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泽
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
中国文联印发网信建设第二个“三年规划”
《全国文联“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工作规划(2021-202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关于信息化工作和文艺工作、文联工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中国文联各团体会员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分管领导、联络员;
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及各副省级城市文联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关同志。
在中国文联网信建设第一个“三年规划”《全国文联“互联网+文艺”建设工作规划(2018-2020)》顺利收官和网信建设第二个“三年规划”《全国文联“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工作规划(2021-2023)》正式印发实施之际,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四川省文联承办的全国文联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4月1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网信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关于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要求,按照中国文联十届六次全委会工作安排和网信建设第二个“三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结成绩,部署工作,推动全国文联网信建设接续发展、再攀新高。
加快推进“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在全国文联系统的普及应用,推动各级文联组织重点业务普遍上网,实现服务模式更加多元、服务平台更加联动。广泛激活网上服务体系的终端用户,显著增加平台用户规模,释放平台服务效能。
持续推进全国文联系统文艺资源数据库建设,引导各级文联组织主动作为、积极发力,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扩大地方、行业文艺资源数据库规模,凸显各自特色。加快提升文艺大数据平台开放应用能力,提高文联系统优质文艺资源数据转化程度和使用率,促使资源数据切实释放要素活力,实现数据资源从“存储”为主到“应用”为主的阶段性转变。
深入探索网络文艺创作生产传播规律,主动开展重大主题网络文艺内容研创,推动优质文艺内容融合创新,以品牌创作引领全行业网络文艺精品化发展;广泛团结网络文艺人才队伍,加强网络文艺理论评论建设。各级文联组织持续培育和推出涵盖各艺术门类的网络文艺领域优质作品和拔尖人才。
大力推动文联系统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各级文联组织积极探索融媒体有效工作机制,形成若干符合文联实际的示范模式。强化“移动优先”思维,做好新媒体工作,探索成立全国文联系统新媒体矩阵联盟,促进新媒体阵地宣传有效发力、形成合力。丰富网上对外文化交流形式。切实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积极开展网上文艺大数据信息多种应用,深入开展网上文艺舆情监测、收集、研判、应对和文艺工作者行为数据分析,持续开展基于大数据应用、舆情研判的中长期课题研究,提高文联组织行业建设的数字化和科学化水平。以中国文联网信建设为引领,推动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动员各省级文联,切实推动文艺大数据信息多种应用成为新常态。
持续深入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支撑保障技术体系的集成优化,打造菜单化、标准化、专业化、一站式信息化建设服务能力。加大新技术研究运用力度,努力将前沿互联网技术加速融入文联业务工作,实现应用创新、服务增效。各级文联组织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相关制度要求,确保信息化设施得到有效防护,推动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汪 泽
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
冉茂金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主任
彭 宽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主任
粟云海
(西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小组讨论紧扣“发展”的主旋律,是一次解放思想、放下包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讨论,是一次民主祥和、团结务实又不失气氛热烈的讨论。查看详情>
吕 卉
(安徽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同志们分享了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各地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在此我把讨论中提到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建议作简要汇报:查看详情>
王香宁
(沈阳市文联创研部副处长)
综合起来,关于推进工作有一点体会,两项困难,三点建议。查看详情>
周 华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新三年规划必将在助推文联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聚力构建“全国文联一张网”工作格局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查看详情>
陈人杰
(西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人类需要高原,一个民族需要高原,我们的文联、文学艺术需要高原。希望大家有机会来一趟高原,感受一下高原的气息,也诚邀大家跟西藏文联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多开展一些合作。查看详情>
郝红霞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信息资源处干部
杨玳婻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新媒体联络处副处长
赵志强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技术管理处副处长
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国文联系统网信事业抓住互联网机遇,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成绩来之不易。未来三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文联系统更加迫切需要继续深入推进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文艺繁荣发展、建成文化强国目标不懈努力。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网信工作重要论述,强化做好文联网信工作的责任担当,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网信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是做好文联网信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关于网信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做好文联网信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将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到文联网信工作之中。
(二)做好文联网信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文联工作要求的必答题
文联组织做好网信工作,既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不断推动深化改革的一个必然选择,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文联工作要求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无法回避、必须面对并且务必答好的一道时代课题。
(三)推动网信工作在文联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将思想认识尽快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效能
文联组织开展网信工作,不只是传播途径、呈现载体的简单改变,而是思想的更新迭代和新技术应用下的服务方式、工作方式的深刻转变,是文联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必将成为文联组织的新常态,这对于文联干部职工特别是从事网信工作的干部职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自觉学网、懂网、用网,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熟悉互联网思维,将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必定成为新形势下文联干部职工的基本功。我们要尽快把对互联网“看得重”的新共识,转化为“用得好”的真本事,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并充分体现到文联网信工作的实际行动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效能。
二、准确把握文联网信事业发展现状,承前启后做好两个“三年规划”接续推进,推动“全国文联一张网”理念格局落地见效
(一)第一个“三年规划”顺利收官,推动文联网信事业实现整体改观
今天,我们在网络融合上不仅拥有了有所作为的能力,而且拥有了大有可为的潜力,这给我们今后的工作开展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和力量。
(二)客观分析发展现状,清醒认识文联网信事业仍然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联网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弱项:一是网络平台普及应用还不平衡不充分;二是优质文艺资源从数字到数据的转化还比较缓慢、从资源向生产要素的转化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三是网络文艺内容创作标杆性、现象级作品还比较缺乏;四是媒体融合力度和新媒体传播能力整体上还有待加强;五是网络文艺行业引领亟需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措施;六是项目、资金、人才等网信工作基础性要素也在各级文联不同程度存在先天不足、后继乏力的困境。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文联网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快速变化的因素以及给文联网信工作带来的新要求新任务,文联网信事业发展与外部互联网整体发展态势相比,水平仍然相对滞后,速度仍然相对较慢,在有些方面差距甚至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形势的紧迫和任务的艰巨,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以时不我待的工作劲头,奋力追赶,在互联网带来的文艺生态的深刻变革中,推动文联网信工作实现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
(三)接续推进第二个“三年规划”建设实施,切实让“全国文联一张网”理念格局落地见效
互联网是一张网,网信工作应该是一盘棋。文联网信工作要强化弱项、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继续树立和增强“全国文联一张网”的理念格局。“全国文联一张网”是“全国文联一盘棋”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就是要通过建好用好一系列网上工作平台、汇集转化文艺资源数据、创新开展网络内容生产传播、强化提升网络软硬件支撑和安全保障,深刻改变文联组织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让各级各类文联组织、文艺机构的一张张小网连成一张大网,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从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挥文联组织作用,履行工作职能,放大工作效能。
第一个“三年规划”初步实现的“互联网+文艺”“互联网+文联”“互联网+协会”工作模式,已经使互联网成为推进文联工作的新桥梁、展示文艺精品的新窗口、团结文艺队伍的新纽带、繁荣文艺事业的新平台,初步建成了文艺工作者的网上文艺家园。接下来的三年,我们要在不断完善和强化应用中,引导“网上文艺之家”成为全国文联系统在新时代开展工作的“主抓手”、职能运行的“大动脉”,探索“智慧文艺”“智慧文联”“智慧协会”的“数智化”工作模式打造,推动“全国文联一张网”理念格局不断深化、丰富发展,在“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应用中得到更充分融合和彰显。
三、增强系统观念,强化组织保障,主动融入“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应用,推动文联网信事业在新征程再上新台阶
(一)增强系统观念,形成工作合力
文联网信工作涵盖种类多、牵涉面广,技术、资源、内容、媒体、舆情、行业等专业性都很强,很多方面工作对文联组织来说都是开创性的,没有先例可循。从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到,文联网信工作不仅是中国文联一级文联组织的责任,而且是全国各级文联组织的共同任务;不仅是文联内部网信工作职能部门、职能单位的责任,而且是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共同任务。网信建设,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不可能完成,也不可能做好。因此,全国文联组织必须增强系统观念,全系统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共同发力,主动做好网信各项工作,主动融入网上文艺之家。中国文联各部门各单位、各地各产行业文联组织要对规划提出的任务进行对照认领,细化分工,督促落实,不能让规划停留在纸面上、重视在口头上,更不能往下一转了之,而是必须见行动、见落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坚持以用促建,体现动能效应
做好网信工作,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网信工作不是为了做门面功夫,不是为了给上级做做样子,而是要真正为文联创新发展培育新动能,推动工作、取得实效。有些单位、有些地方认为简单建个网站、做个手机软件就万事大吉了,这是消极思维、应付心态,说严重点就是形式主义。网信工作关键是要真正发挥作用,把“线上”和“线下”、“键对键”和“面对面”结合起来,增强文联组织联系服务的实效性。当前,文联网信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建的有,但是用得少,更谈不上用得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着重强调和坚持以用促建,让网络应用成为常态化,体现出增长点。网络应用、网上服务要更精准、更便捷、更专业,紧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智能化趋势,体现出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文艺资源、文艺数据的采集、转化、应用要有生产要素的意识,千方百计释放要素活力,这样才能使用户规模、用户粘性发生明显变化,有效提升文联组织的影响力、引导力、凝聚力,真正成为文联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如果将建设看作网信工作答卷的前半篇客观题,那么应用就是网信工作答卷的后半篇主观题,难度更大,分值也更多。有人说,网络时代,思想不新会被笑死,本领不强会被气死,办法不多会被愁死,效果不佳会被骂死。文联干部职工特别是从事网信工作的干部职工一定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做好网信应用这篇大文章。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保障
网信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开展网信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工作机构的运筹协调,也离不开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有力保障。当前,文联系统绝大部分领导干部已经充分认识到开展网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看到了开展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将网信工作作为核心任务纳入了各级文联工作整体布局。但是,由于历史、现实多重因素影响,工作机构、人才、资金、项目等始终是制约文联网信事业发展的瓶颈。从现实条件和工作需要出发,各级文联要积极向地方党政部门申请立项,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争取编制和人员配备,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支持,尽最大努力、创更多条件、想更多办法开展网信建设,推动文联网信工作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全国范围来说,中国文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督促任务落实,做好考核激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要充分发挥在技术保障、资源整合、内容研创、网络传播等方面的基础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中国文联各部门各单位、各地各产行业文联要按照职责分工,提供工作保障,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信息化建设工作责任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相关要求,实施文联系统网信工作第二个“三年规划”,按时保质完成规划的目标任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落实《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部署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助力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2018年,中国文联制定印发《全国文联“互联网+文艺”建设工作规划(2018—2020)》(以下简称“第一个《三年规划》”),在中国文联党组领导大力推动、中国文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各级文联组织积极落实推进下,全国文联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文联研究制定《全国文联“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工作规划(2021-2023)》(以下简称“第二个《三年规划》”)进一步加强文联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全面深化“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和应用,推动实现“全国文联一张网”工作格局。
一、2018-2020年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果
中国文联一直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2018年3月,出台第一个《三年规划》,将网信建设作为全国文联基础性、关键性、系统性的重大战略任务加以推动。第一个《三年规划》为全国文联系统网信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提出用三年时间初步建成“网上文艺之家”,围绕这一目标任务,设计有四大体系建设任务,包括“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为支撑的工作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的服务体系建设,文艺资源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文艺资源数字化转化和网络化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文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融合创新的新时代文艺传播体系建设,以及文联系统网络安全和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第一个《三年规划》指出按照“互联网+工作平台”-“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文联”的建设路径分步推进落实。各级文联一步一个脚印走,一年接着一年干,三年建设,成效显著。
1.“互联网+文艺”建设应用情况
第一个《三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国文联系统不断完善组织机制,系统性开展工作平台建设、内容资源建设、传播能力建设、基础支撑体系建设,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深入扎实推进。
三年里,中国文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每年度制定任务分工方案、组织召开工作会和培训班具体指导推动网信工作;中国文联各团体会员、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均明确本单位网信工作分管领导、网信机构、网信人员,年初制定工作方案,年底进行工作总结,逐步落实各年度工作任务;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积极发挥基础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广泛与各级文联开展合作共建。全国文联系统建立起较为顺畅的网信对接渠道和协同工作机制。
工作平台建设应用方面。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建设、升级组联工作服务平台、文艺项目申报平台、文艺评奖平台、对外传播交流平台、权益保护和出版管理平台、文艺志愿服务平台、文艺评论平台、人事工作平台、培训网络平台、文联党建平台、协同办公平台等“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普遍建成会员管理系统以不同方式实现与全国文联组联工作平台的信息联动,建设网上征稿系统、专家评审系统、网络投票系统并运用文艺评奖平台、各类传播推介平台开展文艺评奖服务,积极运用自建APP、会员管理平台以及微信平台、手机报等工具与艺术家联络互动;地方文联参照中国文联建设模式,积极开展会员管理系统、移动APP等不同工作平台建设。此外,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开发建设直播平台、VR 展览平台、多媒体影音平台、文艺云•在线视频会议培训系统、文艺舆情监测平台等创新应用型服务平台,服务各级文联组织奖节活动、线上展览、网上办公。网络平台成为文联、协会开展工作的有力抓手。数据资源建设方面。持续推进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工程深入实施,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搭建起各艺术门类文艺人才、作品、期刊典籍、重大奖节活动等文艺资源数据库框架,已基本成为文艺人才、作品、期刊典籍、奖节活动各类文艺资源数据化采集、转化、存储、传播的平台。中国文联各团体会员建设会员数据库、地方文艺资源数据库,接入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通过共建共享模式形成资源建设合力。各级文联组织还积极开展优质文艺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网络化应用,与一线互联网平台和权威学术机构合作推出网络文艺精品内容,通过数字展览、网络直播实现优质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的多元采集和传播模式。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各级文联组织积极开展网站升级改造和新媒体平台建设,形成“网上文联”网站群体系;积极运用H5、虚拟现实、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内容推介技术和平台服务方式宣传推介重大奖节活动,创新内容生产和传播形态。积极同光明网、腾讯、爱奇艺、喜马拉雅等一线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实现网络文艺精品内容的传播平台拓展和传播能力提升。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方面。中国文联持续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建设。按需扩容数据中心计算资源、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循序推进办公终端国产化,认真落实中央精神和法律、法规要求,持续进行安全体系化建设,稳定开展各项信息化设施运维管理,保障文联信息系统安全、高效、持续、稳定运行。
2.主要建设成果
第一个《三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国文联系统“互联网+文艺”有效推进,取得一系列成果,为文联工作创新发展、开创新局提供扎实支撑和有力驱动。
三年里,全国文联系统共投入资金1.415亿元,建设工作平台149个,系统化采集会员信息527339条,进入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存储期刊学术文献1.29亿篇、图片373406张、视频23665条、图书资源5000本,形成网站矩阵74个,运营网络媒体269个,开展网络直播1301场,举办网络展览1786场,研创网络文艺产品13241346个,实现网络传播83亿人次,进行网信专业培训14389人次,数据中心存储空间规模达695TB,网络总带宽突破1GB,全国文联系统抵御网络攻击6730万次,48家单位的88个信息系统汇聚文艺行业专业云平台,实现专业、安全、自主可控的云上运行。
2018-2020年,“互联网+文联”、“互联网+协会”深入开展。初步形成系统规范、执行有效的网信建设工作组织机制,培养了一支既熟悉文艺又了解互联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形成覆盖全国文联组织、广大文艺家以及众多新文艺群体的网上工作平台服务体系,文联、协会工作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初步形成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开放性的文艺大数据平台和文艺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导向正确、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艺传播体系;初步形成安全、有效的信息化技术支撑保障体系。网上文艺之家初具规模,开始全方位、多形式地为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提供“互联网+”服务,文联工作手臂得到延伸、服务方式得到拓展,网上网下相互促进、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网信工作成为推进文联工作的新桥梁,团结文艺队伍的新纽带,展示文艺精品的新窗口,繁荣文艺事业的新平台。
二、2021-2023年工作规划相关说明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网信工作和群团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建成文化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继续深化“互联网+文艺”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全国文联网信建设,进一步助力文联深化改革,推动全国文联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文联一张网”理念格局,切实建成用好“网上文艺之家”目标平台,中国文联制定出台第二个《三年规划》。
1.工作规划的主要考虑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起草小组综合考虑文联系统网信建设实际和发展规律,重点做以下考虑:
(1)注重强调网信工作在文联工作全局和改革创新中的重要而突出的位置。充分运用互联网助力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助推文联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总体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紧密结合中国文联持续深化改革实际,有效推动互联网与文联业务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文联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要素。
