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红
以美言志 赞美时代
音乐是美的化身,人们相信音乐的美能够产生感化甚至是改变人生的艺术力量。音乐,不仅是我生活的全部,更激发了我对于美的表达和追求,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我相信今生有一些美丽的缘分必然相逢,与音乐的相逢是我人生最美的际遇。
2017年,为创作《永远的山丹丹》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我先后数次踏上了陕北采风之旅。陕北的民间音乐文化,凝聚着华夏文明的智慧,记录了黄河两岸的生活,流淌着新中国革命圣地的红色血脉。这沸腾在人民生活中的生命情感,中华民族千年万载、世代传承的精神力量,深深地震撼我的心灵。怀着这份感动,我开始了创作。
2017年10月16日《永远的山丹丹》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壶口斗鼓、五彩的窑洞等八个乐章,将原生态民间音乐
2020年,我受中央芭蕾舞团的邀请,为芭蕾舞剧《花一样开放》创作音乐。这是一部聚焦现实题材的芭蕾作品,在展现苗族文化之美的同时,讲述了苗族山村人民改变生活、追求幸福的故事——这种亦情亦景的芭蕾演绎,不仅对演员和舞台呈现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音乐创作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剧中苗族姑娘“阿朵”所代表的质朴、率真的苗族韵味,还是乡村志愿者“何琳”代表的都市化现代色彩,两个人物主题产生了反差巨大的鲜明对比。整部舞剧音乐在追求舞蹈性、戏剧性的同时,强烈的民族风格与交响乐创作相结合,用管弦乐的“调色板”去描绘苗族的山、苗族的水,这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演绎的突破。音乐中用木管组群体叠置和声来模仿芦笙、用弦乐的滑奏拨弦来模仿苗族弹拨乐器等创作手法的运用,在作品中将“韵化”
2020年,当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缓解时,我接受了另一部委约创作:四川、深圳、天津、青岛、哈尔滨、武汉六家交响乐团,吹起集结号,共同邀约我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创作交响曲《灯塔》。记得在总谱上我写下这样一段话:
朝霞浸染千丝岁月,
心路阅尽百年沧桑。
信仰永存,悬若日月光华
心灯长明,永驻江山万代。
中国共产党胸怀中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正如灯塔一般照亮过去,指引未来。作为文艺工作者,能有机会用自己的音乐来书写这个百年一遇的伟大历史时刻,我感到无比幸运和自豪。交响曲《灯塔》从百年沧桑巨变的
2021年5月4日,来自六家交响乐团近150人组成超大阵容的管弦乐队,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了这部作品。
交响乐是国际化的音乐语言,所传达出来的强大思想性、深刻性、哲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交响乐中国化,我想,就是高雅艺术走进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让人民听得懂、喜欢听。在《灯塔》这部作品中,音乐既要符合西方交响曲极富逻辑性的发展原则,同时更要符合中国人听懂故事的审美心理。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曾诗意地提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让世界听到新时代的中国声音。
一个作曲家的成长,除了归功于他自身的创作才华外,更要归因于他所处的时代。艺术的道路就犹如历史走过的道路一样,一种艺术样式也好,一种文化传统也罢,都有其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正如古典艺术在“古典时代”终结后,以另一种身姿和形象活跃于当代,人类文化的血脉就是这样薪火相传,穿越时光而成为不朽的典范。这种对传统文化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现代建构与革新,需要我们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胆识,也是我们在面对传统时应有的态度和文化精神。年青一代作曲家应该紧紧依托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并将其提炼、升华,创作出直通大众心灵的音乐作品,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与共鸣。
作为一名当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既钟情于自己历史悠久的文化,也为今天文化发展的异彩纷呈而欣喜。就是在这样不断
王丹红,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作曲 作曲博士。 随着成名作民族管弦乐《云山雁邈》的问世,民族管弦乐《永远的山丹丹》、《山西印象》、《高粱红了》、民族交响合唱《畅想京津冀》等作品,成为当今民乐创作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受中央芭蕾舞团委约创作芭蕾舞剧《花一样开放》、歌舞剧《云上太阳》、电影《柳如是》、交响曲《大江南》、《灯塔》等大量各类体裁优秀作品的问世,为她赢得了包括 “文华奖”、华乐论坛青年作曲家民族管弦乐作品金奖、CCTV全国民族器乐大赛唯一最佳原创作品奖、 入选“时代交响”、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等众多音乐创作奖项。2020年,交响京剧《七个月零四天》、民族交响合唱《畅想京津冀》、民族管弦乐《永远的山丹丹》、交响曲《大江南·最忆江南》入选“百年百部重点扶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