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青春之歌》,把所有的美好编织进同一个旋律

  听友们,大家好。我是一名老演员,我叫谢芳。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那年,电影《青春之歌》上映,我在其中饰演一位从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进步知识分子——林道静。

  一转眼,一个甲子过去了,很高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我能在这个追经典的活动中,再和大家一起重温这部时代经典《青春之歌》。

  说起《青春之歌》,首先要提的就是她的文学原著作者,杨沫先生。

  杨沫先生1936年入党,早期曾做过很多革命宣传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她一度身染重病,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就在那段日子里,她突然感到,被一种说不出的创作欲望推动着,每日每时都想写——用先生的原话说,就像“一个快要临盆的大肚妇女”。

  就在这样一种“不写不行”的状态下,杨沫先生开始创作这部有些自传性质的小说。这期间,她的身体一直很差,有几个月,几乎只能躺在床上写。但她却在日记中写道:“干脆来个灯尽油干,尽所有力量写出那长篇小说来,然后死就死了”。

  这部几乎被当做生命绝笔来写的作品,就是后来的《青春之歌》。

  1958年,《青春之歌》一问世,立刻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一年内,图书销量突破130万。后来,《青春之歌》还被翻译为英、法、德等18国文字。1960年,日文版《青春之歌》出版,五年内,连续12次重印。

  1959年,由杨沫任编剧、崔嵬和陈怀皑同志任导演的电影《青春之歌》上映。那个时候,正值困难时期,好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却宁愿饿着肚子,排着长队买票看。

  北京各家影院场场爆满,很多24小时连续放映。

  或许,你很好奇。《青春之歌》到底讲的什么?怎么这么好看?请给我点时间,让我带领大家,重温一遍这个故事——

  林道静是一个追求自由独立的知识女性,她的后母却要把她送给权贵当夫人。于是,她逃离了她出生的地主家庭,在走投无路时,遇上了在正在北大读国文系的余永泽。

  余永泽救了她,成为她的“诗人和骑士”,也成为了她的爱人。

  但余永泽在国家危亡之际,想的仍是今后如何做一个书斋里的教授,把林道静打扮成漂漂亮亮、顺服乖巧的教授夫人。

  林道静和余永泽最终因观念分歧,走向决裂。林道静再次出走。

  在这期间,林道静遇上了余永泽的同学卢嘉川。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卢嘉川一席蓝色长衫,站在台上演讲。在运动遇上挫折、大家忍不住唱起悲歌时,卢嘉川又鼓舞同学们,不要气馁,坚持下去。

  那个时候,林道静曾问余永泽:“我斗争过、也反抗过,可我还是没有出路”。卢嘉川告诉她,只有“把你个人的命运和大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出路。到那个时候,你已不是小林,而是巨大的森林”。

  后来,林道静看了卢嘉川推荐她的革命小说,也要求加入革命。卢嘉川问他:“你是为了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还是为了逃避你自己平凡的生活,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林道静被问得无言以对,但从此,成为一名为劳苦大众奋斗的合格党员,就成了林道静最大的心愿。

  再后来,卢嘉川在北平被铺,壮烈牺牲。林道静也受到迫害,被组织送到农村避难。在那里,林道静遇上了共产党员江华,江华和卢嘉川很不同,他更沉稳,还经常穿着坎肩和农民混在一起。

  林道静受不了在农村无所事事,迫切地向江华要求,回到北平,回到同志中去。

  江华却告诉她,不妨了解一下农村;在哪里,其实都可以工作。林道静于是沉下心来,了解了农民的苦难,也逐渐明白了江华的话: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经过各种复杂斗争,林道静变得更加成熟、稳重,直到有一天,江华告诉她,小林,你实现了心愿,在党旗下,林道静郑重宣示,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道静和江华也在革命斗争中,产生了新的爱情。

  听友们,你肯定已经听出来了。这是一个知识分子走上革命的红色故事,是一个热血青年和她的时代一起进步的成长故事;也包含着一个女性在追求人生理想中找到真正爱情的故事。

  我想,在那个时代,《青春之歌》最独特的魅力就在于这种丰富。这种丰富,让林道静走上革命的过程更有人情味和说服力,也让她的情感故事,更具理想的感召力。

  记得周总理在一次观影后曾这么评价:“很真实,当年我们就是这么走上革命道路的呀”。

  1963年,当时的日本共产党主席还亲自在报纸上撰文,号召大家阅读《青春之歌》,他说:“林道静的道路就是日本青年应该走的道路”。 很多日本青年看完《青春之歌》后,纷纷要求加入了日本共产党。

  这种感染力是什么样的呢?我来给大家读一段《青春之歌》的原文,是卢嘉川在牺牲前,给林道静写的一封绝笔信——

  如果你能够看到我这几张字纸,我相信你已经是我的好同志了。几年来虽然在黑暗的监狱中,可是我常常盼望你能够成为人类最先进的阶级的战士,成为我的同志,成为我们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同志,亲爱的小林……现在,我等着最后的日子,心中已然别无牵挂。因为为共产主义事业、为祖国和人类的和平幸福去死,这是我最光荣的一天。当你看见我这封信的时候,也许我早已经丧身在雨花台上了。但是我一想到还有我们无数的、像雨后春笋一样的革命同志前仆后继地战斗着;想到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而最后的胜利终归是属于我们的时候,我骄傲、欢喜,我是幸福的

  ……可惜我们已经不能再在一起工作了。在这最后的时刻,我很想把我的心情告诉你。不,还是不要说它的好……只可惜、可恨刽子手们夺去了我们的幸福,夺去了多少亲人们的幸福。小林,更加努力地前进吧!更加奋发地锻炼自己吧!更加勇敢地为我们报仇吧!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吧!

  你的忠实的朋友热烈地为你祝福……

  我想,听完这封信,你一定会有些感触。我们今天嘴里称呼的“同志”,是一种多么崇高和珍贵的称号,又有着怎样沉甸甸的分量。而我们都会经历的那种情感,在那个时代,在“我的同志”的深沉惦记中,在“你的忠实的朋友的热烈祝福”中,又有着怎样一种含蓄却动人的表达。

  但我想,更让我们感触的是,在无数个“林道静”、“卢嘉川”和“江华”的青春里,他们爱什么、信什么;为了所爱所信,选择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因此又承担了什么成长为什么;最终,人的成长又推动着他的时代,向怎样美好的愿景一点点靠近,所有的这些问题,是如何在这样的“青春之歌”中一以贯之,又立场鲜明地底贯穿到底的!

  我想,《青春之歌》最大的感染力,就在这里——爱情、理想、信仰、奋斗,她将我们人生中那些最珍贵和美好的东西编织在同一个旋律中;并且相信,这个旋律,能通向未来我们的样子,更能通向未来我们为之奋斗的那个时代的样子。

  不错,这在林道静的时代,是加入革命,和她忠实的朋友、亲密的同志一起,为劳苦大众流血、牺牲。但我想,在不同时代,青春之歌,都有着她不同的吟唱方式,都有绽放绚丽、融入时代、创造历史的方式。

  你说对吗?

  一百年来,青春之歌,回声不断。一百年后,青春之歌,更加嘹亮。

  最后,作为一个被《青春之歌》影响了一生的老演员,让我作为你忠实的朋友,热烈地祝福你,期待着你的青春之歌,在今天这样一个大时代里,同样精彩绝伦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