(2)注重与第一个《三年规划》紧密衔接,把文联网信工作再往前推进一步。在文联网信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第一个《三年规划》实施以来推动全国文联系统“互联网+”建设整体改观的基础上,在建设目标部分提出六个“新”,即:互联网技术运用迈出新步伐、文艺资源数据转化取得新成效、网络文艺内容生产实现新突破、网络传播能力得到新提高、文艺信息应用达到新水平、网信技术保障得到新提升。
(3)注重强调以用促建、效能转化,切实推动文联网信建设成果用起来、见成效。提出边用边建边完善,抓住“用”的关键,做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比如针对“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提出逐步让网络平台成为履行职能的重要平台、重要抓手,各项工作通过“互联网+”不断发力,持续丰富工作内容、扩大工作覆盖、增强工作效果,推动线上履职成为文联工作新常态。在文艺资源数据释放要素活力、文艺舆情信息探索多种应用等方面,也都提出了多个前瞻性规划内容。
(4)注重针对文联网信工作中的短板弱项给出合理对策建议。人才、资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文联网信工作的基础性难题。规划在制定中,就加强培养文联自身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多种方式吸收、借力外部人才;积极向地方党政部门申请立项,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把握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提倡自我造血能力等问题也作出了一定的阐释。
(5)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规划目标任务。第一个《三年规划》是“从无到有”,在操作层面易于制定具体的年度量化指标;第二个《三年规划》是“从有到优”,预先制定具体的年度量化指标并不容易。且考虑到互联网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带来各种可能,财政资金按照“过紧日子”要求大幅压缩带来各种限制,因此第二个《三年规划》在制定时,参照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做法,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按照惯例,每年还会制定规划的年度分工任务,在分工任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更具体的年度指标。
(6)注重覆盖中国文联各个团体会员和各级文联组织,加强中国文联的工作指导。更加鲜明地体现网信工作是全国文联系统、是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共同的任务,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同向发力。中国文联制订规划,总体统筹,各地文联具体部署,对接落实,统分结合,协调推进,使“全国文联一张网”理念格局真正落地见效。
2.工作规划的基本框架内容
规划题目根据互联网发展实际、文联网信工作实际,综合考虑当前通行的互联网概念、文联网信工作总目标等因素,以“网上文艺之家”替换了第一个《三年规划》中的“互联网+文艺”。
规划文本框架延续了第一个《三年规划》成熟的做法,分“总体要求、建设目标和工作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讲“总体要求、建设目标和工作原则”。在深化“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应用,推动实现“全国文联一张网”工作格局总的要求下,从平台运用、资源转化、内容生产、传播能力、信息应用、技术保障方面提出六个“新”的具体建设目标,并阐明工作遵循原则。第三部分则明确了让规划有效落地的重要保障措施。
规划的核心是第二部分“主要任务”。这一部分按照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的叙述逻辑,分别提出了6方面主要任务,即:大力推行“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建设应用,有效提升文联履职水平;稳步增强优质文艺资源数字化转化和网络化应用能力,充分释放文联组织数据资源活力;大力加强网络文艺内容生产传播,显著提升文联组织在网络文艺内容领域引领能力;加快促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切实增强文联组织在网络空间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积极探索网络文艺信息多种应用,提高文联组织在行业建设方面数字化、科学化水平;持续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不断优化文联组织软硬件技术支撑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每方面又细分为4条任务。这6方面共24条任务,基本涵盖了全国文联系统网信工作正在做和将来要做、能做的领域,既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一定的前瞻性,既有必须做且要做好的任务部署,又有一定的探索性质任务的提倡鼓励,相对较为全面。
三、相关思考和工作建议
为更好地推进下一步的网信建设工作开展,扎实落实第二个《三年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结合有关调研报告、网信工作对接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和各单位在第一个三年网信工作总结中反馈的意见建议,针对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一些相关思考和工作建议。
1.进一步强化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理念,完善“互联网+”建设体制机制
部分地方文联还没有把信息化建设真正纳入总体工作布局,内部工作机制仍不尽合理。部分团体会员对互联网与文联工作、文艺工作融合创新的理解,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差距。有的单位指定的网络信息化建设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责任分工和沟通机制上不明确,工作边界不清晰,内部不同部门多头参与,统筹管理不足。要进一步提升对网信工作重要而突出作用的认识,强化网信工作统筹,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强有力的网信工作组织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把好规划关、建设关和应用关。
2.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为“互联网+文艺”工作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保障
部分单位和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得不到保障,往往年度有结余预算才转到信息化部门,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欠保障。需科学做好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确保基本建设、迭代升级的基本投入。除主动寻求财政资金支持外,要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营结合路径鼓励利用社会资金,探索规模化、可持续发展模式,采用内容、产品、服务、资源置换等多种方式运营,大力提倡自我造血能力,提升自我生存、自我发展本领,为文联网信工作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3.大力加强网信人才队伍建设,为网信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根本保障
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实际具体工作人员往往为非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人员,信息化建设工作无法高效开展。要加快建立适应网信行业特点的人才激励配套举措,壮大和稳定网信专业化队伍,进一步夯实信息化建设人才基础。
4.切实推动文联传媒融合发展,建立起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型传媒体系
中国文联及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目前拥有3家报纸、27家期刊、4家出版社。各地文联、各产行业文联也有数量不等的报纸、期刊。全国文联系统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200多家。但存在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乏力、新闻生产传播重复建设、报网端微等融媒体力量分散合力不足等问题。各单位要着力推进媒体融合工作,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开展流程再造、机制创新、制度重构等基础性工作,探索建立各渠道体系的联动机制,成立融媒体中心以及在移动优先层面做拓展渠道等方面发力,形成文联系统宣传一盘棋的大格局。
5.大力开展业务系统与平台推广应用,切实提升通过网络开展工作的能力
有的单位和部门建成的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与单位实际工作开展的融合程度不够紧密,平台无法最大程度地有效应用。需要主动思变求变,按照规划要求,切实强化网上工作阵地、渠道的建设与应用,扎实推动工作模式、服务方式创新变革,深入建立网上网下融合一体工作格局。
6.大力开展资源数据采集积累、生产应用传播,提升文艺大数据建设与应用能力
目前以中华文艺数据资源库建设工程为基础,积极探索文联系统各团体会员单位文艺资源数据建设规范化常态化工作机制、对接渠道和数据标准,探索地方文艺资源数据库合作共建、互通共享模式,已初步建成一批试点。但资源数据采集积累是一项长期工程,生产应用和有效传播方面仍待不断创新,要按规划要求,进一步强化文艺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创新性应用,丰富网络空间优质文艺内容,提升文联系统关键文艺资源拥有量,加大资源数据的智能化应用范围和力度。
一、已经做的事
(一)全新改版浙江文艺网
2019年,根据文联深化改革和省委巡视浙江省文联整改要求,我们启动了浙江省“网上文艺之家”建设项目。我们以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委托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承建该项目。经过近2年的磨合和开发,第三次全新改版后的浙江文艺网于今年1月1日正式运行。新系统有如下几个特点:
互通性。“全国文联一盘棋”在互联网上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前期,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已与宁波市文联合作开发会员管理系统,支撑“十万文艺甬军”建设。浙江省文联再与其合作,能够打造出国家级、省级、市级文艺人才管理的样本,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实现“全国文联一盘棋”“全省文联一盘棋”格局形成。目前,在浙江文艺网上可以查询到省级文艺家协会24760名会员和宁波市、县、乡镇文联三级32467名会员的基本信息。但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上还要继续与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共同努力,力求破题。
安全性。信息化建设数据安全是关键、是底线,“网上文艺之家”建设涉及大量艺术家个人数据。2016年,G20杭州峰会之前,我们浙江文艺网的服务器是设在省文联自己的机房主机上,被境外黑客将服务器整体加锁敲诈。幸好我们事先作了数据备份,大部分数据(主要是会员数据)得以保存并恢复。这之后,我就去走访了省大数据局,将我们的文艺网服务器迁移至省政府政务云,既保障安全又省去了相关的费用。这次新系统开发运用,根据省委信息化领导小组要求,又增加了三级等保,安全性更上一个层级。
易用性。新版浙江文艺网采用H5页面标准,手机可以通过浙江文艺微信公众号很便捷登录、浏览网站。会员个人信息的艺术活动栏目中,将浙江文艺网有关该会员的相关信息都能实时抓取归集。移植微信小程序,开发会员电子名片、网上缴费、作品归集等功能,增强与文艺人才的网络粘合度。
(二)主动融入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
2019年9月底,浙江省文联“最多跑一次”事项在“浙政钉”平台上线,面向公众受理办事事项。“申请联合举办文艺活动”“申请加入(或退出)团体会员”等五个办事事项,涵盖了浙江省文联面向机关单位、社会组织、个人业务的主要工作,办理频率高,具有代表性。部分事项还从“最多跑一次”变为“一次不跑”了。如“申请联合举办文艺活动”事项,只要通过网上向我们提供申请和活动方案,我们承诺5个工作日内办结。“浙政钉”平台还公布了详细的办事流程图和材料范本。同时,新版浙江文艺网也设置了“最多跑一次”入口。
(三)组建省文联传媒中心
原来信息化和宣传工作都是由省文联办公室负责,人手和投入都十分有限。去年省级事业单位改革时,我们将原来省文联的三家报刊社整合为省文联传媒中心,在做好原有报刊发行的同时,赋予其三方面职责:一是采编、发布省内外文艺信息,协调省内外新闻媒体对省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以及全省文艺界先进典型等进行宣传推介;二是协助办公室运营维护浙江文艺网和浙江文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服务网络文艺发展;三是承担“网上文联”项目运营,服务全省文艺家、文艺工作者、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目前,传媒中心有4个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人手有了,我们的宣传工作自然也得到了提升。去年,我们这浙江日报的浙江新闻客户端开设了浙江文艺启航号,实时转发我们浙江文艺微信公众号的全部内容;在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上开通了省文联信息直报点,大大加强了优质文艺资源的推广宣传。春节期间的“留浙过个文化年”策划宣传就很成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给予高度肯定。
二、 计划做的事
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数字化改革作为头号工程来抓(春节上班第一天上午就开了省市县三级都出席的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要求实现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去年年底,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出席省文联九次文代会上专门提出了“数智文艺”的要求。据此,我们初步拟制了浙江省文联数字化改革“数智文联”建设方案。主要包括1门户2平台5应用和1张网的“1251”场景应用体系。其中,“1”是指建设省文联“整体智治综合应用”总门户,整体展现核心任务;“2”是指迭代升级文艺人才库、文艺资源库,打造“服务管理平台”和“展示传播平台”;“5”是指五个具体场景应用,包括征集评奖、文艺惠民、志愿服务、队伍培养、文艺维权(材料里是文艺评论)等;“1张网”是指依托“浙政钉”开发一体化移动办公系统,打造全省文联一张网。
依托文联自身:浙江文艺网和浙江文艺微信公号、小程序
依托大数据局:浙政钉2.0(内部办文办事)和浙里办(面向群众和艺术家办事)
这只是初步想法,很不成熟,我们将根据中国文联的部署要求和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希望能够蹚出一套新路来。
一、确立四川省文联“互联网+”工作目标,主要工作有:
1、规划、推动和指导全省文联系统“互联网+”工作;
2、建设四川省文联“文艺资源数据库”;
3、构建全省网络文艺“一干多支”的互联网工作格局;
4、搭建全省文联系统全构架云网络集群;
5、打造全省文联“互联网+”工作云平台。
围绕这个目标,四川省文联“互联网+”工作将分三步走。
1、建设基础数据库,即省级会员识别系统、省级会员艺术档案馆、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四川库(人才库和作品库)、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四川特色专题数据库”和四川文艺数字艺术馆。
完成“艺术家(省级会员)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并实现管理手机化、同平台互动交流常态化;改版《四川文艺网》以适应互联网传播需求,实现“网库合一”。帮助地方文联建设文艺资源数据库,并分步纳入省文联大数据平台,形成全省一体化“网上文联”工作格局。
目前,第一步工作已基本完成。
2、建立文艺志愿服务网上管理体系;
建设文艺人才研修网络化运行体系。建设文联领导机构履职平台;办公数字化系统;实现各团体会员单位间同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初步形成覆盖全省文联组织、广大文艺家以及众多新文艺群体的(可通过手机实现)网上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具有专业、权威、开放的文艺大数据平台和文艺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完善文联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措施,不断提升信息化发展能力,初步形成安全、有效的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
以上目标预计将在2025年完成
3、建设全省文联系统全构架云网络集群;
打造一批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文联组织新媒体品牌; 加快文联系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深度融合的步伐,进一步提升文艺传播力、影响力。初步形成导向正确、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艺传播体系。
预计2028年完成全部《规划》
二 、分步实现《规划》目标
首先是经费保障。从《规划》实施起,四川省文联确保每年不低于200万元的投入,以推进《规划》稳步实施。
其次,把“互联网+”工作纳入机构改革序列。去年经四川省委批复,成立了“四川省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配套了相应的全额拨款事业编制。
第三,分步实施:以“四川文艺网”为主干,以文艺人才、作品、机构、新文艺组织及产业信息、文联工作等五个数据库为支撑;以建设数字艺术馆、艺术家档案馆、文联工作资料馆、优秀作品图书馆等四馆为抓手;打造文艺工作平台、文艺作品申报及评审平台、文艺宣传平台、文艺资讯服务平台和艺术教育等五平台。逐步整合文联所属微信公众号和市州、省级文艺家协会网站资源等为支干,形成“五库四馆五平台全构架云网络集群”。
三、建设成果
1、依托中国文联网传中心,建设“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四川库”
目前:
(1)“文艺人才库”已完成我省5878名省级以上艺术家艺术资料建档、上线。
(2)“文艺作品库” 已完成我省音视频及图片收集整理上线578部(集)。
(3)“四川特色专题数据库”三年独立和合作完成30部艺术家专题片拍摄、上线,总数达到225部(集)。完成我省优秀纪录片、专题片整理上线183部。
2、完成“艺术家(省级会员)管理服务平台”开发和建设,实现省级以上会员“数字化精准管理”。
该平台是我们着力开发的基础数据库系统,实现随时自行更新个人艺术信息,会员年检,会员申请、审批,会费在线缴纳,协会信息发布并同步短信等功能。协会可以利用该平台“会员管理”在线管理会员。
目前已完成省级以上会员18973人艺术信息上线,在线会员占总会员比为97%。
3、建立了省级艺术家艺术档案库
艺术家会员证升级完成,新会员证成为会员身份识别系统的线下窗口,通过扫描会员证上的会员专属二维码或者输入会员证号,即可进入会员身份识别系统,查阅会员个人艺术档案。目前在线省级艺术家已全部入库并完成制证。
我省省级以上会员艺术档案库已建成使用,文艺人才家底基本清晰。
该系统今年正在升级为“文艺工作平台”,13个省级文艺家协会可以利用该平台在线工作,艺术家服务管理数字化得以实现。
4、完成“四川文艺数字艺术馆” 建设,并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览。
数字艺术馆建有美术、书法、摄影三个平面展览馆;舞蹈、曲艺(杂技)、戏剧(电影)等三个舞台艺术馆和一个综合艺术馆。
文献与展陈一体的开放性数字艺术馆建设已经完成,实现了我省永不落幕的展览馆永久开放。
(数字艺术馆展陈案列)
目前,四川数字艺术馆共收录了我省近4年来所有重要展览和优秀作品。
四、四川文艺网改版升级,强化了主干网络平台建设。
新网站打通了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四川文艺数字艺术馆、艺术家(省级会员)管理服务平台,使所有数据库和应用平台在首页实现一键浏览。并实现手机畅游我省文联系统所有文艺网络空间。
目前的四川文艺网不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平台,已经成为可以与访问者相互交流的“网库合一”的双向平台,四川省文联 “一干多支”的立体网络新格局基本形成。
五、已完成规划或在建项目项目
1、四川省文联文艺作品申报、评审平台:主体代码编写完成。PC端已在测试中,并同步完成手机端开发,今年十月底将上线;后台功能已完成专家库、专家随机抽取等功能开发。
2、四川省文联文艺教育研修平台:已完成功能规划和界面设计
3、文艺志愿服务网上管理平台:已完成规划设计
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省各地文联和省文联所属协会经费投入不足。
二是各省级文艺家协会和市州文联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三是运用新媒体推进文联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
四是缺少一批相对固定的建设“网上文联”骨干队伍。
五是文联机关对网信工作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网信部门、业务部门间配合不畅。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站位,加强对新兴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共同携手努力,着力加快构建全省文联“互联网+”新格局。
七、工作建议
1、建议中国文联网传中心深化业务指导,加强业务培训尤其是网信工作前沿领域。
2、由中国文联网传中心牵头,研究地方文联网信工作共性,开展区域间交流活动,以促进各地“互联网+文联”工作。
3、建议中国文联网传中心在宣传报道、网络舆情等方面持续给予支持。
一、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文艺网建设
一是栏目丰富。新疆文艺网目前建有文艺资讯传播窗口和会员服务管理平台。文艺资讯传播窗口设置文艺宣传、文联工作、文艺家协会、文艺活动、文艺展厅等一级栏目8个,二级栏目58个。会员服务管理平台链接会员管理平台和会员服务中心,实现会员信息采集、入会申报、会员信息查询等网上会员管理服务。在网站设计等方面,聘请文艺网(北京)传媒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特色化设计,注重体现地域特色,新疆风情,展示新疆多元一体文化艺术魅力。在网页设置上,除做好常规动态、资讯、展厅等栏目设计,还重点设置了党的文艺政策宣传、决战脱贫攻坚,文化润疆、建党百年献礼、学党史、地州市文艺展厅等专题栏目。
二是制度健全。为保障文艺网规范运行,建立了内容审核、保密审查、内容更新等运行管理机制。成立了文联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2020年4月先后印发《关于做好新疆文艺网网站内容报送工作的通知》《2020 年自治区文联“互联网+文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新疆文艺网内容制作规范(试行)》《新疆文艺网稿件采编、审核、发布工作规范(试行)》,对网站内容提供、审查、编辑等做了明确规定。
三是机构完善。为加强网络安全,新疆文艺网认真贯彻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由一名党组成员担任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工作负责人,建立由办公室、理研室牵头,各单位、各部门参与的网信工作会商机制;督促各地州(市)文联、产行业文联完善机构、配齐人员,加强与自治区文联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协作。完善文联系统网络安全监督检查、预警举报、整改反馈工作制度,新疆文艺网设置了网络举报联系方式。加强保密工作,自治区文联与网络维护服务企业、机构及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加强日常保密审查、管理。
二、创新文艺服务途径,功能作用发挥好
(一)大力宣传党的文艺政策。新疆文联积极利用文艺网文艺宣传文艺服务的平台,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文艺家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大力加强文艺信息和内容资源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采集、保护和再利用各类文艺资源,开创性地开展网上文艺阵地建设,深入开展网上文联、网络VR展、会员信息库等重点建设,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的创新融合。截至目前,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发布中央、自治区文艺政策,及时报道文艺动态1866篇,含文字35余万字、图片2300余幅、音视频140部。较好的展示了新疆文艺成果,成为宣传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发布文联政务资讯和业务信息的重要窗口。
(二)大力做好主题文艺活动宣传。一方面是做好抗疫文艺作品展示。疫情爆发后,新疆文艺网发布《致全区文艺工作者倡议书》,全区各级文联和各族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主动担当,发挥各自特长,担负起使命,以文艺作品的形式,记录抗疫一线的真实图景,反映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传递温暖,提振信心。共计发布“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文艺主题创作作品选”222期。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一经推出,在各个平台上大量传播,得到广泛好评,有效鼓舞了斗志、抚慰了人心、凝聚了力量。另一方面是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宣传展示。以新疆文艺网、新疆文联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制作发布了新疆文联主办的“同一片蓝天下--新疆脱贫攻坚摄影展”、“小康路上—新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脱贫攻坚硕果累累、刀郎之乡花红柳绿”新疆麦盖提县脱贫攻坚摄影展、麦盖提县脱贫攻坚刀郎农民画展、麦盖提县脱贫攻坚书画作品展等网络展。各地州县市文联深入挖掘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举办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农民画、民间刺绣、民间剪纸作品展、精品民俗展和美术书法摄影展,以艺术的形式宣传新疆变化,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夯实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
(三)构筑文艺传播媒体矩阵。近年陆续开通“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方微信公众号、新疆文联微信小程序及部分文艺家协会、杂志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16个新媒体平台,媒体矩阵初见端倪,实现了文联从过去的内容生产的管理者向内容生产者本身的转变。特别是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进程中,新疆文联注重原创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创新与融合,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效能,积极打造新疆文艺网网上展厅,360度VR场景与图文、声像、动画、音乐等多媒体技术实现三维可视化展示,网上实时在线,全天候直观展示。截止目前,上线“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新疆美术作品网络展、新疆历届获国家级奖项摄影作品回顾展等VR虚拟展览13个,VR实景展览8个,网上主题文艺作品展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三、打造文艺网品牌,推动互联网+文艺健康发展
新疆文联将加快推进“网上文联”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创新“互联网+文联”“互联网+文艺”“互联网+协会”工作模式。加快“网上文联”数字文艺工作平台建设,实施一批网站项目。一是建立新疆文艺数据资源库。实现新疆文艺资源数据与中国文联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互通共享,面向社会开展文献服务。2021年启动新疆摄影、美术数据资源库分项目;二是推进文艺传播体系建设。按照自治区文联“十四五”规划,将新疆文艺网建设成为新疆文艺界互联网新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做好自治区文联会员管理等平台;推动地州(市)文联网站和新媒体建设,实现与中国文艺网、地州(市)文联信息联动。三是推动各团体会员组建官网。各文艺家协会、杂志社建设微信小程序等移动端平台,实现与中国文艺网、新疆文艺网即时互通,形成以新疆文艺网为中枢的“网上文联”网站群体和新媒体集群,打造文艺新媒体品牌。四是着力打造“文化润疆”“建党百年文艺献礼”栏目。聚焦建党一百周年等重大主题文艺作品做好文艺宣传。
一、网络平台对研修院意味着什么?
