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来自中国的杂技在欧洲引起轰动。夏菊花,这位来自武汉的年轻杂技演员,被西方媒体毫不吝啬地称赞为“杂技皇后”。通过杂技这门艺术,新中国向西方打开了一面窗。
从贫苦的农家女儿,成长为杂技艺术大师,夏菊花用一生在不断提高中国杂技艺术的高度;载誉无数根却在武汉,夏菊花早已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昨日,78岁的“武汉市功勋市民”夏菊花登上市民大讲堂,与现场观众分享她精彩的杂技人生。
“武汉是我艺术发展的源头,虽有很多机会,但从未想过离开”
“没有党和人民,就没有我夏菊花的今天”,这是夏菊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1950年,夏菊花13岁。这个年龄,和台下解放中学、关山中学的小观众年龄相仿。夏菊花看了看台下的孩子,笑着讲,“就在那时,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己来到了武汉”。
夏菊花本姓徐,因为家庭贫困,她从5岁就被送进马戏班学习杂技。老板姓夏,于是夏菊花这个名字就跟随了她一生。
开在夏日的菊花,注定要接受烈日的折磨。年轻的夏菊花为了谋生,不得不苦练杂技,危险时常伴随。夏菊花说,曾从空中摔下,当场摔断锁骨,险些送命。
或许,台下这些孩子永远无法体会老人的情怀,而在老人看来,新中国的成立,让她这朵菊花得以灿烂绽放。
夏菊花和马戏班来到汉口民众乐园表演。在表演中,夏菊花开始思考和创新,她希望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节目。“我就是要做别人没有的!”她说。
杂技《顶碗》,长期以来一直是男性节目,夏菊花决定试一试。她买来景德镇大瓷碗,装满沙子,再压上三块砖,就这样放到头顶压。这叫压门子,要在头顶压出一个可以托得住碗底的凹陷,表演时碗放上去才不容易掉落。
她把男性顶碗中的跑步等身法也进行改良,提高了节目的难度,还增加了女性的美感。夏菊花的《顶碗》一亮相,立刻引起轰动。
一次,夏菊花在一部苏联电影中看到柔术,立刻吸引了她。“外国人能做,我们也能做”,她决心要练成这个绝技。
回忆当时的情况,夏菊花感叹,一年365天,从来没有哪天不练功,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对手知道, 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柔术,仅仅练了5个月,1953年8月,夏菊花在武汉歌舞剧院小剧场,为建设长江大桥的苏联专家首演新节目《柔术咬花》,观众无不动容。
夏菊花深情地说:“武汉是我艺术发展的源头。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调到北京,但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