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从抗战烽火中走出来的歌唱家
发布时间:2014-09-05
歌唱家王昆正坐在家中
  9月3日上午,89岁高龄的歌唱家王昆坐在北京十里河的家中,从电视屏幕中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仪式,兴奋的心情难以抑制,不断哼起她最熟悉的那些抗战名曲,嗓音依然洪亮,吐字还是那么清晰。她说,他的老伴、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已近百岁,也是一位抗战时期的文艺战士,如今正躺在医院里,今天上午他肯定也在观看这个令人激动的纪念活动。

  王昆记得最清楚的是1945年8月15日胜利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我当时正在鲁艺,也就是延安城东北的桥儿沟,整个山沟都沸腾了,大家把棉衣和棉被里的棉絮都拽了出来,扎成火把点燃,四处奔跑,不断呼喊:日本投降了!和我们一起庆祝的还有日本反战同盟的日本人和一些朝鲜人。”

  12岁投身抗战 

  1925年4月,王昆她出生在河北省唐县南关村, 这里正属于晋察冀边区,在小学读书时,她的音乐老师是李叔同的弟子,让她掌握了基本乐理知识。1937年抗战爆发那年,她才12岁,当时她的全家都参加了抗战活动,她的三叔、老共产党员王鹤寿对家里的影响最大。别看王昆年纪很小,但她同样也参加了自卫队,后来又加入了县妇救会,1938年还当选为宣传部长。王昆不但自己刻蜡版,写宣传品,因为有一副好嗓子,所以还担任了一所抗日小学的音乐教员。她经常站在土台子上高唱抗战歌曲,向老百姓宣传参军抗日,吸引了许多过往村民驻足观看。

  “ 那个时候,我们唱的都是抗战歌曲,有一首歌是《叫老乡》:叫老乡,你快去把战场上,快去把兵当,莫等到日本鬼子来到咱家乡,老婆孩子遭了殃,你才去把兵当”。听了这首歌,很多小伙子都踊跃参军。还有一首歌是《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向前走,别退后,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亡国的条件,我们绝不能接受,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拿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这些歌曲,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动员了很多老百姓投入抗战队伍。

  14岁参加“西战团” 

  1939年4月,这个日子王昆记得特别清楚,生日刚过,她就被选进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带队的正是周巍峙。“西战团”是军队编制,所以她还穿上了军装,宽大的军上装都盖住了王昆的膝盖。“那个时候,敌人扫荡很频繁,我们每人都随身挂着两颗手榴弹,一旦遇上敌人,一颗手榴弹要甩给敌人,另一颗有必要的话就留给自己,我们可不能当俘虏。“他们走遍了晋察冀边区各地,宣传抗日,三、四十人的队伍里有不少后来都成了名人,像诗人田间,音乐家劫夫,还有电影艺术家陈强、凌子风等。王昆年纪最小,但也背着大背包,一路走一路唱。他们经常与敌人遭遇,还参加了反扫荡,有的战友就牺牲在眼前。让她一直难忘的是抗日英雄赵尚志的小弟弟赵尚武,赵尚武为了救护战友的儿子,不幸中弹倒下了。

  抗战时期,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充满抗战激情,创作力特别旺盛。1942年,河北省涞源县出现了一位抗日小英雄,他姓阎,是村中的孩子王,所以被称为王二小,年仅13岁的王二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被敌人杀害。当时的《晋察冀日报》第一版发表了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所感动,马上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王昆说,方冰就是在他们跟前写下的歌词。1943年6月,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农村,在平山县黄泥区的一个小村子里,他们创作了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在排练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剧情还可以,就是结尾有些突兀,最后又创作了牧虹写词、卢肃谱曲的《团结就是力量》,为小歌剧增加一个幕终曲,这首名作一直传唱到现在。

  20岁主演“白毛女” 

  18岁那年,王昆还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春又随“西战团”来到心中向往的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王昆特意拿出了一张张70年前的照片,上面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后来又都成为著名的文艺家和文艺界领导。“你看,这是贺敬之,这是王朝闻;你看,这是彦涵,这是江丰。”

  王昆是第一位“白毛女”,而且见证了歌剧《白毛女》由雏形到成型的历程。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4月28日晚,中央党校大礼堂灯火通明,王昆出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白毛女》中的女主角喜儿,那独具风格的歌喉,把观众带进了除夕夜的穷苦人杨白劳家中……观众席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700多位代表,还有各界观众,都被剧情和音乐所深深吸引,演出结束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王昆说,排练时,她不到20岁,演出时,她刚好20岁。这部歌剧,王昆在延安演了20多场,以后又演到西柏坡,一直演进新中国。从此,王昆一步步成为我国民族声乐的杰出代表,唱响了一首首经典名作,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歌唱家。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