(一)是突破时空瓶颈、覆盖大江南北的“大校区”“新课堂”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培训工作而言是一次严峻考验。研修院面对没有培训基地、预算资金缩减等诸多痛点,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工作实践。在对设备方案、直播平台的可行性进行大量论证后,迅速建成中国文联网络直播教室,从而形成网络培训云平台+网络直播教室+线上自主学习的互联网+培训新模式。
新模式的构建,有效填补了传统培训板块的空白。我们注重利用线上培训立体多维、打破时空限制、覆盖广泛的特点,将培训服务手臂延伸至全国各省市县基层一线,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文艺工作者和新文艺群体人才倾斜,让众多有迫切培训需求的文艺人才有机会走入中国文联的培训大课堂。去年我院累计培训学员比前年同比增长997%,其中,全国文联系统干部“四力”班,省市县三级近1万名文艺工作者通过网络培训云平台自主完成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此外,我院充分利用线上传播方式多元、教学体验丰富的优势,将个性化需求、智能技术、学习资源供给有机融合,实现培训价值最大化。例如,中国文联年轻干部(初任)线上培训班,以三维虚拟授课场景直播+互动大屏的手段,按照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设计课程,包括师生连线互动、手势舞短视频、分组“云讨论”、线上讲演比赛等,激发学习兴趣,不断碰撞出火花。去年研修院有一半以上的班次均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培训的方式,在疫情冲击的形势下培训规模不降反增,主要得益于线上培训模式的开发和实施。
(二)是打造研修培训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新常态的“第二翼”
研修院遵循培训规律,注意按需施教,始终坚持“一条主线、六大理念”,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内容不少于总学时的30%,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精心打磨课程内容,确保授课质量。以民族10期、11期为例,线上阶段侧重理论知识掌握,利用录播课和邀请文艺名师直播课,将政治理论课、文化通识课前移,提前分享学习资料,引导学员预习自学;线下阶段侧重创作能力提升,邀请专业导师进行面对面辅导,一对一点评学员作品,手把手指导学员创作;通过微信群打卡、发布培训动态等,分享交流体会,巩固学习成果,拉近与学员间的距离。
培训期间,我们通过网络培训云平台、网络直播教室、新媒体学习平台和微信班级群,实现从需求调研、招生报名、自主学习、在线授课、作业打卡、班级管理到新闻报道的全流程覆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无缝衔接、互补互通。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我们将传统培训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形成了有效整合资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培训模式。
(三)是延伸工作手臂,促进交流合作,维系校友情谊的桥梁纽带
在助力培训的同时,研修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立足职能定位,以“做人的工作”为核心,发挥“一网两微”效能,即研修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全国市县文联微信公众号,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爱好者和各地市县文联搭建网上研修院之家。
2018年8月6日正式开通的“全国市县文联”微信公众号,通过友好文联、文艺惠民、文艺助力脱贫攻坚等热门栏目,为全国各地的市县文联、文艺骨干提供了学习交流、互借经验、合作共赢的平台。
几年来,我院不断加强平台内容建设和宣传报道力度,充分延伸培训工作手臂,整合校友资源,通过策划“凝心聚力 共克时艰”“守初心·爱国情”“互联网+文艺”等主题征稿活动,开设“艺苑求索”“云上艺绽”品牌栏目,编发研修心得、校友合作动态、创作感悟、微课堂等文章,以及调查问卷、网上展厅、日常互动、稿件评比、校友名录等服务方式,加强对优秀校友的深度报道和文艺精品的推介力度,进一步增强平台粘性和影响力。去年疫情期间,我们还积极组织20余名校友和导师,通过抖音、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参加“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网络文艺志愿服务艺术公益课堂授课,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一网两微”已累计推送文章17276篇,微信关注人数超过2万人,三年总体阅读次数突破百万,班级校友群121个,官网开设活动、展览专题99个,充分发挥凝聚校友、信息共享、延伸手臂、推动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是落实十九大“两个一大批”战略部署,实现未来跨越发展的最大增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两个一大批”就是研修院发展的宏伟目标。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利用线上培训规模优势,积极探索文联系统线上培训组织架构,搭建文艺研修“一张网”。在这张“网”上,注册学员数量突破了线下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参加培训不收取学员费用,有效扩大了培训规模和范围。同时,我们积极构建从基层文艺骨干,到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到中青年文艺人才,再到文艺领军人才、德艺双馨文艺人才的四级梯次进阶培训模式。形成点、线、面,梯次进阶长效培训新机制,给予基层文艺工作者更多培训机会和进步空间,也为高水平人才储备提供便利条件。
2018年,在中国文联网络传播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围绕培训工作建设开通教务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在线报名、校友数据库、导师课程库等模块。目前,通过系统已累计完成45个培训班的报名工作,在线报名人数达到10006人;校友库收录档案8214条,可通过姓名、班级、专业领域、地区等条件对数信息进行精准检索和筛选,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培训工作网络化、智能化、效能化水平。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引入,通过系统化集约管理实现一盘棋设计,助力培训研修的科学管理,形成创新发展的良性闭环,将为未来的培训工作带来更大的突破和跨越。
二、多措并举有效护航,确保网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一)早谋划,早下手
研修院早在2012年就已经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重要性,同年5月启动了研修院网站的建设工作,并于年底开通上线官网1.0版本。2014年4月,根据发展需求,我们启动了网站的升级工作,打造官网2.0版本。此后我院成立网络工作小组,经过全面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媒体+培训模式,于2014年12月15日正式上线新媒体学习平台,并于2015年初经中国文联批准成立信息网络处,专门负责平台建设和日常运维工作。2016年打造官网3.0版本。多年来,我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文联党组“互联网+文联”工作部署,结合培训工作实际,科学系统构建网上新媒体学习平台,即“一网两微”+教务服务管理系统,精准服务培训工作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效果显著。
(二)制度先行,规范运维
研修院为保障信息工作规范化运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意识形态、培训工作、新媒体三部分规律有机融合,精心设计和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实效性、程序性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研修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宣传报道工作规则及流程》《新媒体管理办法》《研修院网络安全制度》《研修院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研修院网络直播教室使用管理办法》《研修院网络直播教室应急风险和应急处理办法》等,通过科学管理和高效执行,有力保障了我院信息网络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全员参与,一岗双责
我院上下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工作,除信息部门作为中枢进行规划把控外,一线部门人员也全部参与到信息工作中。通过院内组织的“互联网+文艺”主题培训、直播技术培训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使全院员工对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技术趋势以及业务融合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切实增强了网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齐抓共管,层层把关
为加强对新媒体平台内容把关与风险管理,研修院施行四级审核制度,严格发稿程序和规则,通过稿件讨论群层层审核、同抓共管,确保舆论导向、来源渠道、稿件内容等符合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各项规定,牢牢把握正面宣传为主、传播正能量的舆论工作总基调。网信部门每月召开信息工作会议,组织各处当班信息员学习政策文件,深耕新闻采编知识,对运营情况进行数据分析、问题梳理等规律把握,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在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下,推送内容从未发生网络导向和舆情事件,守住了研修院的意识形态责任阵地。
同时,我院针对线上培训直播课程会出现的意识形态风险,从思想层面、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充分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优选师资、加强引导,提前做好审核,教学期间及时梳理总结,专人全程跟课,有效保证直播授课的质量和安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以十九大提出的文艺人才“两个一大批”的宏伟目标为总方向,深入落实中国文联网络培训工作推进会和十届六次全委会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意识,统筹推进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切实把开展网络教育培训作为新形势下扩大文联工作覆盖、延伸文联工作手臂的重要抓手。
(一)形成四位一体有机融合的长效培训新模式
着力构建以新媒体学习平台、网络培训云平台、网络直播教室、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新模式。形成新媒体平台侧重招生录取、交流分享、跟踪报道,云平台侧重自主学习课程模块,直播教室侧重互动教学,线下培训侧重小班精读指导,多种形式相互配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今年我们已经启动了两周一期的“博文讲坛”“文艺两新”校友谈等在线直播活动,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将适度扩大培训规模,结合梯次进阶培训机制,加强线上线下班次融合发展,扩大优质课程共享面,分阶段、多班次同时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二)不断增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业务能力,完善意识形态安全防控的工作机制
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文艺人才培训“最大增量”,必须始终绷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尤其是线上直播、云端课程内容的监控和人员的管理,需要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我们会继续完善《研修院新媒体管理办法》《直播授课工作流程》《直播风险预案和应急处理办法》等制度规定并组织有效实施,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等级保护,加强舆情研判分析和日常群组管理。
按照李屹书记的要求,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强网络培训特点、规律的研究,学习借鉴其他单位机构先进经验,提升业务人员的直播制作水平和后期编辑能力,探索适合文联特点的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文艺人才研修机制和流程,有针对性的丰富线上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及线上培训法律维权工作,加强学员管理,提高服务能力,确保研修质量。
(三)继续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整合更新全院的教学信息资源
采集培训教学资源,充实导师和校友画像,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实现优质数据的沉淀和共享,使资源库与教学培训有机结合;聚焦重大时代主题,充分挖掘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结合教学案例和课题研究等资源,加快释放数据资源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研修院教学科研、培训研修等工作,使新媒体学习平台进一步提升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好的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开创工作新局面,增强发展新动力。
一、2018—2020年“互联网+文艺评论”工作总结
1. 严把政治关和导向关,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互联网+文艺评论”工作中。
一是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三年来,围绕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评协换届等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提前做好舆情预案、网络宣传等,确保舆情平稳、宣传有序。围绕“中国文艺评论”六字品牌,紧扣主责主业,组织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一网多号”积极开展工作,着力推出优秀评论作品,强化网络文艺评论内容建设和传播效果。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所有信息一律先审后发,包括原创和转载图文、网站和公号留言等。
二是提升技术保障和信息团队建设。2017年和2020年分别完成中国文艺评论网第二期、第三期升级改版。3.0新版迅速体现中国评协换届新貌,增建10个网络专题专栏,提升数据抓取、移动融合、50位活跃评论家专页等功能。年度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逐年显著增强,2020年升级了服务器托管,更新了网站备案,更换了网站技术安全团队并平稳过渡。完成网络安全自查,每月总结报告,年均举办4次网编运营管理工作会,有效保证每年导向鲜明、运行平稳、安全可控。实名建设管理评论家园微信群、QQ群共3个,合计1300余名评论家,依规做好互联网群组管理,每日线上微评,导向积极,互动热烈。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三年来,我们制定了《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运营管理制度》《中国文艺评论网主机服务器配置与安全防护制度》《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选稿、编审流程及安全制度》《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及维权工作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操作,确保安全。
2. 高度重视,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重大庆祝活动宣传报道。秉持“有担当、有声势、有实效”的原则,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三年来,开设“脱贫攻坚”“文艺‘两创’”“我和我的祖国”等专题专栏,组织了一批评论文章。
3. 坚持专业定位,注重传播效果,着力推进“互联网+文艺评论”深度融合。
一是精心打造头部原创内容。以评论为中心,宣传“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中国文艺长安论坛、中国评协会员建设、文艺评论研修招生等工作讯息,每月建设《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从2016年开始,打造中国文艺评论原创平台,开设“原创首发”专栏,平均每年吸引评协会员、青年评论人才来稿2000余篇,精选编发约200篇并支付稿酬。
二是提升影响力传播力。中国文艺评论网2015年10月上线,每日更新多篇,平均每年选载3000余篇稿件,阅读量均可观,其中2020年阅读量过万评论文章达61篇,如《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屹在中国评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国评协发展足迹》(2020年)等。有效团结十余万网友用户。“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于2014年建立,订阅用户已增至九万余人。2020年6月以来,单篇阅读量从1000跃升到2000人次以上。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均阅读量以百万计,仅2020年就吸引263万网民的437万次访问量。
三是拓宽中国文艺评论传播朋友圈。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人民网、光明网等近50家报刊网站共享优质评论文章,内容涵盖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文艺理论、网络文艺等领域的理论评论佳作。
4. 加强议程设置,策划开展特色网络专题活动,有效引导舆论评论,凝聚网络文艺评论人才队伍。
一是多措并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通过举办两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两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中国文艺评论进校园、新春艺术品送祝福、观影观展与微评互动等活动,培养队伍,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二是策划独家专题活动。三年来,策划了一批专题征稿活动,如“艺评战疫”“中国评协六周年•团体会员展风采”和“六周年•时光机”网络专题征稿活动、“行业题材影视剧如何更好看”等十余次主题征稿。自2020年开始,创新提供用稿证书。通过“原创首发”专栏,团结近1200名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作者、近百名年度达人、近百名骨干作者等,建设50位活跃评论家专页,形成梯次,团结凝聚一批评论力量,延伸了工作手臂和触角,扩大了“中国文艺评论”品牌影响力。
5. 积极配合中国文联重要宣传工作,认真履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对外宣传报道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流工作。
一是及时落实文联宣传任务。如历年“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等的网络宣传报道。
二是完成其他文稿起草与信息工作。撰写完成历年《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文艺评论篇”和评论家协会、评论中心年鉴图文等。
二、2021年“互联网+文艺评论”工作思路
文艺评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评协工作进入2.0时代,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2021年,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喜迎十四五规划开新局,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和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互联网+文艺评论”工作更上新台阶,努力把互联网这个变量转化为发展事业的最大增量。
一、把牢政治导向关,筑牢安全防火墙。严格履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牢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切实做好“互联网+文艺评论”工作,确保新媒体导向鲜明、运行平稳、安全可控。
二、加强专题策划,推动新媒体工作升级提质增效。紧密结合文艺创作实际,关注文艺思潮流派,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特别是针对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庆活动、重点文艺现象,策划主题征稿,提高引领力、影响力。网站新增“艺评争鸣”类文章,加强批评精神。加强热门文章、访问省市等舆情数据建设,适配移动互联网传播。
三、聚焦“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努力运用互联网发挥“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建设网上文艺评论家协会,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对广大文艺评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组织和联络;举办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等;做好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工作;丰富完善网站“活跃评论家”专题页面;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已于2021年4月成立),推动构建良好网络文艺生态。
一、高度重视,武汉网上文联“信息矩阵”初具规模
武汉市文联成立于1950年5月,是中共武汉市委领导的,由武汉市各艺术家协会,各区、战线、企业文联(文协)联合组成的人民团体,有30个文艺家协会近5万各界会员(5个驻会编制协会)、4个机关部门、6个直属单位及文艺机构。2019年全国文联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武汉市文联坚持守正创新,在工作思路上坚持“五主”,在工作方法上实现“五化”,在工作举措上推进“五大工程”,在作风保证上实施“五大行动”。其中创新工作网络化是文联信息化建设、打造互联网+文艺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枢纽。武汉文联信息化网络化工作起步并不算早,是近年来伴随着武汉世界军运会和武汉抗疫斗争两大城市工作重点的背景下,“应急布局”、“逆势成长”的。几年来我们在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等机构深度合作下,分别建立了“武汉文学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武汉文艺今日头条号,“文艺小美”官方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武汉文艺”网站改版升级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促进了“互联网+文艺”创新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武汉文联“信息矩阵”,并在世界军运会和武汉抗疫斗争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
官方网站改版创新:文联新官方网站自2020年9月18日正式上线,累计访问人次为:1876541人次,累计发布文章894篇,目前累计录入各协会会员信息3249位(今年力争实现基础数据录入全覆盖)。
在抗疫背景下,我们新文联网站增加了云讲堂、文艺资源库、会员信息索引服务等功能,目前最受访问者欢迎的是云讲堂栏目,此栏目主要目的是为公众提供艺术类在线课程视频。到目前为止,云讲堂已完成录入系列课程视频19个课堂,上线当月累计观看人次达到15499人次。
二、用好“互联网+文艺”,助力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近两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文联工作线上线下创新融合,市文联“互联网+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在服务世界瞩目的武汉世界军运会中焕发异彩。武汉市文联“互联网+红色文艺轻骑兵”28支小分队的广大党员艺术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根生活沃土,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近千场,受益群众三十余万人次,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日趋制度化、常态化。
在2020年全民抗疫的伟大斗争第一线,武汉文艺工作者积极发挥文艺的鼓舞和引领作用,为全市、全省的抗疫工作提强大的精神动力,向全国和全世界反映武汉这个英雄城市在疫情中大爱不屈的精神风采。整个疫情期间,文联官方微信共发各类推文1000余篇,创作各类各类作品万余件。所推送人文艺作品在各大央媒频繁出现,刊印于全国各大专业文学期刊,有作品改编成院线电影正在投拍过程之中。疫情期间,还实现了文艺云展演、艺术云直播,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文艺家下沉社区服务掠影、百花迎春网上文艺演出等都有我们武汉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绽放。在此基础上,武汉市文联运用性极强、体验感极佳的网上会议、网上课堂、网上学术、网上展演、网上交流的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使武汉文联“互联网+文艺”成为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一个新增长区域。
在2020年7月“首届湖北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评选中,武汉市文联凭借《探索在武汉抗疫斗争中“互联网+文艺”新内容新样式,创新融合打造红色文艺新阵地》的工作成果,与享誉全国的武汉抗疫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武汉世界军运会城市交通管理等项目并列荣膺“2020首届湖北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颁奖。值得一提的是,6月底武汉市文联参选“楚治”优秀案例期间,我们在线上策划推出的投票活动微信推文,单日点击量和日转发量均超过5000人次,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进一步得以提升。
这是武汉文艺事业第一次面对社会公众检阅的正向反馈,在宣传文化战线也是第一次以文化公共产品,以现代社会治理的角度走入社会公众视线。创新“互联网+文艺”项目,参加“楚治--首届湖北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评选”以全社会公开投票,在近40余个全省各行业经过初选的单位先进案例的角逐中,经过一周的网上激烈投票,以社会开放投票第五名的好成绩,成为全省宣传文化战线方正唯一的代表,进入有全国著名专家团队的社会学者专家组终评,斩关夺隘胜利入选“楚治--首届湖北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并获十佳颁奖。
“互联网+武汉文艺轻骑兵”延展了文联工作服务半径和社会影响力成为武汉文联创作资源优化变量、实现增量和创新品牌的新亮点。经受了在社会重大事件下积极作为,有效推进繁荣创作事业一个阶段性的社会综合检验。
三、武汉网上文联建设已成为文联工作的新常态并催生文艺创作机制、载体的创新与发展
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全国文联一张网”,大力推动网上文联快速发展。采取先做好新媒体、后做强网站的办法分步实施,充分运用武汉文艺网和“武汉文学艺术”“武汉美术馆”“武汉书画”“芳草文学杂志”等系列自有公众号、头条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进武汉文艺资源数据库与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强化文联作为文艺工作者之家的联络服务和管理功能。积极推动“互联网+文艺”,对重大文艺活动进行网上直播增强影响力,面向文艺爱好者开播音乐、美术、书法培训网课,举办线上美展、书展、摄影展,文联活动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实现了文联从过去的内容生产的管理者向内容生产者、现代新传播者的转变,在激发文艺创作资源存量的同时,把互联网+文艺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了文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官方微信武汉文联公众号:以2020年为例,上半年武汉文联工作主旋律是防疫斗争,共推送信息千余条,文联抗疫在行动相关图文推送200余条,文艺活动资讯类图文推送50余条,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类原创图文推送120余条,散文、汉诗等文学类专题图文推送100余条,热点节气原创类图文推送50余条,文艺转载类文章推送800余条。据不完全统计,2020公众号推送信息累计阅读量达21.4万人次,期间部分展览活动信息及原创艺术类专题日点击量和日转发量超过2000余次,个别原创文章点赞及转发率超过5000人次,特别是5月26日第一时间发布的资讯动态《陈勇劲任武汉美术馆馆长》,成为当天焦点新闻,文章阅读点击量高达12507人次,并得到武汉大量艺术类媒体的转载。
为响应复工复产政策,我们自主策划的网络摄影有奖征集活动获得了近万名粉丝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回应,以及配合“大学生戏剧节”在网络上发起的“最佳人气剧目”投票活动,截至12月8日已获得近22.9万访问点击量,获得近99万累积投票数。目前,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已累积增长到38187人,我们还将推出系列线上互动小活动,粉丝用户还会呈现增长趋势。
为进一步丰富微信平台的栏目设置,结合当前的推送内容与受众偏好,在公众号平台底部设置的子菜单“资讯快报”与“原创共享”两个专栏,“资讯快报”以便于将文联近期的调研交流、扶贫下乡、志愿服务以及协会文艺活动等相关信息告知给观众,让观众能了解获悉。“原创共享”中在发布诗歌散文、艺术人物专题的基础上还增设了“艺术双休日”专题,通过搜集武汉地区周六日正在展出的艺术展览详细信息,以图文形式加以编辑推送给关注用户,有利于教育推广和文化传播的内容更便捷地分享给大众让他们获取有效讯息,及时前往美术馆参观展览和进行文艺活动互动,同时进一步发挥文联新媒体平台“武汉文学艺术”在文艺方面的服务引导作用。
武汉文联官方头条号:官方今日头条号“武汉文学艺术”与微信号同步更新,截至12月8日,共推送文章740余篇。其中,“武汉文艺家在行动”专题图文推送100余篇,各类权威媒体疫情实况资讯信息转发100余条,文联人下沉社区抗疫惠民行动相关报道40余篇,居家“绽艺”文艺作品征稿选登100余条,文艺活动资讯类图文推送50余条,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类原创图文推送120余条,散文、汉诗等文学类专题图文推送100余条,热点节气原创类图文推送50余条,文艺转载类文章推送80余条。
头条号文章累计阅读点击量为40.1万人次,留言互动由少变多,其中部分文章发布后日点击量达千余人次。特别是1月24日,也就是在武汉封城后的第二天发布的《这是,真实的武汉》图文发布后收到31条互动留言评论,文章阅读量高达2.3万人次。
武汉文联官方抖音号“文艺小美”:累积发送抖音短视频180条,总播放量达56.1万人次,累计获点赞数达1.5万,平台粉丝数增长至现在的653人,与去年同比增长了一倍多。
特别是1月31日带话题#武汉文艺家在行动#发布原创MV《楚行者》获得35.1万人次点击阅读,点赞数达5522人次,大量粉丝留言互动转发,为武汉加油。3月29日带话题#声动楚天#发布视频《相信年轻的力量》获得10.5万人次点击阅读,点赞数达5860人次。
武汉文联信息化建设纵深发展,全面激发并优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生态环境,使网上文联发展成为新常态并催生文艺创作机制、载体的创新与发展。今年我们将向全国一线城市文联媒体中心等兄弟文联学习,拟将对过去众多具有编辑功能的部分进行整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中心,这将在体制机制上实现重大突破。我们还要在继续维护好文联文艺名家云课堂等现有平台同时,开辟网上“全国影视剧文学原创、音乐原创交易空间”、“最美武汉摄影、短视频大赛----云擂台”、“武汉城市民谣音乐排行榜”、“网上文艺舆情信息分析系统”等创新平台、及新载体。进一步做实武汉“互联网+文艺”的融合创新,进行新形势下、新技术条件下的文艺内容与形式(传播渠道)的双重融合与提升,积极破解文艺建设中“有高原,无高峰”、跨门类文创资源融合等诸多难题,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打造红色文艺新阵地,实现了线上和线下同步推进、专业创作和群众创作齐头并进,社会影响力与社会美誉度与日俱增,推动了武汉市文学艺术水平迈进更高层次,为服务武汉“五个中心”现代化建设,为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人文保障。
一、疫情时期,我们在做什么?
