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目标
互联网技术运用迈出新步伐
加快推进“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在全国文联系统的普及应用,推动各级文联组织重点业务普遍上网,实现服务模式更加多元、服务平台更加联动。广泛激活网上服务体系的终端用户,显著增加平台用户规模,释放平台服务效能。
文艺资源数据转化取得新成效
持续推进全国文联系统文艺资源数据库建设,引导各级文联组织主动作为、积极发力,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扩大地方、行业文艺资源数据库规模,凸显各自特色。加快提升文艺大数据平台开放应用能力,提高文联系统优质文艺资源数据转化程度和使用率,促使资源数据切实释放要素活力,实现数据资源从“存储”为主到“应用”为主的阶段性转变。
网络文艺内容生产实现新突破
深入探索网络文艺创作生产传播规律,主动开展重大主题网络文艺内容研创,推动优质文艺内容融合创新,以品牌创作引领全行业网络文艺精品化发展;广泛团结网络文艺人才队伍,加强网络文艺理论评论建设。各级文联组织持续培育和推出涵盖各艺术门类的网络文艺领域优质作品和拔尖人才。
网络传播能力得到新提高
大力推动文联系统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各级文联组织积极探索融媒体有效工作机制,形成若干符合文联实际的示范模式。强化“移动优先”思维,做好新媒体工作,探索成立全国文联系统新媒体矩阵联盟,促进新媒体阵地宣传有效发力、形成合力。丰富网上对外文化交流形式。切实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文艺信息应用达到新水平
积极开展网上文艺大数据信息多种应用,深入开展网上文艺舆情监测、收集、研判、应对和文艺工作者行为数据分析,持续开展基于大数据应用、舆情研判的中长期课题研究,提高文联组织行业建设的数字化和科学化水平。以中国文联网信建设为引领,推动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动员各省级文联,切实推动文艺大数据信息多种应用成为新常态。
网信技术保障得到新提升
持续深入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支撑保障技术体系的集成优化,打造菜单化、标准化、专业化、一站式信息化建设服务能力。加大新技术研究运用力度,努力将前沿互联网技术加速融入文联业务工作,实现应用创新、服务增效。各级文联组织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相关制度要求,确保信息化设施得到有效防护,推动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行“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建设应用,有效提升文联履职水平。
1.深入实施“网络+网格”双网工程。结合网格化社会治理新理念新模式,建立常态化的“网络+网格”工作机制。积极适应文联工作对象变化,持续优化和努力拓展全国文联组联工作服务平台。各级文联合力共建文联工作网格,以地理区位为基础,以行业、协会组织为依托,精确覆盖城乡、条块结合;共同推动组联工作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力争实现地市级文联以上会员名录信息可查、服务多级联动,具备条件的可以向县级延伸,推动会员工作提质增效。通过互联网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文艺工作者、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有效联系和连接起来,积极推动新文艺群体信息入库,不断增强平台粘性、扩大用户规模。
2.推动中国文联各团体会员在线履职模式常态化。迭代升级并强化应用在线文艺评奖、在线项目管理、在线会议培训等成熟的网上工作平台,在全国文联系统广泛倡导在线工作模式创新发展。积极尝试推进文艺评奖、项目管理、会议培训等重要履职内容网络化,逐步让网络平台成为履行职能的重要平台、重要抓手,各项工作通过“互联网+”不断发力,持续丰富工作内容、扩大工作覆盖、增强工作效果,推动线上履职成为文联工作新常态。
3.优化中国文联各部门各单位在线管理服务能力。大力推动文艺志愿服务、权益保护和出版管理、文艺人才培养、文艺理论评论、干部履职、党建等网络平台应用,促进各部门、各单位在线管理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实现管理服务便捷高效运行。根据发展实际,适度开拓新领域、新类型网络工作平台,不断增强中国文联在线管理服务工作的成熟度。
4.进一步健全完善数字化办公体系。逐步健全中国文联及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数字化办公条件,结合实际运用技术手段持续推进数字化办公系统迭代优化和深入应用,加快打造移动端办公平台,积极推动文联工作人员形成数字化办公意识,培养数字化办公习惯,提升数字化办公能力,实现文联数字化办公基本普及。
(二)稳步增强优质文艺资源数字化转化和网络化应用能力,充分释放文联组织数据资源活力。
1.稳步扩大数据资源储备。继续深入推进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工程,通过集约化采集、自助性采集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对中国文联及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线下存储的文艺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特别注重加强对老旧珍贵资料的数字化转化和规范性保存,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发再利用;对接并整合文联已建成的多个系统的相关文艺数据资源,稳步扩大数据库资源储备。各级文联组织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扩大、完善具有一定规模、符合自身特点的文艺资源数据库,与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数据互通。
2.深耕优质文艺资源数据。以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及各团体会员资源数据库集群为依托,深耕文联系统会员、评奖等关键文艺资源,全面深化关键资源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化程度,加快提升大数据开放应用能力。鼓励引导会员、用户积极开展资源利用,跨行业、跨领域开展资源合作,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文艺生产、文艺传播的要素。
3.探索建立行业大数据中心。以中国文联网信建设为基础,带动各团体会员,广泛开展与文联系统以外的各类互联网机构、文艺机构的数据资源合作,努力拓展文艺资源数据来源,扩大数据占有规模,探索建立行业大数据中心,在文艺资源数据领域逐步体现文联组织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大数据积累、管理、分析与应用。
4.大胆探索资源数据市场化运营。加强文艺资源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模式研究探索,积极发挥文艺资源数据在文艺作品交易、在线作品推介、在线艺术教育等方面的运用,尝试产业化合作,让数据资源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真正释放要素活力。各级文联组织力争推出若干文艺资源数据产业化示范成果。
(三)大力加强网络文艺内容生产传播,显著提升文联组织在网络文艺内容领域引领能力。
1.主动开展重大主题网络文艺内容研创。积极探索网络文艺生产传播规律,组织开展重大主题网络文艺创作,在重大宣传任务中、重要时间节点上不缺位、有作为。各级文联组织以多种方式与各类机构平台开展内容合作,推出一批体现文联特点的标杆性、现象级网络文艺作品。通过积极参与、加强引导,在更大领域的网络文艺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2.强化新技术应用推动文艺内容融合创新。广泛运用网络直播、线上展演、短视频、小程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新呈现方式,推动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融合创新,带动文艺精品生产传播,在文联系统努力营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创作新生态。
