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鸣心其人其作
发布时间:2010-02-23

      童年的苦难 

      提起中国舞剧经典《鱼美人》《红色娘子军》,人们自然会想起作曲家杜鸣心。杜鸣心原名杜明星,出身于湖北潜江一个军官家庭,父亲是国民党军队少校营长,驻扎武汉。杜鸣心父母都很喜欢音乐,准确地讲,是喜欢戏曲,喜欢流行歌曲。他家里有手摇唱机,闲时听歌看戏,其乐融融。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家境算是城镇中的小康之家。杜鸣心幼年在武昌上小学,直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后,父亲随部队开赴上海前线。

      杜鸣心至今还清楚记得,70年前父亲在武汉临行前一天晚上,带他去汉口看了一台戏,那是荀慧生表演的京剧,那是父子最后一次享受生活,欣赏艺术。就在这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母亲接到了父亲战死淞沪前线的阵亡通知书,艰难的时日从此开始。母子生活无依无靠,不得已返回湖北潜江老家。此时,生活坠入贫困的低谷,母亲靠当佣人维持家庭生活。杜鸣心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辍学,连小学也未能毕业。

      母亲为儿子生活与战时前途考虑,为躲避日益逼近家乡的日本侵略军,无奈地将儿子送到儿童收容站撤往四川,被分送到永川县第二儿童保育院。在这里,他幸运地碰上了第一个音乐启蒙老师蒋荣英。蒋老师不仅在音乐上培养他,且在生活上给他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能在新的环境中健康成长。1939年冬天,在重庆开办育才学校的校长陶行知派任虹到永川招人。那天保育院的文艺演出,有“流亡三部曲”的大合唱。蒋荣英特意安排了杜鸣心领唱《松花江上》。这场演出,杜鸣心不由得想起了为抗战牺牲的父亲与失散的母亲,大动了感情,唱得声泪俱下,唱得动人心魄,唱得台上台下一片抽泣声。演出非常成功,后面音乐的复试也很顺利通过。由此,杜鸣心从第二儿童保育院300多名少年儿童中脱颖而出,被选送到重庆育才学校接受正式的音乐教育。

      难忘的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在重庆北碚山里的一座叫古圣寺的大庙里,生活与学习条件相当艰苦。这里,大家穿草鞋,喝稀饭吃咸菜,写的是自制五线谱,但小学生们学习艺术的热情都很高。这里聚集了贺绿汀、任光、任虹等著名的音乐家担任教学,生活与学习充满了乐趣。贺绿汀教杜鸣心钢琴,任光教音乐理论,杜鸣心进步很快。第二年在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礼堂,育才学校学生们举办音乐会,学琴一年的杜鸣心演奏了歌剧《自由射手》选段和一首钢琴小品,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到场的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等革命家和艺术家给学生们许多鼓励,周恩来、叶剑英欣然为师生题词:“为新中国培养一群新的音乐人才”,“为世界而工作,为工作而学习”。杜鸣心在此领会了老一辈革命家对晚辈的殷切期望,明白了学习艺术的目的,不是为出人头地当明星,而是为世界、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工作。杜明星从此更名为杜鸣心。

      “皖南事变”后贺绿汀等共产党员返回延安,有关方面安排了黎国荃、范继森等“国立音乐院”的老师继续给这批小孩上课。陶行知在重庆江北观音桥找到一个地址,杜鸣心他们搬进城里。那个时候,马思聪也经常来学校教课,杜鸣心同时学习小提琴,还尝试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是抗战歌曲《看谁功劳高》,还有《新山歌》。这两首歌曲于1943年在一次晚会上公演,反响不小。翦伯赞曾就育才学校的教育成果这样写道:“十几岁的孩子能作曲,写歌,编剧本,谈时局,这是陶行知创造的奇迹。”

      杜鸣心这两首歌曲1943年演出,陈贻鑫保存有谱纸和录音,从《新山歌》的谱纸来研究,这首二声部重唱歌曲的旋律是民歌曲调,依字行腔,流畅优美,两个声部完美地配合,形成模仿与对比复调,结构完整且一气呵成,《新山歌》足以显示这位未来作曲家旋律写作、声部组合与结构把握的才气,说是神童之作一点不为过。