疫情期间,90%的人在家工作与学习。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家的人70%的用手机看各种信息;人们通过手机购物、游戏等线上体验,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经飙升到了近8小时,而VR相关的产品也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展览来了解一下VR。
……
VR全景影像是什么
VR全景影像是在实景影像基础上的VR应用。它的作用是全景全方式智慧化,
它可以和图片、视频、文字、音乐、动画、导航等深度融合,能720°多方位无死角立体式的展现某一作品,给观众以亲临其境的体验感,大大提高了交互性与沉浸感。特别是在疫情期内,可以大家在家里期内仍然能够“一饱眼福”、一览无遗、一应俱全。
如今的全民手机时代,正在迈向5G,VR全景影像在新时期具有如下优势特点和功能:
a/便捷性、体验感
b/互动性、贴近性
c/成本低、更新快、包容性强
正因为如此,我们湖南摄协在后疫情时代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新形式,在网络文艺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二、我们的做法
接下来,我想用3个关键词来谈谈我们的做法和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生态、聚焦、加速
1.关于生态,我专门做了一个图表……
以上就是湖南摄协在网络文艺方面的系统架构、组织架构和服务体系,而生态体系的重点就是VR全景影像图库平台。
2.聚焦的目的是为了更快速更精准的来开展工作。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一下VR全景影像和文艺在一起新的可能和前景。
VR看房,VR看展,甚至VR看车,VR全景影像为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呈现方式。我认为,VR和艺术结合不是简单的拼接在一起,而是深入融合。这个不展开讲。
这几年我们以VR影像聚焦了展览项目,文旅项目,创建了全国首个VR影像专业委员会,湖南首个VR智慧旅游平台、VR影像数据库,参与了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中心《我们的村庄》、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国展、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湖南红色VR旅游地图等项目拍摄制作工作。
VR影像应用前景广阔。这几年我们聚焦了VR新文艺人才培养,并着力推进了VR影像作品创作队伍的发展,为创作更多元的VR影像培养人才。
3.第三个关键词是:加速
目前,5G的加持、“新基建”背景下的重点布局,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影响,表现出对新型基础设施更加迫切的需求,VR技术将迎来快车道的发力窗口期。
另外,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品消费等方面,大力支持VR行业的发展。
PPT上的这些是国家文化数字大数据规划相关文件。
正因为有以上这些利好政策与消息,作为文联,作为文联旗下各协会,应该也必须利用好VR这一新技术产品,来为文艺所用,为我所用。
三、几点思考:
有生态,聚焦准,加速快,但如何更好的在如今新基建背景下来做好网络文艺,特别是网络平台工作,我有几点思考:
一是融合,也就是资源共享。
各省级文艺协会网络平台资源不缺,但针对数据庞大的文艺资源无实力长期进行大规模的采集、存储。
我们急需有行业龙头地位的大平台将各省这些文艺大数据进行联网、解构和转化,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全国统一云平台,创新多通道、多终端化以及丰富、便利、一站式的文化服务。
二是连通,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我们的文艺网络资源大量分散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地方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统一整合对接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构建以省、市、县(区)全覆盖的网络资源架构,实现国家、省级、地市级、市县级文艺网络服务平台对接、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尽快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大好局面。
三是标准,要规范统一。
统一的标准,不仅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实现整合现有的资源和文化版权。统一规划发展路线,发挥各自优势,一起构建标准体系。而这些,只有行业地位越高越大的平台才具备这个优势,所以,我们期待中国文联、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能够牵头统筹标准建设、资源整合,各级文联广泛加入,合力共建全国文联网络文艺资源,共同探索最大化激活文联系统资源数据价值!
单位开通微博微信,安排少数人运营,属于+互联网;开通互联网服务渠道,收集用户需求,给用户提供类似线下的服务,属于+互联网高级阶段;利用互联网尤其大数据和算法,再造业务流程,属于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新媒体创作人群急剧扩大,这些人群将是中国文联、各级文联将来关注的重点对象;二是AI创作时代正在到来,预计小说、剧本等创作很快会突破图灵测试;三是文艺创作过程深度再造,用户不再被动接受,而是深度参与创作过程;话剧等舞台剧需要更好用户体验,电视剧等根据用户反馈收尾。
小组讨论紧扣“发展”的主旋律,是一次解放思想、放下包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讨论,是一次民主祥和、团结务实又不失气氛热烈的讨论。
这次讨论主要特点有:一是主题突出,意义重大。深入贯彻落实组委会的指示和要求,就如何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特别是针对后续工作中各省市文联在缺少经费、缺少编制、缺少专业性人才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二是内容丰富,目标明确。这次讨论会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领导多年的文联工作心得,又有一些年轻同志的跨行经历,为后续工作找准了目标和方向。三是会风务实,紧凑有趣。整个讨论会体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不管是书记还是科员,都说实话、想实招、谋实事、求实效,让有的同志发出了感慨,说是多年以来开得最真的一次会。
我个人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清了形式,看到了差距,增强了做好今后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二是明确了目标,振奋了精神,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三是交流了经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努力进取、开拓创新的意识。回去以后,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本次会议精神,搞好传达贯彻。具体讲,就是要抓落实。一是思想落实。在思想上统一到本次会议精神上,把行动凝聚到本次会议精神上。二是宣传落实。要迅速进行传达贯彻,吃透会议精神,用以指导具体工作。三是责任落实。要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任务目标分解下去,拉单列表,落实到人头。四是措施落实。要制定切实可行、可操作、科学合理的各项措施,确保任务的完成。五是工作落实。要把各项具体工作抓紧、抓细、抓实。
最后有两点意见:一是整合资源,合理优化。目前从中国文联到各省市文联都在建网络、建平台,既耗财力、精力,又耗时、耗人,建议由中国文联创建一个大平台,各省市进入这个大平台,依据自己的特点打造各家的特色,注重互通性、安全性、应用性、及时性,可以设立签到制、奖励制等,学习学习强国平台,借鉴他们好的做法。二是加强网络培训,在内容的策划选题上融入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昨天我们按照会议安排,围绕会议主旨进行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志们分享了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各地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在此我把讨论中提到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建议作简要汇报:
第一方面是存在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二是专业人才匮乏;三是信息建设有短板,特别是各省市会员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是个难题。通过讨论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具体归纳为三点:一是统一标准,打破信息孤岛。建议由中国文联牵头设计制定一个标准统一的会员数据库模板,以会员数据库建设为突破口,做到互联互通。二是加强分层分级的培训。首先是各省市文联一把手的培训,从顶层设计上梳理互联网思维。其次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注重数据挖掘。在建立数据库平台的时候要多从艺术家的角度开发设计,这样能吸引、激励他们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服务。
综合起来,关于推进工作有一点体会,两项困难,三点建议。一点体会:通过和相关部门密切沟通,解决财政支持问题。成都市文联、广州市文联充分利用当地政府部门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有力推进文艺网建设。两项困难:一是在解决一张网、一盘棋、一张图、一体化、一条龙、一接口上,全国文联与各省市兄弟文联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技术瓶颈;二是中西部省市财力、物力、人力配备上存在很大的缺口,第一个三年规划基础建设还需夯实,迈向第二个三年规划底气不足,后劲乏力。三点建议:一是中国文联下达规划的同时能够硬性文件硬性要求,便于地方文联申请经费、人员,更多地投入到文艺网建设中;二是建议多指导、多培训。在第一个三年规划时期,大家更关注“库”的建设,由数据库到文艺网的应用,还需中国文联业务指导,加强培训,以用促建,协调各省市文联常用、擅用、会用,切实推进“互联网+文联”建设和发展;三是建立一个标准化指标体系,鼓励文艺网站与大平台对接,与大网站联通,扩大文艺影响力,投身到网络流量、上网人数、点击率、到达率的追求中,增强文艺网的活性、黏性,提高文艺网的影响力、生命力。
大家认为在全国文联“互联网+文艺”建设工作规划,就是第一个三年规划实施以来,各方同向发力、积极推进,组织机制不断完善,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有序铺开,新时代文艺传播体系初建规模,全国文联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成果丰硕,认为出台第二个三年规划正当其时,恰逢其时,普遍感觉新三年规划具有发展思路清晰、目标定位准确、工作重点突出、路径措施到位的特点,必将在助推文联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聚力构建“全国文联一张网”工作格局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是实施《全国文联“互联网+文艺”建设工作规划(2018—2020)》的主要情况和收获成效。从小组交流发言的情况看,大家都能够立足实际,聚焦重点,探索和成绩应该是独具特色。比如江西文联以建好阵地、办好新媒体为切入点,加强新媒体融合和平台建设,有效提升网络文艺的传播力。广西省文联注重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的完善,完成网站扩容收集,完成全区文艺家协会会员数据库建设,搭建了新媒体矩阵平台,积极推进优质文艺资源数字化转化以及数字化展览建设。海南省文联在网络专题设计、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及文艺资源数字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借助中国文艺网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补齐短板、为调动各信息报送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了激励机制,制定了信息工作和稿酬实施办法,并将信息工作纳入年度考核。重庆市文联在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保障网络安全、扩大网络宣传阵地等方面稳步推进,与中国文联网传中心合作,启动重庆文艺资源数据库建设,规划了文艺人才数据库等六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中国民营企业在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和运维保障能力,在防范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开发多渠道网络宣传模式方面都具有前瞻性、创新性。中国摄协在聚焦大型展览的融媒体推广工作、创新互联网传播方式形式、增强融媒体传播能力、打造多层次多形式传播机制、组织核心宣传内容的话题设计方面凸显了强劲的行业引领力,实现摄影展览征集评选展示的网络化。在建立网上会员之家、打造青年摄影人才的成长成才平台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建设了中国文艺网英文板块,统筹中国文联优质文艺资源的外宣网络平台,建设了中国文联对外交流信息应用管理平台,积极推进文联对外交流工作。中国艺术报不断扩大新媒体矩阵规模,常规运营九大平台,持续完善应用平台的功能,制定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在一系列选题策划中体现艺术性、展现创新性,认为新媒体建设任重道远,唯有尽自己所能,方能占领短视频阵地。为此,在积极推进国家大事喜事和文联品牌活动的宣传中,全方位多视角的新媒体产品不断呈现。武汉市文联在大会发言的基础上,对注重思路理论理念创新、跨界融合、延伸工作手臂有独到的思考和感悟。广东省文联积极落实深化改革方案,组建了网络文艺工作部,推动网络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以去年为例,我们着重加强了网络文艺内容的生产传播,开辟文艺“战役”的第二战场,积极争取中国文联的支持,借力中华数字艺术城平台,将线上的精品展览推送到线上3D艺术空间云展厅。同时我们还积极协调中山等地市文联,将优质展览资源搬到线上,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网络文艺平台。
第二方面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进一步凝聚把握发展机遇、推动工作创新的共识。我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第一个三年规划的落实和衔接,第二个三年规划遇到或将要遇到的一些客观情况和主要困难。其中,重视力度不够、经费保障受限、人才骨干稀缺、网络文艺建设步伐较慢等方面,大家颇有共识,带有一定的共性。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单位对网信工作的重视仍停留在文件,还未真正做到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把信息化建设真正纳入到总体的工作布局。同时部分单位也存在网络文艺建设思路不清晰、遇到具体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如何做好文艺工作缺乏经验。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向中国文联和其他省市区文联等有关团体会员单位多沟通多学习,拓展工作思路,取得更大的进步。二是一些单位内部工作机制仍不尽合理,对互联网与文联工作、文艺工作的融合创新的理解,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存在差距。网络信息化建设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边界不清晰、统筹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三是经费不足。不少单位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得不到保障,特别是网络文艺内容的生产传播、网络文艺奖励制度等经费保障不足,无法全面调动网络文艺发展的积极性,出现工作思路想法多,落地实施难的情况。四是主动开展网络文艺内容的研创力度不大,网信工作仍局限在信息发布日常管理维护的基础性工作,在开展主题网络文艺内容研创、新技术推广应用、文艺融合创新方面渠道不畅、办法不多,较为乏力。大家认为,要进一步增强做好网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对标对表、主动融入,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真抓实干,接续奋斗,要利用多点宣传、精准培训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氛围,做好衔接和保障,推动第二个三年规划组织落实、计划落实、经费落实和责任落实,确保网上文艺之家建设落地见效。
最后我们还有几点建议:一是希望中国文联及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对各团体会员的网络文艺工作要加强指导,多搭建一些合作共建共享的平台,给予更多的支持。二是针对各地各单位网络文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希望中国文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有关文件,强化组织保障,真正将网信工作深入融入到文联工作的全方位、全领域。三是希望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多开展网络文艺内容生产传播、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等培训工作,加强各团体会员之间的学习交流。
因为西藏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它边疆的一种特殊的政策安排,西藏文联的网信建设基本为零。我觉得我到这里来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回去以后肯定要快马加鞭,要发扬西藏的“老牦牛”精神,加强建设。第二个是对西藏工作,我觉得网络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个手段,更主要的是一个生命本身的呈现。
人类需要高原,一个民族需要高原,我们的文联、文学艺术需要高原。我作为西藏文联,希望大家有机会来一趟高原,感受一下高原的气息,也诚邀大家跟西藏文联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多开展一些合作,真正地把我们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西藏的大美山川通过艺术的形式把它展现得更加美丽。
中国文联印发网信建设第二个“三年规划”
《全国文联“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工作规划(2021-202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关于信息化工作和文艺工作、文联工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中国文联各团体会员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分管领导、联络员;
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及各副省级城市文联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关同志。
在中国文联网信建设第一个“三年规划”《全国文联“互联网+文艺”建设工作规划(2018-2020)》顺利收官和网信建设第二个“三年规划”《全国文联“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工作规划(2021-2023)》正式印发实施之际,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四川省文联承办的全国文联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4月1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网信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关于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要求,按照中国文联十届六次全委会工作安排和网信建设第二个“三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结成绩,部署工作,推动全国文联网信建设接续发展、再攀新高。
加快推进“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在全国文联系统的普及应用,推动各级文联组织重点业务普遍上网,实现服务模式更加多元、服务平台更加联动。广泛激活网上服务体系的终端用户,显著增加平台用户规模,释放平台服务效能。
持续推进全国文联系统文艺资源数据库建设,引导各级文联组织主动作为、积极发力,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扩大地方、行业文艺资源数据库规模,凸显各自特色。加快提升文艺大数据平台开放应用能力,提高文联系统优质文艺资源数据转化程度和使用率,促使资源数据切实释放要素活力,实现数据资源从“存储”为主到“应用”为主的阶段性转变。
深入探索网络文艺创作生产传播规律,主动开展重大主题网络文艺内容研创,推动优质文艺内容融合创新,以品牌创作引领全行业网络文艺精品化发展;广泛团结网络文艺人才队伍,加强网络文艺理论评论建设。各级文联组织持续培育和推出涵盖各艺术门类的网络文艺领域优质作品和拔尖人才。
大力推动文联系统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各级文联组织积极探索融媒体有效工作机制,形成若干符合文联实际的示范模式。强化“移动优先”思维,做好新媒体工作,探索成立全国文联系统新媒体矩阵联盟,促进新媒体阵地宣传有效发力、形成合力。丰富网上对外文化交流形式。切实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积极开展网上文艺大数据信息多种应用,深入开展网上文艺舆情监测、收集、研判、应对和文艺工作者行为数据分析,持续开展基于大数据应用、舆情研判的中长期课题研究,提高文联组织行业建设的数字化和科学化水平。以中国文联网信建设为引领,推动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动员各省级文联,切实推动文艺大数据信息多种应用成为新常态。
持续深入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支撑保障技术体系的集成优化,打造菜单化、标准化、专业化、一站式信息化建设服务能力。加大新技术研究运用力度,努力将前沿互联网技术加速融入文联业务工作,实现应用创新、服务增效。各级文联组织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相关制度要求,确保信息化设施得到有效防护,推动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汪 泽
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
冉茂金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主任
彭 宽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主任
粟云海
(西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小组讨论紧扣“发展”的主旋律,是一次解放思想、放下包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讨论,是一次民主祥和、团结务实又不失气氛热烈的讨论。查看详情>
吕 卉
(安徽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同志们分享了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各地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在此我把讨论中提到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建议作简要汇报:查看详情>
王香宁
(沈阳市文联创研部副处长)
综合起来,关于推进工作有一点体会,两项困难,三点建议。查看详情>
周 华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新三年规划必将在助推文联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聚力构建“全国文联一张网”工作格局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查看详情>
陈人杰
(西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人类需要高原,一个民族需要高原,我们的文联、文学艺术需要高原。希望大家有机会来一趟高原,感受一下高原的气息,也诚邀大家跟西藏文联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多开展一些合作。查看详情>
郝红霞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信息资源处干部
杨玳婻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新媒体联络处副处长
赵志强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技术管理处副处长
