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莉
女性主义与社交摄影:碎片化、场景化与行动化
从图像出发来探讨女性主义,本文所指的图像不是印刷品图像或者美术馆图像,而是社交网络的图像。例如中国的社交网络平台,如微信朋友圈、微博上的图像;而国外的平台是Ins、YouTube
女性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首先要简单梳理一下女性主义的几波浪潮,以准确定位“社交摄影”和当下“女性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第一波女性主义出现
到了第三波女性主义思潮,哈拉维(Haraway)的“赛博人宣言”就很清醒,很多人不理解赛博人是什么意思,以为是人机接口变成网络机器人、生化危机,超声电子人,是未来科技世界的幻想。其实完全这个意思。因为哈拉维写作本身的含糊性或者开放性,导致很多人的注意力被引导到了“赛博人电子人”这个路数上,就像看吕克贝松科幻电影《超体》一样,乐此不疲。
我们对赛博人的理解是,比如女性以前做家务洗衣服,是农业的,是手工的,要打水用力搓揉,现在是利用洗衣机,利用各种机器,女人变成了一个钟表一样,虽然体力减弱了,可以用机器来替代了,但是自己却被机器化了,要记得机器使用说明书,要有序,要被规训,要被家庭流程化。所以,哈拉维看到了一些新东西,第一个是女性不能仅仅追求自己像个男的,那样也会承担
当女性主义开始从赛博,或者网络切入的时候,有一些真正的东西就出来了。过去女性主义跟男性一样,都是构建了一个宏大叙事,女性是如何在父权社会里面被塑造被编织被系统性地虐待了。那么随着赛博或者网络的崛起,女性主义开始关注日常叙事,关注那些“刚刚冒出头”的各种日常的事情。这样,第四波女性主义思潮到来了,一些女性真正被不公正对待的事情,一些真实世界刚刚发生的事情,一些“歧视女性的苗头刚出来”就必须抗议和打击的事情,因为有了互联网,不管距离多远、不管事情多小。比如“日常歧视项目”,#yesallwomen,比如No More Page 3(网上签名抗议“太阳报的第三版女郎是物化女性”),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metoo运动。
所以第四波女性主义也被称之为数字女性主义,或网络女性主义,有了全新的技术,也有了全新的社区。同时,网络每天要“生产”内容,就有了跟日常叙事高度结合的能力和欲望。移动互联网给普通大众赋权,很低的门槛就可以表达,人人都可以成为小小的或者“私域”媒体的能力。社交媒体让大众进行碎片化阅读,每天都看看热搜,看看头条,看看朋友圈最大的刷屏,就是从社交图像研究第四波女性主义的大背景。可以说,互联网也是女性主义的一个媒介,但不止于此,同时我们也会将互联网上内容呈现的方式也
第四波女性主义更多关注具体案例,日常叙事,更碎片化,而不是构建宏大叙事。那么,网络女性主义的日常叙事是怎么展开的?我们对社交摄影的不同案例进行分析,比如日常自拍、旅拍,美食拍摄、借助社交网络创作的艺术作品、政党图像等,用python将这些图片抓取下来,我们会发现女性是最主要的生产者,可以比喻性地说,社交网络是阴性的。互联网图像生产变成了女性最主要的日常表达,有的是表达人设趣味,比如逛一个网红景点,有的表达当天的心情,也会用一些隐晦的挪用图片表达当天职场委屈。社交图像跟女性主义表达的文字相比,图片是所见即所拍,所拍即所得,有极强的日常随手性,也就是日志性。文字可以承载宏大的话题,但日常图像往往偏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所以,社交摄影是契合了网络女性主义的日常叙事这一转向。社交平台的图像有生产,也有评论和转发。评论和转发本质就是连接和响应,可以形成“数字社群”。比如一个人在单位受了气,发了一张隐含抱怨意味的照片,很快被另外一些同事拉进了一个领导吐槽群,这就是说,关于职场的数字抗议社区早就形成了,吐槽各种领导和单位不公正的事情
数字社群往往可以升级为网络中的集体行动,社群的联结是可以进化到行动的联结。如果我们观察此前中国高校里面的#metoo运动,其实早就有吐槽导师的女生数字社群,然后有翻出证据之后的网络一致行动。“所拍即所得、无图无真相”的社交摄影属性,也使得metoo也好,或者其他的女性主义行动也好,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的行动,变成了一个具体的,问责的,可以取得结果的,有惩罚的特定的男人对象的行动。它从过去的仇恨男性这个抽象宽泛的群体,变成了惩罚一个具体男性的性别剥削行为。碎片化对应的是具体的场景,具体的故事,具体的要求。这是网络女性主义和社交摄影结合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女性主义社交摄影的模因(Meme)传播。有个艺术项目叫“10 Hours of Walking in NYC as a Woman”,是一个家营销公司做的一个实验性视频,找一个女性演员在纽约街道上散步十小时,这个女孩年轻漂亮,穿着不起眼的牛仔裤和黑色圆领T恤在纽约大街小巷行走,工作人员尾随其后,头戴小型摄像机做完全不干预的视频拍摄。在这十小时内,引发街头多位男性的反应,有色眯眯观看的,有吹口哨的,有直接尾随骚扰的,都被完整而没有干预地记录下来,放在YouTube上面。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叫“身体物化”、什么叫“男性的凝视”、什么叫“性别暴力”、什么叫“文化差异下的误解”——因为有人辩解,里面一个西班牙男人对Robert学
女性主义社交摄影从具体的人物、情景、场景出发,然后被观看、被评论、被转发,形成数字社区和数字抗议,以及行动网络,然后又被提炼出来,成为一个模因,再循环再创作,这个既有可能是对前一个女性主义社交摄影的补充说明,是重复验证,也有可能是反驳,揭示出前一个案例的夸大和局限性,或者更大放大了这个故事的普适性。所以,我们将社交摄影界定为社交网络上的图像生产、图像流通和图像转发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社会关系,才是真正生产出来的主体内容。也会让女性主义沿着具体的路线、公众的路线、行动的路线和日常的路线来形成它的轨迹,跟前几波女性主义思潮相比,第四波女性主义思潮形成了更理性的轨迹。
杨莉莉,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从事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近二十年,所著《商业摄影实训教程》(第3版)为广东省精品教材。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四项,发表学术论文、评论四十余篇,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摄影理论奖获得者,论文获得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年度优秀文艺长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