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小青

当代女性书法发展的教育层因思考

  当代女性在社会、家庭、教育、艺术等各方面都担当着重要角色,她们以独特的视角、深沉的情怀、细微的表达,抒发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与思考。作为“书为心画”的现实注入,书法源自生活又浸润着生活。善筑根基的务本精神、清扬隽永的细腻情志、法古承今的艺术修养……女性书家将对生活的体验一笔一画注入书写之美,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间百味写出“琴棋诗画诗酒花”的才情雅意,传达出书法艺术的感人共鸣,使之充盈着更加动人的艺术灵光。 

  书法艺术步入当代,无疑迎来女性书家参与最众、影响最著的发展时期。从组织机制来讲,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女书家委员会、各地女书家委员会或书法社团相继成立,且女性领导地位突显。从创作与研究来讲,女性书法创作的专业化提升与女性书法研究的理论构建同步拓展,成为别具社会学含义的新论题。从活动交流来讲,“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已经连续举办六届、以家庭、家教、家风为创作主题以及“玉台传馨”“惊鸿清影”等女性特色为主的大型展览和书画活动创意新颖、靓丽多彩,跨国界跨地域女书家群体通过互联网“云端”交流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巾帼隽才,墨华绽放,交相聚合出当代女性书法发展的时代映象。 

  女性书法群体的壮大与创作研究的深入,除社会进程、艺术思潮等诸多因素影响外,教育转型与学科建制是直接的促因之一。女性工诗文善书画者,在封建时代的贤淑闺秀中凤毛麟角,民国时期社团兴起,管领群芳,名盛一时。1934年中国女子书画会在上海成立,以书画艺术倡导女性美育,树立“有意志、有灵魂、有人格”新女性群体形象,举办书画展赈灾救国。陈小翠(1907-1968)在其《翠楼吟草·丹青集(甲戌)·画展小纪》中写出当时女子书画展的魄力:“登坛笔阵千人敌,小队蛾眉子弟兵。”女子书画会编辑出版了四期《中国女子书画》特刊。这是我国美术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女子书画社团,在当时被誉为“女界艺坛文化之盛典”。在近现代艺术转型进程中,女性书画家受到私塾、学校、社团等艺术教育方式的交互熏陶。 

  1963年高校书法专业创办之后,随着高等书法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书法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本、硕、博连读的女性越来越多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办发布《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其中将书法与美术并列于艺术门类之下,书法学科的提升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书法专业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对于书法专业学位的应用型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趋于细化。在这种专业要求不断提升,建设“新文科”“交叉学科”的背景下,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这种跨学科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使女性在其中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压力。 

  女性与男性在感知与审美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在书法艺术层面,确实显现出不同的实践表现与研究倾向。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分为“阴柔”与“阳刚”两大类,王国维结合叔本华之论提出美有两种,即“优美”与“壮美”。女性的本能情志与“阴柔”“优美”的表达更为契合。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两种风格的区别,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女性独特的感知与审美,使之在书写内容上多选择温婉狷洁的表达与倾吐,相应的书法形式多为册页、手卷、扇面、小立轴等,书风隽秀雅致,笔触柔和,这也形成当代女性书法创作中比较突出的群体性特征;但是作为书法专业的女性,这些特征也是其受局限处。女性在书写时容易对自己熟悉的题材或书体驾轻就熟,可塑性强于可变性,容易显现出创作独立意识欠缺、专业理解深刻度不足等问题。在书法研究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女性更擅长文献史料的翻捡爬梳,因此研究的基础工作比较扎实,但是对于研究主体的宏观架构以及思辨深度等则相对薄弱,不如感性的发挥显得更容易应对。 

  接受高等书法教育的女性,多进入大专院校、专业杂志社出版社以及文博机构等各类单位任职,还有一部分进入中小学从事书法基础教育工作。从受教育者转变成教育传播者,她们在学习阶段便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未来职业的责任,因此自身所学程度与书法实践水平,直接关系着未来对中小学生书法学习方法与实践的指导能力。随着书法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中小学生书法的“基本功”联通着未来的书法走向,其中不仅包含具体的书写实践,更包含着今后要形成的书法审美观念以及综合的艺术素养积淀,这也是书法教育人才培养的追求、实现与映证。 

  当代女性在书法方面和男性处于同等的竞技状态,承受着同样的探索压力。一方面女性艺术的天性特质,需要养护;另一方面又显出其局限性,需要寻求自我突破。面对二难境遇,需要学习分析,深刻认识进而转变观念,找准方法,体现独立的艺术审美及评价能力。突破,不是简单地去除女性温和含蓄之气,一味霸悍逞强,难免令人生畏。女性书家如何开出艺术新境,同时在研究方面加强对艺术史论的研读与判析,展现独特视角的艺术史观和学术史观,值得深思。深入传统,感知时代,期待着更多具有探索性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女性书作与著述不断涌现。 

解小青,女,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女书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多次参加国家级重要书法大展,专著曾获北京市哲社优秀成果奖。入选北京市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