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国文联系统网信事业抓住互联网机遇,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成绩来之不易。未来三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文联系统更加迫切需要继续深入推进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文艺繁荣发展、建成文化强国目标不懈努力。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网信工作重要论述,强化做好文联网信工作的责任担当,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网信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是做好文联网信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关于网信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做好文联网信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将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到文联网信工作之中。
(二)做好文联网信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文联工作要求的必答题
文联组织做好网信工作,既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不断推动深化改革的一个必然选择,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文联工作要求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无法回避、必须面对并且务必答好的一道时代课题。
(三)推动网信工作在文联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将思想认识尽快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效能
文联组织开展网信工作,不只是传播途径、呈现载体的简单改变,而是思想的更新迭代和新技术应用下的服务方式、工作方式的深刻转变,是文联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必将成为文联组织的新常态,这对于文联干部职工特别是从事网信工作的干部职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自觉学网、懂网、用网,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熟悉互联网思维,将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必定成为新形势下文联干部职工的基本功。我们要尽快把对互联网“看得重”的新共识,转化为“用得好”的真本事,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并充分体现到文联网信工作的实际行动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效能。
二、准确把握文联网信事业发展现状,承前启后做好两个“三年规划”接续推进,推动“全国文联一张网”理念格局落地见效
(一)第一个“三年规划”顺利收官,推动文联网信事业实现整体改观
今天,我们在网络融合上不仅拥有了有所作为的能力,而且拥有了大有可为的潜力,这给我们今后的工作开展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和力量。
(二)客观分析发展现状,清醒认识文联网信事业仍然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联网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弱项:一是网络平台普及应用还不平衡不充分;二是优质文艺资源从数字到数据的转化还比较缓慢、从资源向生产要素的转化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三是网络文艺内容创作标杆性、现象级作品还比较缺乏;四是媒体融合力度和新媒体传播能力整体上还有待加强;五是网络文艺行业引领亟需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措施;六是项目、资金、人才等网信工作基础性要素也在各级文联不同程度存在先天不足、后继乏力的困境。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文联网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快速变化的因素以及给文联网信工作带来的新要求新任务,文联网信事业发展与外部互联网整体发展态势相比,水平仍然相对滞后,速度仍然相对较慢,在有些方面差距甚至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形势的紧迫和任务的艰巨,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以时不我待的工作劲头,奋力追赶,在互联网带来的文艺生态的深刻变革中,推动文联网信工作实现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
(三)接续推进第二个“三年规划”建设实施,切实让“全国文联一张网”理念格局落地见效
互联网是一张网,网信工作应该是一盘棋。文联网信工作要强化弱项、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继续树立和增强“全国文联一张网”的理念格局。“全国文联一张网”是“全国文联一盘棋”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就是要通过建好用好一系列网上工作平台、汇集转化文艺资源数据、创新开展网络内容生产传播、强化提升网络软硬件支撑和安全保障,深刻改变文联组织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让各级各类文联组织、文艺机构的一张张小网连成一张大网,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从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挥文联组织作用,履行工作职能,放大工作效能。
第一个“三年规划”初步实现的“互联网+文艺”“互联网+文联”“互联网+协会”工作模式,已经使互联网成为推进文联工作的新桥梁、展示文艺精品的新窗口、团结文艺队伍的新纽带、繁荣文艺事业的新平台,初步建成了文艺工作者的网上文艺家园。接下来的三年,我们要在不断完善和强化应用中,引导“网上文艺之家”成为全国文联系统在新时代开展工作的“主抓手”、职能运行的“大动脉”,探索“智慧文艺”“智慧文联”“智慧协会”的“数智化”工作模式打造,推动“全国文联一张网”理念格局不断深化、丰富发展,在“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应用中得到更充分融合和彰显。
三、增强系统观念,强化组织保障,主动融入“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应用,推动文联网信事业在新征程再上新台阶
(一)增强系统观念,形成工作合力
文联网信工作涵盖种类多、牵涉面广,技术、资源、内容、媒体、舆情、行业等专业性都很强,很多方面工作对文联组织来说都是开创性的,没有先例可循。从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到,文联网信工作不仅是中国文联一级文联组织的责任,而且是全国各级文联组织的共同任务;不仅是文联内部网信工作职能部门、职能单位的责任,而且是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共同任务。网信建设,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不可能完成,也不可能做好。因此,全国文联组织必须增强系统观念,全系统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共同发力,主动做好网信各项工作,主动融入网上文艺之家。中国文联各部门各单位、各地各产行业文联组织要对规划提出的任务进行对照认领,细化分工,督促落实,不能让规划停留在纸面上、重视在口头上,更不能往下一转了之,而是必须见行动、见落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坚持以用促建,体现动能效应
做好网信工作,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网信工作不是为了做门面功夫,不是为了给上级做做样子,而是要真正为文联创新发展培育新动能,推动工作、取得实效。有些单位、有些地方认为简单建个网站、做个手机软件就万事大吉了,这是消极思维、应付心态,说严重点就是形式主义。网信工作关键是要真正发挥作用,把“线上”和“线下”、“键对键”和“面对面”结合起来,增强文联组织联系服务的实效性。当前,文联网信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建的有,但是用得少,更谈不上用得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着重强调和坚持以用促建,让网络应用成为常态化,体现出增长点。网络应用、网上服务要更精准、更便捷、更专业,紧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智能化趋势,体现出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文艺资源、文艺数据的采集、转化、应用要有生产要素的意识,千方百计释放要素活力,这样才能使用户规模、用户粘性发生明显变化,有效提升文联组织的影响力、引导力、凝聚力,真正成为文联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如果将建设看作网信工作答卷的前半篇客观题,那么应用就是网信工作答卷的后半篇主观题,难度更大,分值也更多。有人说,网络时代,思想不新会被笑死,本领不强会被气死,办法不多会被愁死,效果不佳会被骂死。文联干部职工特别是从事网信工作的干部职工一定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做好网信应用这篇大文章。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保障
网信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开展网信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工作机构的运筹协调,也离不开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有力保障。当前,文联系统绝大部分领导干部已经充分认识到开展网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看到了开展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将网信工作作为核心任务纳入了各级文联工作整体布局。但是,由于历史、现实多重因素影响,工作机构、人才、资金、项目等始终是制约文联网信事业发展的瓶颈。从现实条件和工作需要出发,各级文联要积极向地方党政部门申请立项,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争取编制和人员配备,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支持,尽最大努力、创更多条件、想更多办法开展网信建设,推动文联网信工作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全国范围来说,中国文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督促任务落实,做好考核激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要充分发挥在技术保障、资源整合、内容研创、网络传播等方面的基础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中国文联各部门各单位、各地各产行业文联要按照职责分工,提供工作保障,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信息化建设工作责任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相关要求,实施文联系统网信工作第二个“三年规划”,按时保质完成规划的目标任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落实《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部署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助力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2018年,中国文联制定印发《全国文联“互联网+文艺”建设工作规划(2018—2020)》(以下简称“第一个《三年规划》”),在中国文联党组领导大力推动、中国文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各级文联组织积极落实推进下,全国文联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文联研究制定《全国文联“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工作规划(2021-2023)》(以下简称“第二个《三年规划》”)进一步加强文联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全面深化“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和应用,推动实现“全国文联一张网”工作格局。
一、2018-2020年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果
中国文联一直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2018年3月,出台第一个《三年规划》,将网信建设作为全国文联基础性、关键性、系统性的重大战略任务加以推动。第一个《三年规划》为全国文联系统网信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提出用三年时间初步建成“网上文艺之家”,围绕这一目标任务,设计有四大体系建设任务,包括“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为支撑的工作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的服务体系建设,文艺资源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文艺资源数字化转化和网络化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文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融合创新的新时代文艺传播体系建设,以及文联系统网络安全和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第一个《三年规划》指出按照“互联网+工作平台”-“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文联”的建设路径分步推进落实。各级文联一步一个脚印走,一年接着一年干,三年建设,成效显著。
1.“互联网+文艺”建设应用情况
第一个《三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国文联系统不断完善组织机制,系统性开展工作平台建设、内容资源建设、传播能力建设、基础支撑体系建设,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深入扎实推进。
三年里,中国文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每年度制定任务分工方案、组织召开工作会和培训班具体指导推动网信工作;中国文联各团体会员、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均明确本单位网信工作分管领导、网信机构、网信人员,年初制定工作方案,年底进行工作总结,逐步落实各年度工作任务;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积极发挥基础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广泛与各级文联开展合作共建。全国文联系统建立起较为顺畅的网信对接渠道和协同工作机制。
工作平台建设应用方面。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建设、升级组联工作服务平台、文艺项目申报平台、文艺评奖平台、对外传播交流平台、权益保护和出版管理平台、文艺志愿服务平台、文艺评论平台、人事工作平台、培训网络平台、文联党建平台、协同办公平台等“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普遍建成会员管理系统以不同方式实现与全国文联组联工作平台的信息联动,建设网上征稿系统、专家评审系统、网络投票系统并运用文艺评奖平台、各类传播推介平台开展文艺评奖服务,积极运用自建APP、会员管理平台以及微信平台、手机报等工具与艺术家联络互动;地方文联参照中国文联建设模式,积极开展会员管理系统、移动APP等不同工作平台建设。此外,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开发建设直播平台、VR 展览平台、多媒体影音平台、文艺云•在线视频会议培训系统、文艺舆情监测平台等创新应用型服务平台,服务各级文联组织奖节活动、线上展览、网上办公。网络平台成为文联、协会开展工作的有力抓手。数据资源建设方面。持续推进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工程深入实施,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搭建起各艺术门类文艺人才、作品、期刊典籍、重大奖节活动等文艺资源数据库框架,已基本成为文艺人才、作品、期刊典籍、奖节活动各类文艺资源数据化采集、转化、存储、传播的平台。中国文联各团体会员建设会员数据库、地方文艺资源数据库,接入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通过共建共享模式形成资源建设合力。各级文联组织还积极开展优质文艺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网络化应用,与一线互联网平台和权威学术机构合作推出网络文艺精品内容,通过数字展览、网络直播实现优质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的多元采集和传播模式。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各级文联组织积极开展网站升级改造和新媒体平台建设,形成“网上文联”网站群体系;积极运用H5、虚拟现实、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内容推介技术和平台服务方式宣传推介重大奖节活动,创新内容生产和传播形态。积极同光明网、腾讯、爱奇艺、喜马拉雅等一线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实现网络文艺精品内容的传播平台拓展和传播能力提升。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方面。中国文联持续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建设。按需扩容数据中心计算资源、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循序推进办公终端国产化,认真落实中央精神和法律、法规要求,持续进行安全体系化建设,稳定开展各项信息化设施运维管理,保障文联信息系统安全、高效、持续、稳定运行。
2.主要建设成果
第一个《三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国文联系统“互联网+文艺”有效推进,取得一系列成果,为文联工作创新发展、开创新局提供扎实支撑和有力驱动。
三年里,全国文联系统共投入资金1.415亿元,建设工作平台149个,系统化采集会员信息527339条,进入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存储期刊学术文献1.29亿篇、图片373406张、视频23665条、图书资源5000本,形成网站矩阵74个,运营网络媒体269个,开展网络直播1301场,举办网络展览1786场,研创网络文艺产品13241346个,实现网络传播83亿人次,进行网信专业培训14389人次,数据中心存储空间规模达695TB,网络总带宽突破1GB,全国文联系统抵御网络攻击6730万次,48家单位的88个信息系统汇聚文艺行业专业云平台,实现专业、安全、自主可控的云上运行。
2018-2020年,“互联网+文联”、“互联网+协会”深入开展。初步形成系统规范、执行有效的网信建设工作组织机制,培养了一支既熟悉文艺又了解互联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形成覆盖全国文联组织、广大文艺家以及众多新文艺群体的网上工作平台服务体系,文联、协会工作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初步形成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开放性的文艺大数据平台和文艺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导向正确、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艺传播体系;初步形成安全、有效的信息化技术支撑保障体系。网上文艺之家初具规模,开始全方位、多形式地为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提供“互联网+”服务,文联工作手臂得到延伸、服务方式得到拓展,网上网下相互促进、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网信工作成为推进文联工作的新桥梁,团结文艺队伍的新纽带,展示文艺精品的新窗口,繁荣文艺事业的新平台。
二、2021-2023年工作规划相关说明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网信工作和群团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建成文化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继续深化“互联网+文艺”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全国文联网信建设,进一步助力文联深化改革,推动全国文联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文联一张网”理念格局,切实建成用好“网上文艺之家”目标平台,中国文联制定出台第二个《三年规划》。
1.工作规划的主要考虑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起草小组综合考虑文联系统网信建设实际和发展规律,重点做以下考虑:
(1)注重强调网信工作在文联工作全局和改革创新中的重要而突出的位置。充分运用互联网助力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助推文联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总体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紧密结合中国文联持续深化改革实际,有效推动互联网与文联业务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文联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要素。
(2)注重与第一个《三年规划》紧密衔接,把文联网信工作再往前推进一步。在文联网信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第一个《三年规划》实施以来推动全国文联系统“互联网+”建设整体改观的基础上,在建设目标部分提出六个“新”,即:互联网技术运用迈出新步伐、文艺资源数据转化取得新成效、网络文艺内容生产实现新突破、网络传播能力得到新提高、文艺信息应用达到新水平、网信技术保障得到新提升。
(3)注重强调以用促建、效能转化,切实推动文联网信建设成果用起来、见成效。提出边用边建边完善,抓住“用”的关键,做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比如针对“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提出逐步让网络平台成为履行职能的重要平台、重要抓手,各项工作通过“互联网+”不断发力,持续丰富工作内容、扩大工作覆盖、增强工作效果,推动线上履职成为文联工作新常态。在文艺资源数据释放要素活力、文艺舆情信息探索多种应用等方面,也都提出了多个前瞻性规划内容。
(4)注重针对文联网信工作中的短板弱项给出合理对策建议。人才、资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文联网信工作的基础性难题。规划在制定中,就加强培养文联自身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多种方式吸收、借力外部人才;积极向地方党政部门申请立项,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把握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提倡自我造血能力等问题也作出了一定的阐释。
(5)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规划目标任务。第一个《三年规划》是“从无到有”,在操作层面易于制定具体的年度量化指标;第二个《三年规划》是“从有到优”,预先制定具体的年度量化指标并不容易。且考虑到互联网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带来各种可能,财政资金按照“过紧日子”要求大幅压缩带来各种限制,因此第二个《三年规划》在制定时,参照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做法,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按照惯例,每年还会制定规划的年度分工任务,在分工任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更具体的年度指标。
(6)注重覆盖中国文联各个团体会员和各级文联组织,加强中国文联的工作指导。更加鲜明地体现网信工作是全国文联系统、是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共同的任务,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同向发力。中国文联制订规划,总体统筹,各地文联具体部署,对接落实,统分结合,协调推进,使“全国文联一张网”理念格局真正落地见效。
2.工作规划的基本框架内容
规划题目根据互联网发展实际、文联网信工作实际,综合考虑当前通行的互联网概念、文联网信工作总目标等因素,以“网上文艺之家”替换了第一个《三年规划》中的“互联网+文艺”。
规划文本框架延续了第一个《三年规划》成熟的做法,分“总体要求、建设目标和工作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讲“总体要求、建设目标和工作原则”。在深化“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应用,推动实现“全国文联一张网”工作格局总的要求下,从平台运用、资源转化、内容生产、传播能力、信息应用、技术保障方面提出六个“新”的具体建设目标,并阐明工作遵循原则。第三部分则明确了让规划有效落地的重要保障措施。