      抗战胜利后“育才”迁往上海,杜鸣心仍然跟随范继森学习钢琴。一日,进步人士曹石峻与夫人钱邑珊去育才学校参观,赏听了杜鸣心、杨秉荪的演奏,夫妇俩非常惊讶,当下提出请外籍教员拉扎瑞夫为杜鸣心上课。拉扎瑞夫是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与教育家,是李斯特学生的学生。说起来,李斯特是车尔尼的学生,而车尔尼又是贝多芬的学生。杜鸣心回忆到此,仍喜形于色。拉氏名高价贵,一堂课收5美元,一个月下来20多美元,穷学生杜鸣心哪里付得起?老师由关心下一代的曹石峻介绍,杜鸣心的学费也全部由这位好心人负担了。

      在拉扎瑞夫手下,杜鸣心钢琴技艺突飞猛进,能演奏不少有一定难度的曲目。随后,曹石峻又介绍他去著名钢琴家吴乐懿门下学习;吴乐懿去印尼举办音乐会,也把杜鸣心带上,弹声乐伴奏,就此杜鸣心步入了职业音乐家的行列。

      赴苏联学作曲 

      解放前夕,杜鸣心从印尼经香港取道回国。他先去找育才学校的老师与领导贺绿汀,询问去上海还是留在北京。贺绿汀主张他留在北京,认为在首都发展空间大,出国机会更多。于是,杜鸣心加人贺绿汀任团长的人民文工团,1949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1953年,有关方面选送两批人去苏联留学,其中就有杜鸣心。

      杜鸣心去苏联本来学钢琴,因为有两位学作曲的学生审查不合格,杜鸣心便“乘虚而人”,要求改换专业。他先是去教育部要求改换专业,遭到拒绝。有关人士说专业既定,不能更改。随后,他去文化部找赵沨,那时的赵沨是文化部办公厅主任,批了个条——“予以考虑”。这一个便条起了关键作用。心情紧张的杜鸣心在火车上听宣读留学生派遣通知,终于听到了他想听到的结果,自己被分配到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作曲。

      钢琴与作曲毕竟是两个专业,转专业需经过作曲系的专业考试。刚到音乐学院人生地不熟,考试那天找不到教室,尽管有吴祖强引路,但到考场时还是迟到了。考试已经开始,那些考官老教授们很不高兴。还好,开始的听记曲是巴赫风格的一首三声部作品,杜鸣心是教视唱练耳,又是弹钢琴的,这个曲子难不倒他。自然,考试十分顺利。杜鸣心是最后一个到考场,却最先一个交了卷。一看老教授们看卷子的神色,是一副满意的样子,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杜鸣心如愿以偿地就读了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楚拉基。音乐学院所有课程中,音乐史与马列主义两门课需要语言功底。杜鸣心那点在国内俄语班学的俄语上起课来有些吃力,听不懂,也记不下笔记。好在同班女同学古拜杜琳来自喀山,成绩很好,跟他关系也不错,学习上给他很多帮助。她每一次上课笔记写得工整又详细,课后借给杜鸣心阅读抄写。所以,语言的障碍并没有给杜鸣心带来多少学习上的不便。专业课牵涉词汇不多,加上兴趣与努力,学习十分顺利。

      回国后的创作 

      杜鸣心回国以后的第一部大型作品——舞剧《鱼美人》是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创作的。当时的苏联专家提出要留学苏联的学生来写音乐,重担就落在了杜鸣心和吴祖强肩上。创作第二部舞剧是“文革”前夕,江青搞样板戏,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红色娘子军》。杜鸣心、吴祖强又接手音乐创作,时间紧、任务重,就搭建了一个班子,由吴祖强、杜鸣心、施万春、王燕樵、戴宏威几人分工合作。杜鸣心负责第四场《军民鱼水情》和第六场《常青就义》,其中《军民鱼水情》前面吴清华反省两段舞蹈的音乐是吴祖强作曲,《快乐的女战士》开始后的音乐是杜鸣心作曲。这段音乐包括后面的合唱,是如今的音乐会演出最频繁的中国舞剧音乐段落。

