.2017b.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 

  ,2017-10-28(01). 

  [20]徐占忱.2014.全球化变局与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出版社. 

  [21]张江.2017.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 

钟怡,祖籍浙江宁波,90年代定居澳门,西班牙语文学士,葡萄牙语言学硕士,国际关系博士学位; 95年始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先后从事教学、翻译及行政管理工作。现职为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宁波市政协委员、澳区全国妇联特邀代表、上海市妇女联合会执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及澳门欧洲研究学会理事会理事。曾参与中葡谚语成语的对比研究和出版工作,以笔名〝卓玛〞、〝尹台〞在《澳门日报》、《文化杂志》发表诗作,并出版《早安 拉萨女孩儿》、《守望 拉萨女孩儿》及《我在海的这边等你》诗集。疫情期间发表名为《有一种善良叫为人着想》系列组诗视频歌词创作,为迎接二十大创作歌词《澳门颂》、《因你之名》等作品,并在央视网、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网、外交公署及驻外机构等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