规划的核心是第二部分“主要任务”。这一部分按照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的叙述逻辑,分别提出了6方面主要任务,即:大力推行“网上文联”系列工作平台建设应用,有效提升文联履职水平;稳步增强优质文艺资源数字化转化和网络化应用能力,充分释放文联组织数据资源活力;大力加强网络文艺内容生产传播,显著提升文联组织在网络文艺内容领域引领能力;加快促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切实增强文联组织在网络空间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积极探索网络文艺信息多种应用,提高文联组织在行业建设方面数字化、科学化水平;持续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不断优化文联组织软硬件技术支撑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每方面又细分为4条任务。这6方面共24条任务,基本涵盖了全国文联系统网信工作正在做和将来要做、能做的领域,既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一定的前瞻性,既有必须做且要做好的任务部署,又有一定的探索性质任务的提倡鼓励,相对较为全面。
三、相关思考和工作建议
为更好地推进下一步的网信建设工作开展,扎实落实第二个《三年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结合有关调研报告、网信工作对接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和各单位在第一个三年网信工作总结中反馈的意见建议,针对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一些相关思考和工作建议。
1.进一步强化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理念,完善“互联网+”建设体制机制
部分地方文联还没有把信息化建设真正纳入总体工作布局,内部工作机制仍不尽合理。部分团体会员对互联网与文联工作、文艺工作融合创新的理解,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差距。有的单位指定的网络信息化建设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责任分工和沟通机制上不明确,工作边界不清晰,内部不同部门多头参与,统筹管理不足。要进一步提升对网信工作重要而突出作用的认识,强化网信工作统筹,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强有力的网信工作组织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把好规划关、建设关和应用关。
2.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为“互联网+文艺”工作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保障
部分单位和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得不到保障,往往年度有结余预算才转到信息化部门,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欠保障。需科学做好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确保基本建设、迭代升级的基本投入。除主动寻求财政资金支持外,要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营结合路径鼓励利用社会资金,探索规模化、可持续发展模式,采用内容、产品、服务、资源置换等多种方式运营,大力提倡自我造血能力,提升自我生存、自我发展本领,为文联网信工作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3.大力加强网信人才队伍建设,为网信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根本保障
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实际具体工作人员往往为非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人员,信息化建设工作无法高效开展。要加快建立适应网信行业特点的人才激励配套举措,壮大和稳定网信专业化队伍,进一步夯实信息化建设人才基础。
4.切实推动文联传媒融合发展,建立起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型传媒体系
中国文联及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目前拥有3家报纸、27家期刊、4家出版社。各地文联、各产行业文联也有数量不等的报纸、期刊。全国文联系统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200多家。但存在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乏力、新闻生产传播重复建设、报网端微等融媒体力量分散合力不足等问题。各单位要着力推进媒体融合工作,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开展流程再造、机制创新、制度重构等基础性工作,探索建立各渠道体系的联动机制,成立融媒体中心以及在移动优先层面做拓展渠道等方面发力,形成文联系统宣传一盘棋的大格局。
5.大力开展业务系统与平台推广应用,切实提升通过网络开展工作的能力
有的单位和部门建成的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与单位实际工作开展的融合程度不够紧密,平台无法最大程度地有效应用。需要主动思变求变,按照规划要求,切实强化网上工作阵地、渠道的建设与应用,扎实推动工作模式、服务方式创新变革,深入建立网上网下融合一体工作格局。
6.大力开展资源数据采集积累、生产应用传播,提升文艺大数据建设与应用能力
目前以中华文艺数据资源库建设工程为基础,积极探索文联系统各团体会员单位文艺资源数据建设规范化常态化工作机制、对接渠道和数据标准,探索地方文艺资源数据库合作共建、互通共享模式,已初步建成一批试点。但资源数据采集积累是一项长期工程,生产应用和有效传播方面仍待不断创新,要按规划要求,进一步强化文艺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创新性应用,丰富网络空间优质文艺内容,提升文联系统关键文艺资源拥有量,加大资源数据的智能化应用范围和力度。
一、已经做的事
(一)全新改版浙江文艺网
2019年,根据文联深化改革和省委巡视浙江省文联整改要求,我们启动了浙江省“网上文艺之家”建设项目。我们以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委托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承建该项目。经过近2年的磨合和开发,第三次全新改版后的浙江文艺网于今年1月1日正式运行。新系统有如下几个特点:
互通性。“全国文联一盘棋”在互联网上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前期,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已与宁波市文联合作开发会员管理系统,支撑“十万文艺甬军”建设。浙江省文联再与其合作,能够打造出国家级、省级、市级文艺人才管理的样本,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实现“全国文联一盘棋”“全省文联一盘棋”格局形成。目前,在浙江文艺网上可以查询到省级文艺家协会24760名会员和宁波市、县、乡镇文联三级32467名会员的基本信息。但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上还要继续与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共同努力,力求破题。
安全性。信息化建设数据安全是关键、是底线,“网上文艺之家”建设涉及大量艺术家个人数据。2016年,G20杭州峰会之前,我们浙江文艺网的服务器是设在省文联自己的机房主机上,被境外黑客将服务器整体加锁敲诈。幸好我们事先作了数据备份,大部分数据(主要是会员数据)得以保存并恢复。这之后,我就去走访了省大数据局,将我们的文艺网服务器迁移至省政府政务云,既保障安全又省去了相关的费用。这次新系统开发运用,根据省委信息化领导小组要求,又增加了三级等保,安全性更上一个层级。
易用性。新版浙江文艺网采用H5页面标准,手机可以通过浙江文艺微信公众号很便捷登录、浏览网站。会员个人信息的艺术活动栏目中,将浙江文艺网有关该会员的相关信息都能实时抓取归集。移植微信小程序,开发会员电子名片、网上缴费、作品归集等功能,增强与文艺人才的网络粘合度。
(二)主动融入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
2019年9月底,浙江省文联“最多跑一次”事项在“浙政钉”平台上线,面向公众受理办事事项。“申请联合举办文艺活动”“申请加入(或退出)团体会员”等五个办事事项,涵盖了浙江省文联面向机关单位、社会组织、个人业务的主要工作,办理频率高,具有代表性。部分事项还从“最多跑一次”变为“一次不跑”了。如“申请联合举办文艺活动”事项,只要通过网上向我们提供申请和活动方案,我们承诺5个工作日内办结。“浙政钉”平台还公布了详细的办事流程图和材料范本。同时,新版浙江文艺网也设置了“最多跑一次”入口。
(三)组建省文联传媒中心
原来信息化和宣传工作都是由省文联办公室负责,人手和投入都十分有限。去年省级事业单位改革时,我们将原来省文联的三家报刊社整合为省文联传媒中心,在做好原有报刊发行的同时,赋予其三方面职责:一是采编、发布省内外文艺信息,协调省内外新闻媒体对省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以及全省文艺界先进典型等进行宣传推介;二是协助办公室运营维护浙江文艺网和浙江文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服务网络文艺发展;三是承担“网上文联”项目运营,服务全省文艺家、文艺工作者、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目前,传媒中心有4个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人手有了,我们的宣传工作自然也得到了提升。去年,我们这浙江日报的浙江新闻客户端开设了浙江文艺启航号,实时转发我们浙江文艺微信公众号的全部内容;在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上开通了省文联信息直报点,大大加强了优质文艺资源的推广宣传。春节期间的“留浙过个文化年”策划宣传就很成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给予高度肯定。
二、 计划做的事
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数字化改革作为头号工程来抓(春节上班第一天上午就开了省市县三级都出席的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要求实现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去年年底,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出席省文联九次文代会上专门提出了“数智文艺”的要求。据此,我们初步拟制了浙江省文联数字化改革“数智文联”建设方案。主要包括1门户2平台5应用和1张网的“1251”场景应用体系。其中,“1”是指建设省文联“整体智治综合应用”总门户,整体展现核心任务;“2”是指迭代升级文艺人才库、文艺资源库,打造“服务管理平台”和“展示传播平台”;“5”是指五个具体场景应用,包括征集评奖、文艺惠民、志愿服务、队伍培养、文艺维权(材料里是文艺评论)等;“1张网”是指依托“浙政钉”开发一体化移动办公系统,打造全省文联一张网。
依托文联自身:浙江文艺网和浙江文艺微信公号、小程序
依托大数据局:浙政钉2.0(内部办文办事)和浙里办(面向群众和艺术家办事)
这只是初步想法,很不成熟,我们将根据中国文联的部署要求和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希望能够蹚出一套新路来。
一、确立四川省文联“互联网+”工作目标,主要工作有:
1、规划、推动和指导全省文联系统“互联网+”工作;
2、建设四川省文联“文艺资源数据库”;
3、构建全省网络文艺“一干多支”的互联网工作格局;
4、搭建全省文联系统全构架云网络集群;
5、打造全省文联“互联网+”工作云平台。
围绕这个目标,四川省文联“互联网+”工作将分三步走。
1、建设基础数据库,即省级会员识别系统、省级会员艺术档案馆、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四川库(人才库和作品库)、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四川特色专题数据库”和四川文艺数字艺术馆。
完成“艺术家(省级会员)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并实现管理手机化、同平台互动交流常态化;改版《四川文艺网》以适应互联网传播需求,实现“网库合一”。帮助地方文联建设文艺资源数据库,并分步纳入省文联大数据平台,形成全省一体化“网上文联”工作格局。
目前,第一步工作已基本完成。
2、建立文艺志愿服务网上管理体系;
建设文艺人才研修网络化运行体系。建设文联领导机构履职平台;办公数字化系统;实现各团体会员单位间同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初步形成覆盖全省文联组织、广大文艺家以及众多新文艺群体的(可通过手机实现)网上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具有专业、权威、开放的文艺大数据平台和文艺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完善文联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措施,不断提升信息化发展能力,初步形成安全、有效的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
以上目标预计将在2025年完成
3、建设全省文联系统全构架云网络集群;
打造一批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文联组织新媒体品牌; 加快文联系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深度融合的步伐,进一步提升文艺传播力、影响力。初步形成导向正确、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艺传播体系。
预计2028年完成全部《规划》
二 、分步实现《规划》目标
首先是经费保障。从《规划》实施起,四川省文联确保每年不低于200万元的投入,以推进《规划》稳步实施。
其次,把“互联网+”工作纳入机构改革序列。去年经四川省委批复,成立了“四川省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配套了相应的全额拨款事业编制。
第三,分步实施:以“四川文艺网”为主干,以文艺人才、作品、机构、新文艺组织及产业信息、文联工作等五个数据库为支撑;以建设数字艺术馆、艺术家档案馆、文联工作资料馆、优秀作品图书馆等四馆为抓手;打造文艺工作平台、文艺作品申报及评审平台、文艺宣传平台、文艺资讯服务平台和艺术教育等五平台。逐步整合文联所属微信公众号和市州、省级文艺家协会网站资源等为支干,形成“五库四馆五平台全构架云网络集群”。
三、建设成果
1、依托中国文联网传中心,建设“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四川库”
目前:
(1)“文艺人才库”已完成我省5878名省级以上艺术家艺术资料建档、上线。
(2)“文艺作品库” 已完成我省音视频及图片收集整理上线578部(集)。
(3)“四川特色专题数据库”三年独立和合作完成30部艺术家专题片拍摄、上线,总数达到225部(集)。完成我省优秀纪录片、专题片整理上线183部。
2、完成“艺术家(省级会员)管理服务平台”开发和建设,实现省级以上会员“数字化精准管理”。
该平台是我们着力开发的基础数据库系统,实现随时自行更新个人艺术信息,会员年检,会员申请、审批,会费在线缴纳,协会信息发布并同步短信等功能。协会可以利用该平台“会员管理”在线管理会员。
目前已完成省级以上会员18973人艺术信息上线,在线会员占总会员比为97%。
3、建立了省级艺术家艺术档案库
艺术家会员证升级完成,新会员证成为会员身份识别系统的线下窗口,通过扫描会员证上的会员专属二维码或者输入会员证号,即可进入会员身份识别系统,查阅会员个人艺术档案。目前在线省级艺术家已全部入库并完成制证。
我省省级以上会员艺术档案库已建成使用,文艺人才家底基本清晰。
该系统今年正在升级为“文艺工作平台”,13个省级文艺家协会可以利用该平台在线工作,艺术家服务管理数字化得以实现。
4、完成“四川文艺数字艺术馆” 建设,并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览。
数字艺术馆建有美术、书法、摄影三个平面展览馆;舞蹈、曲艺(杂技)、戏剧(电影)等三个舞台艺术馆和一个综合艺术馆。
文献与展陈一体的开放性数字艺术馆建设已经完成,实现了我省永不落幕的展览馆永久开放。
(数字艺术馆展陈案列)
目前,四川数字艺术馆共收录了我省近4年来所有重要展览和优秀作品。
四、四川文艺网改版升级,强化了主干网络平台建设。
新网站打通了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四川文艺数字艺术馆、艺术家(省级会员)管理服务平台,使所有数据库和应用平台在首页实现一键浏览。并实现手机畅游我省文联系统所有文艺网络空间。
目前的四川文艺网不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平台,已经成为可以与访问者相互交流的“网库合一”的双向平台,四川省文联 “一干多支”的立体网络新格局基本形成。
五、已完成规划或在建项目项目
1、四川省文联文艺作品申报、评审平台:主体代码编写完成。PC端已在测试中,并同步完成手机端开发,今年十月底将上线;后台功能已完成专家库、专家随机抽取等功能开发。
2、四川省文联文艺教育研修平台:已完成功能规划和界面设计
3、文艺志愿服务网上管理平台:已完成规划设计
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省各地文联和省文联所属协会经费投入不足。
二是各省级文艺家协会和市州文联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三是运用新媒体推进文联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
四是缺少一批相对固定的建设“网上文联”骨干队伍。
五是文联机关对网信工作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网信部门、业务部门间配合不畅。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站位,加强对新兴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共同携手努力,着力加快构建全省文联“互联网+”新格局。
七、工作建议
1、建议中国文联网传中心深化业务指导,加强业务培训尤其是网信工作前沿领域。
2、由中国文联网传中心牵头,研究地方文联网信工作共性,开展区域间交流活动,以促进各地“互联网+文联”工作。
3、建议中国文联网传中心在宣传报道、网络舆情等方面持续给予支持。
一、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文艺网建设
一是栏目丰富。新疆文艺网目前建有文艺资讯传播窗口和会员服务管理平台。文艺资讯传播窗口设置文艺宣传、文联工作、文艺家协会、文艺活动、文艺展厅等一级栏目8个,二级栏目58个。会员服务管理平台链接会员管理平台和会员服务中心,实现会员信息采集、入会申报、会员信息查询等网上会员管理服务。在网站设计等方面,聘请文艺网(北京)传媒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特色化设计,注重体现地域特色,新疆风情,展示新疆多元一体文化艺术魅力。在网页设置上,除做好常规动态、资讯、展厅等栏目设计,还重点设置了党的文艺政策宣传、决战脱贫攻坚,文化润疆、建党百年献礼、学党史、地州市文艺展厅等专题栏目。
二是制度健全。为保障文艺网规范运行,建立了内容审核、保密审查、内容更新等运行管理机制。成立了文联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2020年4月先后印发《关于做好新疆文艺网网站内容报送工作的通知》《2020 年自治区文联“互联网+文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新疆文艺网内容制作规范(试行)》《新疆文艺网稿件采编、审核、发布工作规范(试行)》,对网站内容提供、审查、编辑等做了明确规定。
三是机构完善。为加强网络安全,新疆文艺网认真贯彻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由一名党组成员担任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工作负责人,建立由办公室、理研室牵头,各单位、各部门参与的网信工作会商机制;督促各地州(市)文联、产行业文联完善机构、配齐人员,加强与自治区文联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协作。完善文联系统网络安全监督检查、预警举报、整改反馈工作制度,新疆文艺网设置了网络举报联系方式。加强保密工作,自治区文联与网络维护服务企业、机构及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加强日常保密审查、管理。
二、创新文艺服务途径,功能作用发挥好
(一)大力宣传党的文艺政策。新疆文联积极利用文艺网文艺宣传文艺服务的平台,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文艺家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大力加强文艺信息和内容资源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采集、保护和再利用各类文艺资源,开创性地开展网上文艺阵地建设,深入开展网上文联、网络VR展、会员信息库等重点建设,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的创新融合。截至目前,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发布中央、自治区文艺政策,及时报道文艺动态1866篇,含文字35余万字、图片2300余幅、音视频140部。较好的展示了新疆文艺成果,成为宣传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发布文联政务资讯和业务信息的重要窗口。
(二)大力做好主题文艺活动宣传。一方面是做好抗疫文艺作品展示。疫情爆发后,新疆文艺网发布《致全区文艺工作者倡议书》,全区各级文联和各族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主动担当,发挥各自特长,担负起使命,以文艺作品的形式,记录抗疫一线的真实图景,反映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传递温暖,提振信心。共计发布“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文艺主题创作作品选”222期。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一经推出,在各个平台上大量传播,得到广泛好评,有效鼓舞了斗志、抚慰了人心、凝聚了力量。另一方面是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宣传展示。以新疆文艺网、新疆文联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制作发布了新疆文联主办的“同一片蓝天下--新疆脱贫攻坚摄影展”、“小康路上—新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脱贫攻坚硕果累累、刀郎之乡花红柳绿”新疆麦盖提县脱贫攻坚摄影展、麦盖提县脱贫攻坚刀郎农民画展、麦盖提县脱贫攻坚书画作品展等网络展。各地州县市文联深入挖掘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举办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农民画、民间刺绣、民间剪纸作品展、精品民俗展和美术书法摄影展,以艺术的形式宣传新疆变化,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夯实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
(三)构筑文艺传播媒体矩阵。近年陆续开通“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方微信公众号、新疆文联微信小程序及部分文艺家协会、杂志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16个新媒体平台,媒体矩阵初见端倪,实现了文联从过去的内容生产的管理者向内容生产者本身的转变。特别是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进程中,新疆文联注重原创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创新与融合,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效能,积极打造新疆文艺网网上展厅,360度VR场景与图文、声像、动画、音乐等多媒体技术实现三维可视化展示,网上实时在线,全天候直观展示。截止目前,上线“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新疆美术作品网络展、新疆历届获国家级奖项摄影作品回顾展等VR虚拟展览13个,VR实景展览8个,网上主题文艺作品展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三、打造文艺网品牌,推动互联网+文艺健康发展
新疆文联将加快推进“网上文联”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创新“互联网+文联”“互联网+文艺”“互联网+协会”工作模式。加快“网上文联”数字文艺工作平台建设,实施一批网站项目。一是建立新疆文艺数据资源库。实现新疆文艺资源数据与中国文联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互通共享,面向社会开展文献服务。2021年启动新疆摄影、美术数据资源库分项目;二是推进文艺传播体系建设。按照自治区文联“十四五”规划,将新疆文艺网建设成为新疆文艺界互联网新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做好自治区文联会员管理等平台;推动地州(市)文联网站和新媒体建设,实现与中国文艺网、地州(市)文联信息联动。三是推动各团体会员组建官网。各文艺家协会、杂志社建设微信小程序等移动端平台,实现与中国文艺网、新疆文艺网即时互通,形成以新疆文艺网为中枢的“网上文联”网站群体和新媒体集群,打造文艺新媒体品牌。四是着力打造“文化润疆”“建党百年文艺献礼”栏目。聚焦建党一百周年等重大主题文艺作品做好文艺宣传。
一、网络平台对研修院意味着什么?