      《鱼美人》经常被演奏的是《水草舞》,尤其是钢琴版的《水草舞》,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首作品音乐生动、形象鲜明、好弹好听,作为钢琴与舞剧音乐都是十分成功的。杜鸣心音乐旋律形象的生动鲜明在《水草舞》《快乐的女战士》《奋勇前进》《常青就义》等舞剧选段中得到集中的体现。这些鲜明生动音乐形象的建立过程,也是乐器性能、乐队表现力充分张扬的过程,更是作曲家审美感受与民族化的器乐语言自然流露的过程。这些舞剧音乐段落充分展示了作曲家制造舞台气氛、表达角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能力。《红色娘子军》和《鱼美人》后来改编为钢琴组曲,流传甚广,今天的琴童弹中国作品,少有不弹《水草舞》《快乐的女战士》的。舞剧音乐作为器乐作品,乐队演奏与钢琴演奏同时受到欢迎,说明作曲家纯器乐作品写作水平本身的过硬。

      如果说,杜鸣心苏联留学回国后到“文革”结束,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舞剧音乐方面,他的合唱曲《万泉河水清又清》、独唱曲《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艾青作词,后来又被改编为合唱曲)、《人民英雄纪念碑》则体现出他声乐创作的才能。连同改革开放后杜鸣心改编的《嘎哦里泰》等大量合唱作品,杜鸣心在中国合唱作品的创作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合唱写作声部清楚、层次清晰、组合丰富且主旋律突出,和声与织体运用得体。这些作品创作上多以主调写法为主,且各声部的功能都有较好的发挥。以《嘎哦里泰》为例,首先飘出的歌声是女高音声部,男声作为支声陪衬,随后男声成为主旋律,再展开到四部混声合唱。这首合唱曲多年来在合唱赛事中广受欢迎的原因,是合唱多声部发挥较好,和声运用合理,且保持了歌曲主旋律的清晰与从头到尾的贯穿。作品充分尊重国人旋律审美的习惯,是充分运用主调合唱写法的民歌合唱编曲的典范。

      第二个春天 

      粉碎“四人帮”后,年过半百的杜鸣心迎来了人生的黄金期,他焕发出艺术青春,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玄凤》《牡丹仙子》两部舞剧,交响乐3部,管弦乐6部,钢琴、小提琴协奏曲5部,民族器乐作品两部,以及独奏、独唱、各种室内乐作品和大量的影视音乐,可谓作品等身,硕果累累。

      杜鸣心的舞剧音乐《玄凤》(1996)和《牡丹仙子》(2004)承袭传统,注重旋律造型。曲调浪漫优美,音乐准确、生动、流畅,抒情性、戏剧性兼备。2007年10月19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北京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杜鸣心从事音乐创作五十周年作品音乐会上,北京交响乐团演奏了《牡丹仙子舞》《圆舞曲》《灾难降临》和《最后双人舞》四个选段。其中单人舞、双人舞的音乐出色,弦乐如泣如诉,令人感动,再次彰显杜鸣心舞剧音乐写作的功力。

      杜鸣心钢琴音乐创作近30年来成果很多,其中以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1986)、第二钢琴协奏曲(1991)、第三钢琴协奏曲《献给鼓浪屿》(2002)为著名。在杜鸣心创作五十周年作品音乐会上,钢琴家盛原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

      这首作品曾经荣获全国第八届交响乐比赛金奖。全曲三个乐章,由引子开始,出现贯穿全曲的So、Do、La、Re四个音由木管吹出,钢琴复述,坚定有力;So、Do、La、Re作为副题由弦乐奏出,钢琴复述。展开部音乐以副题为主,交织主题发展开来,推向高潮。第二乐章是ABA三段式结构,有民歌风格的抒情曲调,安静祥和,钢琴奏出,木管复述,诗情画意浓厚。第三乐章是奏鸣回旋曲的结构,四音主题回到主部,在不断展开的主题中音乐奔腾向前,尾声中乐队与钢琴交织,再次奏出So、Do、La、Re,钢琴快速演奏中进入高潮,乐队全奏中结束,音乐完整统一。