3.切实有效团结服务引领网络文艺人才队伍。推动网络文艺创作引导与文艺“两新”团结引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通过持续推进全国中青年网络文艺人才培训工程等措施,主动融入网络文艺生产传播生态,加强与从业人员联络,推动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各地文联团结凝聚起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形象良好的网络文艺创作生力军。
4.努力加强网络文艺理论建设和评论引导。持续推出《中国网络文艺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加强专业权威的网络文艺理论评论阵地建设,打造一批网络文艺理论评论品牌栏目、品牌活动。进一步发挥好网络文艺组织和网络文艺评论组织的作用,持续加强网络文艺评论人才培训、队伍建设,探索实施网络文艺评论家签约机制。
(四)加快促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切实增强文联组织在网络空间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大力推动文联系统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国文联及各团体会员统筹处理好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和网站以及移动端新媒体的关系,探索建立资源集约、协同高效的全媒体生产传播机制。大胆创新,重建工作流程,盘活传媒队伍,推动文艺传媒主力军进入网络主战场、占领网络主阵地,不断激发全国文联系统传统品牌文艺传媒的活力和创造力,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2.强化“移动优先”思维做好新媒体工作。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聚焦移动端新媒体内容生产传播。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文艺信息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逐步推动媒体智能化在全国文联系统的应用,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逐步占领文艺信息传播制高点。
3.推动全国文联系统新媒体形成发展合力。以中国文艺网为龙头,加强全国文联系统新媒体阵地的沟通联络协调,探索成立全国文联系统新媒体矩阵联盟组织,实现对中国文联团体会员主要新媒体阵地的全覆盖,并进一步向副省级城市、地市县级文联组织延伸。各级文联组织积极融入,加大新媒体内容研创、运营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力度,集中力量放大文联系统新媒体传播效应。
4.强化网络外宣,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动员文联系统外联力量,丰富对外传播阵地内容建设。支持各艺术门类优秀作品在海外网络平台展示展演展播展映,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探索对外传播效果分析与评价,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实际工作。
(五)积极探索网络文艺信息多种应用,提高文联组织在行业建设方面数字化、科学化水平。
1.开展大数据舆情搜集研判和应用服务。以中国文联本级为主体,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并迭代升级舆情工作系统。带动各团体会员积极开展常态化的网络舆情监测、收集、研判、应对工作,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期间实现全程式舆情监测,不断提高文联系统舆情应对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决策科学性。
2.提高网上文艺舆情引导能力和水平。中国文联组织引导,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各地文联主动参与,探索建立各方参与、联动的快速反应、处置机制,针对文艺界热点舆情、焦点敏感事件,特别是对低俗、庸俗、媚俗、失德失范等不良现象进行及时发声、有效引导。有条件的可逐步构建和丰富智库专家体系,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研讨指导模式。
3.深化大数据舆情基础性、中长期理论课题研究。中国文联加强指导,各级文联组织积极与有关学术机构、专家学者合作,探索构建重大舆情事件案例库,以大数据应用、舆情研判为基础,加强网络内容特别是网络文艺方面的基础性理论、中长期课题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并逐步品牌化,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4.推进职业道德大数据应用。中国文联指导各全国文艺家协会,鼓励各级文联组织,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文艺界人才及组织、活动的公共媒体表现、正负面信息、行为轨迹等进行追踪记录,探索建立相应登记查询评价分析体系,开展综合考察评价,为人员管理、项目扶持、奖惩决策等提供参考依据。
(六)持续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不断优化文联组织软硬件技术支撑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1.持续加强文联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建设。中国文联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计算、存储能力,不断优化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和场景化应用,做好基础设施迭代升级,科学规划云资源扩容,适度租用可信公有云服务作为有益补充,进一步提升面向全国文联系统的基础支撑服务能力。鼓励各级文联组织借助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云、属地政务云等云服务加速推进自身信息化发展。
2.加大新技术研究开发转化利用力度。各级文联组织加强对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互联网技术的学习研究,积极进行吸收转化,加速将其融入文联业务工作,打造若干创新应用示范案例,以新技术新应用为文联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3.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支撑保障技术体系的集成优化。中国文联加强调研统筹,研究推广文联信息化建设标准,努力消除内部各平台技术壁垒,实现菜单化、标准化、组件化、一站式的技术管理、服务。鼓励各级文联组织积极运用已有成熟的标准化平台工具高效开展信息化建设。
4.继续深化文联系统网络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文联系统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各级文联在网信建设中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快推进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和安全高效应用,构建起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综合网络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