(一)是突破时空瓶颈、覆盖大江南北的“大校区”“新课堂”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培训工作而言是一次严峻考验。研修院面对没有培训基地、预算资金缩减等诸多痛点,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工作实践。在对设备方案、直播平台的可行性进行大量论证后,迅速建成中国文联网络直播教室,从而形成网络培训云平台+网络直播教室+线上自主学习的互联网+培训新模式。
新模式的构建,有效填补了传统培训板块的空白。我们注重利用线上培训立体多维、打破时空限制、覆盖广泛的特点,将培训服务手臂延伸至全国各省市县基层一线,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文艺工作者和新文艺群体人才倾斜,让众多有迫切培训需求的文艺人才有机会走入中国文联的培训大课堂。去年我院累计培训学员比前年同比增长997%,其中,全国文联系统干部“四力”班,省市县三级近1万名文艺工作者通过网络培训云平台自主完成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此外,我院充分利用线上传播方式多元、教学体验丰富的优势,将个性化需求、智能技术、学习资源供给有机融合,实现培训价值最大化。例如,中国文联年轻干部(初任)线上培训班,以三维虚拟授课场景直播+互动大屏的手段,按照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设计课程,包括师生连线互动、手势舞短视频、分组“云讨论”、线上讲演比赛等,激发学习兴趣,不断碰撞出火花。去年研修院有一半以上的班次均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培训的方式,在疫情冲击的形势下培训规模不降反增,主要得益于线上培训模式的开发和实施。
(二)是打造研修培训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新常态的“第二翼”
研修院遵循培训规律,注意按需施教,始终坚持“一条主线、六大理念”,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内容不少于总学时的30%,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精心打磨课程内容,确保授课质量。以民族10期、11期为例,线上阶段侧重理论知识掌握,利用录播课和邀请文艺名师直播课,将政治理论课、文化通识课前移,提前分享学习资料,引导学员预习自学;线下阶段侧重创作能力提升,邀请专业导师进行面对面辅导,一对一点评学员作品,手把手指导学员创作;通过微信群打卡、发布培训动态等,分享交流体会,巩固学习成果,拉近与学员间的距离。
培训期间,我们通过网络培训云平台、网络直播教室、新媒体学习平台和微信班级群,实现从需求调研、招生报名、自主学习、在线授课、作业打卡、班级管理到新闻报道的全流程覆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无缝衔接、互补互通。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我们将传统培训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形成了有效整合资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培训模式。
(三)是延伸工作手臂,促进交流合作,维系校友情谊的桥梁纽带
在助力培训的同时,研修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立足职能定位,以“做人的工作”为核心,发挥“一网两微”效能,即研修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全国市县文联微信公众号,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爱好者和各地市县文联搭建网上研修院之家。
2018年8月6日正式开通的“全国市县文联”微信公众号,通过友好文联、文艺惠民、文艺助力脱贫攻坚等热门栏目,为全国各地的市县文联、文艺骨干提供了学习交流、互借经验、合作共赢的平台。
几年来,我院不断加强平台内容建设和宣传报道力度,充分延伸培训工作手臂,整合校友资源,通过策划“凝心聚力 共克时艰”“守初心·爱国情”“互联网+文艺”等主题征稿活动,开设“艺苑求索”“云上艺绽”品牌栏目,编发研修心得、校友合作动态、创作感悟、微课堂等文章,以及调查问卷、网上展厅、日常互动、稿件评比、校友名录等服务方式,加强对优秀校友的深度报道和文艺精品的推介力度,进一步增强平台粘性和影响力。去年疫情期间,我们还积极组织20余名校友和导师,通过抖音、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参加“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网络文艺志愿服务艺术公益课堂授课,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一网两微”已累计推送文章17276篇,微信关注人数超过2万人,三年总体阅读次数突破百万,班级校友群121个,官网开设活动、展览专题99个,充分发挥凝聚校友、信息共享、延伸手臂、推动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是落实十九大“两个一大批”战略部署,实现未来跨越发展的最大增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两个一大批”就是研修院发展的宏伟目标。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利用线上培训规模优势,积极探索文联系统线上培训组织架构,搭建文艺研修“一张网”。在这张“网”上,注册学员数量突破了线下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参加培训不收取学员费用,有效扩大了培训规模和范围。同时,我们积极构建从基层文艺骨干,到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到中青年文艺人才,再到文艺领军人才、德艺双馨文艺人才的四级梯次进阶培训模式。形成点、线、面,梯次进阶长效培训新机制,给予基层文艺工作者更多培训机会和进步空间,也为高水平人才储备提供便利条件。
2018年,在中国文联网络传播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围绕培训工作建设开通教务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在线报名、校友数据库、导师课程库等模块。目前,通过系统已累计完成45个培训班的报名工作,在线报名人数达到10006人;校友库收录档案8214条,可通过姓名、班级、专业领域、地区等条件对数信息进行精准检索和筛选,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培训工作网络化、智能化、效能化水平。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引入,通过系统化集约管理实现一盘棋设计,助力培训研修的科学管理,形成创新发展的良性闭环,将为未来的培训工作带来更大的突破和跨越。
二、多措并举有效护航,确保网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一)早谋划,早下手
研修院早在2012年就已经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重要性,同年5月启动了研修院网站的建设工作,并于年底开通上线官网1.0版本。2014年4月,根据发展需求,我们启动了网站的升级工作,打造官网2.0版本。此后我院成立网络工作小组,经过全面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媒体+培训模式,于2014年12月15日正式上线新媒体学习平台,并于2015年初经中国文联批准成立信息网络处,专门负责平台建设和日常运维工作。2016年打造官网3.0版本。多年来,我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文联党组“互联网+文联”工作部署,结合培训工作实际,科学系统构建网上新媒体学习平台,即“一网两微”+教务服务管理系统,精准服务培训工作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效果显著。
(二)制度先行,规范运维
研修院为保障信息工作规范化运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意识形态、培训工作、新媒体三部分规律有机融合,精心设计和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实效性、程序性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研修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宣传报道工作规则及流程》《新媒体管理办法》《研修院网络安全制度》《研修院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研修院网络直播教室使用管理办法》《研修院网络直播教室应急风险和应急处理办法》等,通过科学管理和高效执行,有力保障了我院信息网络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全员参与,一岗双责
我院上下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工作,除信息部门作为中枢进行规划把控外,一线部门人员也全部参与到信息工作中。通过院内组织的“互联网+文艺”主题培训、直播技术培训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使全院员工对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技术趋势以及业务融合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切实增强了网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齐抓共管,层层把关
为加强对新媒体平台内容把关与风险管理,研修院施行四级审核制度,严格发稿程序和规则,通过稿件讨论群层层审核、同抓共管,确保舆论导向、来源渠道、稿件内容等符合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各项规定,牢牢把握正面宣传为主、传播正能量的舆论工作总基调。网信部门每月召开信息工作会议,组织各处当班信息员学习政策文件,深耕新闻采编知识,对运营情况进行数据分析、问题梳理等规律把握,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在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下,推送内容从未发生网络导向和舆情事件,守住了研修院的意识形态责任阵地。
同时,我院针对线上培训直播课程会出现的意识形态风险,从思想层面、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充分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优选师资、加强引导,提前做好审核,教学期间及时梳理总结,专人全程跟课,有效保证直播授课的质量和安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以十九大提出的文艺人才“两个一大批”的宏伟目标为总方向,深入落实中国文联网络培训工作推进会和十届六次全委会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意识,统筹推进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切实把开展网络教育培训作为新形势下扩大文联工作覆盖、延伸文联工作手臂的重要抓手。
(一)形成四位一体有机融合的长效培训新模式
着力构建以新媒体学习平台、网络培训云平台、网络直播教室、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新模式。形成新媒体平台侧重招生录取、交流分享、跟踪报道,云平台侧重自主学习课程模块,直播教室侧重互动教学,线下培训侧重小班精读指导,多种形式相互配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今年我们已经启动了两周一期的“博文讲坛”“文艺两新”校友谈等在线直播活动,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将适度扩大培训规模,结合梯次进阶培训机制,加强线上线下班次融合发展,扩大优质课程共享面,分阶段、多班次同时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二)不断增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业务能力,完善意识形态安全防控的工作机制
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文艺人才培训“最大增量”,必须始终绷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尤其是线上直播、云端课程内容的监控和人员的管理,需要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我们会继续完善《研修院新媒体管理办法》《直播授课工作流程》《直播风险预案和应急处理办法》等制度规定并组织有效实施,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等级保护,加强舆情研判分析和日常群组管理。
按照李屹书记的要求,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强网络培训特点、规律的研究,学习借鉴其他单位机构先进经验,提升业务人员的直播制作水平和后期编辑能力,探索适合文联特点的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文艺人才研修机制和流程,有针对性的丰富线上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及线上培训法律维权工作,加强学员管理,提高服务能力,确保研修质量。
(三)继续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整合更新全院的教学信息资源
采集培训教学资源,充实导师和校友画像,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实现优质数据的沉淀和共享,使资源库与教学培训有机结合;聚焦重大时代主题,充分挖掘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结合教学案例和课题研究等资源,加快释放数据资源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研修院教学科研、培训研修等工作,使新媒体学习平台进一步提升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好的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开创工作新局面,增强发展新动力。
一、2018—2020年“互联网+文艺评论”工作总结
1. 严把政治关和导向关,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互联网+文艺评论”工作中。
一是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三年来,围绕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评协换届等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提前做好舆情预案、网络宣传等,确保舆情平稳、宣传有序。围绕“中国文艺评论”六字品牌,紧扣主责主业,组织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一网多号”积极开展工作,着力推出优秀评论作品,强化网络文艺评论内容建设和传播效果。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所有信息一律先审后发,包括原创和转载图文、网站和公号留言等。
二是提升技术保障和信息团队建设。2017年和2020年分别完成中国文艺评论网第二期、第三期升级改版。3.0新版迅速体现中国评协换届新貌,增建10个网络专题专栏,提升数据抓取、移动融合、50位活跃评论家专页等功能。年度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逐年显著增强,2020年升级了服务器托管,更新了网站备案,更换了网站技术安全团队并平稳过渡。完成网络安全自查,每月总结报告,年均举办4次网编运营管理工作会,有效保证每年导向鲜明、运行平稳、安全可控。实名建设管理评论家园微信群、QQ群共3个,合计1300余名评论家,依规做好互联网群组管理,每日线上微评,导向积极,互动热烈。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三年来,我们制定了《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运营管理制度》《中国文艺评论网主机服务器配置与安全防护制度》《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选稿、编审流程及安全制度》《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及维权工作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操作,确保安全。
2. 高度重视,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重大庆祝活动宣传报道。秉持“有担当、有声势、有实效”的原则,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三年来,开设“脱贫攻坚”“文艺‘两创’”“我和我的祖国”等专题专栏,组织了一批评论文章。
3. 坚持专业定位,注重传播效果,着力推进“互联网+文艺评论”深度融合。
一是精心打造头部原创内容。以评论为中心,宣传“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中国文艺长安论坛、中国评协会员建设、文艺评论研修招生等工作讯息,每月建设《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从2016年开始,打造中国文艺评论原创平台,开设“原创首发”专栏,平均每年吸引评协会员、青年评论人才来稿2000余篇,精选编发约200篇并支付稿酬。
二是提升影响力传播力。中国文艺评论网2015年10月上线,每日更新多篇,平均每年选载3000余篇稿件,阅读量均可观,其中2020年阅读量过万评论文章达61篇,如《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屹在中国评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国评协发展足迹》(2020年)等。有效团结十余万网友用户。“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于2014年建立,订阅用户已增至九万余人。2020年6月以来,单篇阅读量从1000跃升到2000人次以上。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均阅读量以百万计,仅2020年就吸引263万网民的437万次访问量。
三是拓宽中国文艺评论传播朋友圈。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人民网、光明网等近50家报刊网站共享优质评论文章,内容涵盖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文艺理论、网络文艺等领域的理论评论佳作。
4. 加强议程设置,策划开展特色网络专题活动,有效引导舆论评论,凝聚网络文艺评论人才队伍。
一是多措并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通过举办两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两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中国文艺评论进校园、新春艺术品送祝福、观影观展与微评互动等活动,培养队伍,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二是策划独家专题活动。三年来,策划了一批专题征稿活动,如“艺评战疫”“中国评协六周年•团体会员展风采”和“六周年•时光机”网络专题征稿活动、“行业题材影视剧如何更好看”等十余次主题征稿。自2020年开始,创新提供用稿证书。通过“原创首发”专栏,团结近1200名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作者、近百名年度达人、近百名骨干作者等,建设50位活跃评论家专页,形成梯次,团结凝聚一批评论力量,延伸了工作手臂和触角,扩大了“中国文艺评论”品牌影响力。
5. 积极配合中国文联重要宣传工作,认真履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对外宣传报道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流工作。
一是及时落实文联宣传任务。如历年“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等的网络宣传报道。
二是完成其他文稿起草与信息工作。撰写完成历年《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文艺评论篇”和评论家协会、评论中心年鉴图文等。
二、2021年“互联网+文艺评论”工作思路
文艺评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评协工作进入2.0时代,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2021年,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喜迎十四五规划开新局,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和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互联网+文艺评论”工作更上新台阶,努力把互联网这个变量转化为发展事业的最大增量。
一、把牢政治导向关,筑牢安全防火墙。严格履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牢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切实做好“互联网+文艺评论”工作,确保新媒体导向鲜明、运行平稳、安全可控。
二、加强专题策划,推动新媒体工作升级提质增效。紧密结合文艺创作实际,关注文艺思潮流派,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特别是针对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庆活动、重点文艺现象,策划主题征稿,提高引领力、影响力。网站新增“艺评争鸣”类文章,加强批评精神。加强热门文章、访问省市等舆情数据建设,适配移动互联网传播。
三、聚焦“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努力运用互联网发挥“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建设网上文艺评论家协会,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对广大文艺评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组织和联络;举办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等;做好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工作;丰富完善网站“活跃评论家”专题页面;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已于2021年4月成立),推动构建良好网络文艺生态。
一、高度重视,武汉网上文联“信息矩阵”初具规模
武汉市文联成立于1950年5月,是中共武汉市委领导的,由武汉市各艺术家协会,各区、战线、企业文联(文协)联合组成的人民团体,有30个文艺家协会近5万各界会员(5个驻会编制协会)、4个机关部门、6个直属单位及文艺机构。2019年全国文联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武汉市文联坚持守正创新,在工作思路上坚持“五主”,在工作方法上实现“五化”,在工作举措上推进“五大工程”,在作风保证上实施“五大行动”。其中创新工作网络化是文联信息化建设、打造互联网+文艺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枢纽。武汉文联信息化网络化工作起步并不算早,是近年来伴随着武汉世界军运会和武汉抗疫斗争两大城市工作重点的背景下,“应急布局”、“逆势成长”的。几年来我们在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等机构深度合作下,分别建立了“武汉文学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武汉文艺今日头条号,“文艺小美”官方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武汉文艺”网站改版升级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促进了“互联网+文艺”创新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武汉文联“信息矩阵”,并在世界军运会和武汉抗疫斗争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
官方网站改版创新:文联新官方网站自2020年9月18日正式上线,累计访问人次为:1876541人次,累计发布文章894篇,目前累计录入各协会会员信息3249位(今年力争实现基础数据录入全覆盖)。
在抗疫背景下,我们新文联网站增加了云讲堂、文艺资源库、会员信息索引服务等功能,目前最受访问者欢迎的是云讲堂栏目,此栏目主要目的是为公众提供艺术类在线课程视频。到目前为止,云讲堂已完成录入系列课程视频19个课堂,上线当月累计观看人次达到15499人次。
二、用好“互联网+文艺”,助力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近两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文联工作线上线下创新融合,市文联“互联网+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在服务世界瞩目的武汉世界军运会中焕发异彩。武汉市文联“互联网+红色文艺轻骑兵”28支小分队的广大党员艺术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根生活沃土,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近千场,受益群众三十余万人次,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日趋制度化、常态化。
在2020年全民抗疫的伟大斗争第一线,武汉文艺工作者积极发挥文艺的鼓舞和引领作用,为全市、全省的抗疫工作提强大的精神动力,向全国和全世界反映武汉这个英雄城市在疫情中大爱不屈的精神风采。整个疫情期间,文联官方微信共发各类推文1000余篇,创作各类各类作品万余件。所推送人文艺作品在各大央媒频繁出现,刊印于全国各大专业文学期刊,有作品改编成院线电影正在投拍过程之中。疫情期间,还实现了文艺云展演、艺术云直播,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文艺家下沉社区服务掠影、百花迎春网上文艺演出等都有我们武汉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绽放。在此基础上,武汉市文联运用性极强、体验感极佳的网上会议、网上课堂、网上学术、网上展演、网上交流的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使武汉文联“互联网+文艺”成为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一个新增长区域。
在2020年7月“首届湖北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评选中,武汉市文联凭借《探索在武汉抗疫斗争中“互联网+文艺”新内容新样式,创新融合打造红色文艺新阵地》的工作成果,与享誉全国的武汉抗疫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武汉世界军运会城市交通管理等项目并列荣膺“2020首届湖北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颁奖。值得一提的是,6月底武汉市文联参选“楚治”优秀案例期间,我们在线上策划推出的投票活动微信推文,单日点击量和日转发量均超过5000人次,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进一步得以提升。
这是武汉文艺事业第一次面对社会公众检阅的正向反馈,在宣传文化战线也是第一次以文化公共产品,以现代社会治理的角度走入社会公众视线。创新“互联网+文艺”项目,参加“楚治--首届湖北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评选”以全社会公开投票,在近40余个全省各行业经过初选的单位先进案例的角逐中,经过一周的网上激烈投票,以社会开放投票第五名的好成绩,成为全省宣传文化战线方正唯一的代表,进入有全国著名专家团队的社会学者专家组终评,斩关夺隘胜利入选“楚治--首届湖北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并获十佳颁奖。
“互联网+武汉文艺轻骑兵”延展了文联工作服务半径和社会影响力成为武汉文联创作资源优化变量、实现增量和创新品牌的新亮点。经受了在社会重大事件下积极作为,有效推进繁荣创作事业一个阶段性的社会综合检验。
三、武汉网上文联建设已成为文联工作的新常态并催生文艺创作机制、载体的创新与发展
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全国文联一张网”,大力推动网上文联快速发展。采取先做好新媒体、后做强网站的办法分步实施,充分运用武汉文艺网和“武汉文学艺术”“武汉美术馆”“武汉书画”“芳草文学杂志”等系列自有公众号、头条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进武汉文艺资源数据库与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强化文联作为文艺工作者之家的联络服务和管理功能。积极推动“互联网+文艺”,对重大文艺活动进行网上直播增强影响力,面向文艺爱好者开播音乐、美术、书法培训网课,举办线上美展、书展、摄影展,文联活动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实现了文联从过去的内容生产的管理者向内容生产者、现代新传播者的转变,在激发文艺创作资源存量的同时,把互联网+文艺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了文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官方微信武汉文联公众号:以2020年为例,上半年武汉文联工作主旋律是防疫斗争,共推送信息千余条,文联抗疫在行动相关图文推送200余条,文艺活动资讯类图文推送50余条,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类原创图文推送120余条,散文、汉诗等文学类专题图文推送100余条,热点节气原创类图文推送50余条,文艺转载类文章推送800余条。据不完全统计,2020公众号推送信息累计阅读量达21.4万人次,期间部分展览活动信息及原创艺术类专题日点击量和日转发量超过2000余次,个别原创文章点赞及转发率超过5000人次,特别是5月26日第一时间发布的资讯动态《陈勇劲任武汉美术馆馆长》,成为当天焦点新闻,文章阅读点击量高达12507人次,并得到武汉大量艺术类媒体的转载。
为响应复工复产政策,我们自主策划的网络摄影有奖征集活动获得了近万名粉丝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回应,以及配合“大学生戏剧节”在网络上发起的“最佳人气剧目”投票活动,截至12月8日已获得近22.9万访问点击量,获得近99万累积投票数。目前,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已累积增长到38187人,我们还将推出系列线上互动小活动,粉丝用户还会呈现增长趋势。
为进一步丰富微信平台的栏目设置,结合当前的推送内容与受众偏好,在公众号平台底部设置的子菜单“资讯快报”与“原创共享”两个专栏,“资讯快报”以便于将文联近期的调研交流、扶贫下乡、志愿服务以及协会文艺活动等相关信息告知给观众,让观众能了解获悉。“原创共享”中在发布诗歌散文、艺术人物专题的基础上还增设了“艺术双休日”专题,通过搜集武汉地区周六日正在展出的艺术展览详细信息,以图文形式加以编辑推送给关注用户,有利于教育推广和文化传播的内容更便捷地分享给大众让他们获取有效讯息,及时前往美术馆参观展览和进行文艺活动互动,同时进一步发挥文联新媒体平台“武汉文学艺术”在文艺方面的服务引导作用。
武汉文联官方头条号:官方今日头条号“武汉文学艺术”与微信号同步更新,截至12月8日,共推送文章740余篇。其中,“武汉文艺家在行动”专题图文推送100余篇,各类权威媒体疫情实况资讯信息转发100余条,文联人下沉社区抗疫惠民行动相关报道40余篇,居家“绽艺”文艺作品征稿选登100余条,文艺活动资讯类图文推送50余条,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类原创图文推送120余条,散文、汉诗等文学类专题图文推送100余条,热点节气原创类图文推送50余条,文艺转载类文章推送80余条。
头条号文章累计阅读点击量为40.1万人次,留言互动由少变多,其中部分文章发布后日点击量达千余人次。特别是1月24日,也就是在武汉封城后的第二天发布的《这是,真实的武汉》图文发布后收到31条互动留言评论,文章阅读量高达2.3万人次。
武汉文联官方抖音号“文艺小美”:累积发送抖音短视频180条,总播放量达56.1万人次,累计获点赞数达1.5万,平台粉丝数增长至现在的653人,与去年同比增长了一倍多。
特别是1月31日带话题#武汉文艺家在行动#发布原创MV《楚行者》获得35.1万人次点击阅读,点赞数达5522人次,大量粉丝留言互动转发,为武汉加油。3月29日带话题#声动楚天#发布视频《相信年轻的力量》获得10.5万人次点击阅读,点赞数达5860人次。
武汉文联信息化建设纵深发展,全面激发并优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生态环境,使网上文联发展成为新常态并催生文艺创作机制、载体的创新与发展。今年我们将向全国一线城市文联媒体中心等兄弟文联学习,拟将对过去众多具有编辑功能的部分进行整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中心,这将在体制机制上实现重大突破。我们还要在继续维护好文联文艺名家云课堂等现有平台同时,开辟网上“全国影视剧文学原创、音乐原创交易空间”、“最美武汉摄影、短视频大赛----云擂台”、“武汉城市民谣音乐排行榜”、“网上文艺舆情信息分析系统”等创新平台、及新载体。进一步做实武汉“互联网+文艺”的融合创新,进行新形势下、新技术条件下的文艺内容与形式(传播渠道)的双重融合与提升,积极破解文艺建设中“有高原,无高峰”、跨门类文创资源融合等诸多难题,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打造红色文艺新阵地,实现了线上和线下同步推进、专业创作和群众创作齐头并进,社会影响力与社会美誉度与日俱增,推动了武汉市文学艺术水平迈进更高层次,为服务武汉“五个中心”现代化建设,为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人文保障。
一、疫情时期,我们在做什么?