      这台音乐会首演了杜鸣心1993年创作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由刘霄小提琴独奏,北京交响乐团协奏。全曲分三个乐章,音乐素材同样简单。第一乐章急板,木管与小提琴快速乐句下行乐句开头,主题是四声音阶下行,有谐谑曲特点,有炫技风格,有五声特点。这个十分器乐化的主题在四条弦上展开奔走,上下翻滚,突然间乐队全奏重复主题,一片辉煌,让人兴奋与惊喜。第二乐章广板有一个抒情的主题,是五声风格的主题,展开出来,乐队低音弓弦如江河流水,有如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的氛围。第三乐章快板急速的快弓演奏开头,紧接乐队的复述,独奏与协奏酣畅淋漓,听来十分过瘾;随后进入慢板,是一段双弦演奏的抒情旋律,风格谐谑,音调有特色,紧跟乐队的复述又是独奏小提琴的快板音符,推出尾声的音乐高潮。全曲气势连贯,风格独特,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精品。

      这台音乐会还演奏了杜鸣心管弦乐作品《中国之春》(1997),这首乐队小品也称《1997序曲》。作品以铜管开始,雄壮威武,弦乐铿锵有力,节奏坚定,表现的是人民意气风发建设家园的豪迈气质。作品音乐素材简单、动力十足、气势连贯。遗憾的是,这台音乐会长度有限,未能展演杜鸣心更多的交响作品。杜鸣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交响乐队作品还有交响幻想曲《祖国南海》(1980)、《洛神》(1982)、四乐章交响乐《长城》(1988)、管弦乐《台湾民歌组曲》(1995)、《八卦》(1997)、《春天的故事》(1999)。进入新时期以来,他创作了三乐章交响乐《长城颂》、京剧交响乐《杨门女将》(2001)以及交响新作《对阳光的忆恋》(2008)。《对阳光的忆恋》由中国音协委约,为交通银行百年行庆而作。整部作品气势恢宏,配器效果令人震撼,它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是杜鸣心先生在80高龄成功之作。它被傅庚辰先生称之为“交通银行的镇行之宝”,被上海市委书记俞正生誉为“反击世界金融风暴的有力武器”。

      除开舞剧、钢琴、小提琴与管弦乐作品而外,杜鸣心创作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影视音乐。杜鸣心初涉影视圈是1962年为电影《以革命的名义》配乐,再次进入影视圈是1980年为美国迪斯尼世界环幕电影《中国奇观》作曲。随后为国产电影《原野》(1981)、《伤逝》(1982)作曲。最近几年大举进入电视连续剧的创作领域,为20集电视连续剧《冼星海》(2005)、32集电视连续剧《船政风云》、28集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重庆》(2007)作曲。杜鸣心影视音乐构思严谨、形象鲜明,以抒情见长且戏剧性兼备,声画浑然一体,语言朴实动人。

      杜鸣心创作领域广泛,囊括除歌剧、音乐剧以外几乎所有体裁与形式,其成就主要集中于舞剧、交响乐、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大型器乐作品方面,其作品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表演、教学与研究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作品结构严谨、语言真挚、个性独特且民族特色鲜明。杜鸣心是钢琴、提琴演奏出身的作曲家,表演实践丰富且创作功力扎实,其作品尊重器乐演奏的规律,语言器乐化且民族化,不愧为中国当代器乐作曲的大师。他的音乐阳光明媚、优雅充溢,不可复制。他用“洋乐器”大讲“中国话”且雅俗共赏的能力难得有人比肩。他是西方乐器大型作品创作在中国的领军人物,是一位天才型的作曲家。

  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授予杜鸣心先生金钟奖终身成就奖,我认为杜鸣心先生获此殊荣是受之无愧的。愿在此祝杜先生艺术常青,健康长寿,为中国音乐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