疫情期间,90%的人在家工作与学习。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家的人70%的用手机看各种信息;人们通过手机购物、游戏等线上体验,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经飙升到了近8小时,而VR相关的产品也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展览来了解一下VR。
……
VR全景影像是什么
VR全景影像是在实景影像基础上的VR应用。它的作用是全景全方式智慧化,
它可以和图片、视频、文字、音乐、动画、导航等深度融合,能720°多方位无死角立体式的展现某一作品,给观众以亲临其境的体验感,大大提高了交互性与沉浸感。特别是在疫情期内,可以大家在家里期内仍然能够“一饱眼福”、一览无遗、一应俱全。
如今的全民手机时代,正在迈向5G,VR全景影像在新时期具有如下优势特点和功能:
a/便捷性、体验感
b/互动性、贴近性
c/成本低、更新快、包容性强
正因为如此,我们湖南摄协在后疫情时代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新形式,在网络文艺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二、我们的做法
接下来,我想用3个关键词来谈谈我们的做法和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生态、聚焦、加速
1.关于生态,我专门做了一个图表……
以上就是湖南摄协在网络文艺方面的系统架构、组织架构和服务体系,而生态体系的重点就是VR全景影像图库平台。
2.聚焦的目的是为了更快速更精准的来开展工作。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一下VR全景影像和文艺在一起新的可能和前景。
VR看房,VR看展,甚至VR看车,VR全景影像为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呈现方式。我认为,VR和艺术结合不是简单的拼接在一起,而是深入融合。这个不展开讲。
这几年我们以VR影像聚焦了展览项目,文旅项目,创建了全国首个VR影像专业委员会,湖南首个VR智慧旅游平台、VR影像数据库,参与了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中心《我们的村庄》、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国展、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湖南红色VR旅游地图等项目拍摄制作工作。
VR影像应用前景广阔。这几年我们聚焦了VR新文艺人才培养,并着力推进了VR影像作品创作队伍的发展,为创作更多元的VR影像培养人才。
3.第三个关键词是:加速
目前,5G的加持、“新基建”背景下的重点布局,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影响,表现出对新型基础设施更加迫切的需求,VR技术将迎来快车道的发力窗口期。
另外,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品消费等方面,大力支持VR行业的发展。
PPT上的这些是国家文化数字大数据规划相关文件。
正因为有以上这些利好政策与消息,作为文联,作为文联旗下各协会,应该也必须利用好VR这一新技术产品,来为文艺所用,为我所用。
三、几点思考:
有生态,聚焦准,加速快,但如何更好的在如今新基建背景下来做好网络文艺,特别是网络平台工作,我有几点思考:
一是融合,也就是资源共享。
各省级文艺协会网络平台资源不缺,但针对数据庞大的文艺资源无实力长期进行大规模的采集、存储。
我们急需有行业龙头地位的大平台将各省这些文艺大数据进行联网、解构和转化,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全国统一云平台,创新多通道、多终端化以及丰富、便利、一站式的文化服务。
二是连通,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我们的文艺网络资源大量分散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地方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统一整合对接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构建以省、市、县(区)全覆盖的网络资源架构,实现国家、省级、地市级、市县级文艺网络服务平台对接、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尽快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大好局面。
三是标准,要规范统一。
统一的标准,不仅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实现整合现有的资源和文化版权。统一规划发展路线,发挥各自优势,一起构建标准体系。而这些,只有行业地位越高越大的平台才具备这个优势,所以,我们期待中国文联、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能够牵头统筹标准建设、资源整合,各级文联广泛加入,合力共建全国文联网络文艺资源,共同探索最大化激活文联系统资源数据价值!
单位开通微博微信,安排少数人运营,属于+互联网;开通互联网服务渠道,收集用户需求,给用户提供类似线下的服务,属于+互联网高级阶段;利用互联网尤其大数据和算法,再造业务流程,属于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新媒体创作人群急剧扩大,这些人群将是中国文联、各级文联将来关注的重点对象;二是AI创作时代正在到来,预计小说、剧本等创作很快会突破图灵测试;三是文艺创作过程深度再造,用户不再被动接受,而是深度参与创作过程;话剧等舞台剧需要更好用户体验,电视剧等根据用户反馈收尾。
小组讨论紧扣“发展”的主旋律,是一次解放思想、放下包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讨论,是一次民主祥和、团结务实又不失气氛热烈的讨论。
这次讨论主要特点有:一是主题突出,意义重大。深入贯彻落实组委会的指示和要求,就如何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特别是针对后续工作中各省市文联在缺少经费、缺少编制、缺少专业性人才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二是内容丰富,目标明确。这次讨论会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领导多年的文联工作心得,又有一些年轻同志的跨行经历,为后续工作找准了目标和方向。三是会风务实,紧凑有趣。整个讨论会体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不管是书记还是科员,都说实话、想实招、谋实事、求实效,让有的同志发出了感慨,说是多年以来开得最真的一次会。
我个人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清了形式,看到了差距,增强了做好今后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二是明确了目标,振奋了精神,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三是交流了经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努力进取、开拓创新的意识。回去以后,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本次会议精神,搞好传达贯彻。具体讲,就是要抓落实。一是思想落实。在思想上统一到本次会议精神上,把行动凝聚到本次会议精神上。二是宣传落实。要迅速进行传达贯彻,吃透会议精神,用以指导具体工作。三是责任落实。要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任务目标分解下去,拉单列表,落实到人头。四是措施落实。要制定切实可行、可操作、科学合理的各项措施,确保任务的完成。五是工作落实。要把各项具体工作抓紧、抓细、抓实。
最后有两点意见:一是整合资源,合理优化。目前从中国文联到各省市文联都在建网络、建平台,既耗财力、精力,又耗时、耗人,建议由中国文联创建一个大平台,各省市进入这个大平台,依据自己的特点打造各家的特色,注重互通性、安全性、应用性、及时性,可以设立签到制、奖励制等,学习学习强国平台,借鉴他们好的做法。二是加强网络培训,在内容的策划选题上融入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昨天我们按照会议安排,围绕会议主旨进行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志们分享了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各地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在此我把讨论中提到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建议作简要汇报:
第一方面是存在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二是专业人才匮乏;三是信息建设有短板,特别是各省市会员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是个难题。通过讨论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具体归纳为三点:一是统一标准,打破信息孤岛。建议由中国文联牵头设计制定一个标准统一的会员数据库模板,以会员数据库建设为突破口,做到互联互通。二是加强分层分级的培训。首先是各省市文联一把手的培训,从顶层设计上梳理互联网思维。其次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注重数据挖掘。在建立数据库平台的时候要多从艺术家的角度开发设计,这样能吸引、激励他们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服务。
综合起来,关于推进工作有一点体会,两项困难,三点建议。一点体会:通过和相关部门密切沟通,解决财政支持问题。成都市文联、广州市文联充分利用当地政府部门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有力推进文艺网建设。两项困难:一是在解决一张网、一盘棋、一张图、一体化、一条龙、一接口上,全国文联与各省市兄弟文联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技术瓶颈;二是中西部省市财力、物力、人力配备上存在很大的缺口,第一个三年规划基础建设还需夯实,迈向第二个三年规划底气不足,后劲乏力。三点建议:一是中国文联下达规划的同时能够硬性文件硬性要求,便于地方文联申请经费、人员,更多地投入到文艺网建设中;二是建议多指导、多培训。在第一个三年规划时期,大家更关注“库”的建设,由数据库到文艺网的应用,还需中国文联业务指导,加强培训,以用促建,协调各省市文联常用、擅用、会用,切实推进“互联网+文联”建设和发展;三是建立一个标准化指标体系,鼓励文艺网站与大平台对接,与大网站联通,扩大文艺影响力,投身到网络流量、上网人数、点击率、到达率的追求中,增强文艺网的活性、黏性,提高文艺网的影响力、生命力。
大家认为在全国文联“互联网+文艺”建设工作规划,就是第一个三年规划实施以来,各方同向发力、积极推进,组织机制不断完善,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有序铺开,新时代文艺传播体系初建规模,全国文联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成果丰硕,认为出台第二个三年规划正当其时,恰逢其时,普遍感觉新三年规划具有发展思路清晰、目标定位准确、工作重点突出、路径措施到位的特点,必将在助推文联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聚力构建“全国文联一张网”工作格局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是实施《全国文联“互联网+文艺”建设工作规划(2018—2020)》的主要情况和收获成效。从小组交流发言的情况看,大家都能够立足实际,聚焦重点,探索和成绩应该是独具特色。比如江西文联以建好阵地、办好新媒体为切入点,加强新媒体融合和平台建设,有效提升网络文艺的传播力。广西省文联注重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的完善,完成网站扩容收集,完成全区文艺家协会会员数据库建设,搭建了新媒体矩阵平台,积极推进优质文艺资源数字化转化以及数字化展览建设。海南省文联在网络专题设计、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及文艺资源数字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借助中国文艺网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补齐短板、为调动各信息报送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了激励机制,制定了信息工作和稿酬实施办法,并将信息工作纳入年度考核。重庆市文联在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保障网络安全、扩大网络宣传阵地等方面稳步推进,与中国文联网传中心合作,启动重庆文艺资源数据库建设,规划了文艺人才数据库等六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中国民营企业在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和运维保障能力,在防范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开发多渠道网络宣传模式方面都具有前瞻性、创新性。中国摄协在聚焦大型展览的融媒体推广工作、创新互联网传播方式形式、增强融媒体传播能力、打造多层次多形式传播机制、组织核心宣传内容的话题设计方面凸显了强劲的行业引领力,实现摄影展览征集评选展示的网络化。在建立网上会员之家、打造青年摄影人才的成长成才平台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建设了中国文艺网英文板块,统筹中国文联优质文艺资源的外宣网络平台,建设了中国文联对外交流信息应用管理平台,积极推进文联对外交流工作。中国艺术报不断扩大新媒体矩阵规模,常规运营九大平台,持续完善应用平台的功能,制定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在一系列选题策划中体现艺术性、展现创新性,认为新媒体建设任重道远,唯有尽自己所能,方能占领短视频阵地。为此,在积极推进国家大事喜事和文联品牌活动的宣传中,全方位多视角的新媒体产品不断呈现。武汉市文联在大会发言的基础上,对注重思路理论理念创新、跨界融合、延伸工作手臂有独到的思考和感悟。广东省文联积极落实深化改革方案,组建了网络文艺工作部,推动网络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以去年为例,我们着重加强了网络文艺内容的生产传播,开辟文艺“战役”的第二战场,积极争取中国文联的支持,借力中华数字艺术城平台,将线上的精品展览推送到线上3D艺术空间云展厅。同时我们还积极协调中山等地市文联,将优质展览资源搬到线上,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网络文艺平台。
第二方面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进一步凝聚把握发展机遇、推动工作创新的共识。我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第一个三年规划的落实和衔接,第二个三年规划遇到或将要遇到的一些客观情况和主要困难。其中,重视力度不够、经费保障受限、人才骨干稀缺、网络文艺建设步伐较慢等方面,大家颇有共识,带有一定的共性。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单位对网信工作的重视仍停留在文件,还未真正做到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把信息化建设真正纳入到总体的工作布局。同时部分单位也存在网络文艺建设思路不清晰、遇到具体问题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如何做好文艺工作缺乏经验。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向中国文联和其他省市区文联等有关团体会员单位多沟通多学习,拓展工作思路,取得更大的进步。二是一些单位内部工作机制仍不尽合理,对互联网与文联工作、文艺工作的融合创新的理解,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存在差距。网络信息化建设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边界不清晰、统筹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三是经费不足。不少单位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得不到保障,特别是网络文艺内容的生产传播、网络文艺奖励制度等经费保障不足,无法全面调动网络文艺发展的积极性,出现工作思路想法多,落地实施难的情况。四是主动开展网络文艺内容的研创力度不大,网信工作仍局限在信息发布日常管理维护的基础性工作,在开展主题网络文艺内容研创、新技术推广应用、文艺融合创新方面渠道不畅、办法不多,较为乏力。大家认为,要进一步增强做好网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对标对表、主动融入,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真抓实干,接续奋斗,要利用多点宣传、精准培训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氛围,做好衔接和保障,推动第二个三年规划组织落实、计划落实、经费落实和责任落实,确保网上文艺之家建设落地见效。
最后我们还有几点建议:一是希望中国文联及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对各团体会员的网络文艺工作要加强指导,多搭建一些合作共建共享的平台,给予更多的支持。二是针对各地各单位网络文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希望中国文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有关文件,强化组织保障,真正将网信工作深入融入到文联工作的全方位、全领域。三是希望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多开展网络文艺内容生产传播、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等培训工作,加强各团体会员之间的学习交流。
因为西藏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它边疆的一种特殊的政策安排,西藏文联的网信建设基本为零。我觉得我到这里来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回去以后肯定要快马加鞭,要发扬西藏的“老牦牛”精神,加强建设。第二个是对西藏工作,我觉得网络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个手段,更主要的是一个生命本身的呈现。
人类需要高原,一个民族需要高原,我们的文联、文学艺术需要高原。我作为西藏文联,希望大家有机会来一趟高原,感受一下高原的气息,也诚邀大家跟西藏文联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多开展一些合作,真正地把我们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西藏的大美山川通过艺术的形式把它展现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