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小小说特立独行
发布时间:2019-03-27

  小小说在中国文学得名于20世纪80年代。

  那是一个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文学时代。记得我当时写过两篇文章:《解放小说的样式》和《面对文学试验的时代》。大家不仅在写作的思想内容上积极开拓,还追求写作形式、样式、文体和文本的创造。在这样的文学大潮中,小小说应运而生。1982年我写过四五篇千字左右的小小说。不过当时并没有开创什么文体的想法,只觉得写这样一种很短的、别致又精巧的小说,有很强的创作乐趣。小小说一名最早是河南文学界提出来的,这表明河南文学界和出版界有很高的文学见识,而且建立了小小说的园地《百花园》和放眼全国的《小小说选刊》。小小说的事业就这样开始举步了。20世纪80年代小小说很蓬勃,汪曾祺、王蒙都写了一些很好的小小说。记得80年代中末期,邓友梅托我为香港的亚洲文化基金会编一本《大陆小小说选》,我在序中说:“小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它绝不是用写中长篇的下脚料写的,它有独立的欣赏价值。”这已经是当时我们对小小说共同的思考了。

  经过郑州人30多年的努力、执著与坚持,小小说已经有了专属自己而闻名全国的园地,有了自己的队伍,有了一批专事小小说创作的作家,关键是一些作家、评论家开始对小小说的独特性与审美特征进行探讨。小小说独立的面目就愈来愈清晰。

  小小说名正言顺,独立门户,最终还要在理论上立足。

  从小说分类上说,小小说首先是建立在篇幅上,它是篇幅最短的一类,所以最早美国人称之为“极短篇”。但是极短篇并不是最短的短篇。如果将《麦琪的礼物》拉长,扩容,它就不再具有这种“极短篇”所显示出的魅力了。显然,小小说有它独特的不可取代的特征,有它独特的取材、结构、表达的方式,有它文本与审美的独特性,乃至评价体系。它是一个独立的文学品种。

  认识它,才能更好地把握它,运用它,发展它。

  小,当然是小小说首要的特点。

  但小小说不是可以由短篇小说压缩而成的。正像一个中篇无法压缩成一个短篇,一个中篇也不能拉长为一个长篇。海不能浓缩为湖。一支钢琴短曲也不会演化为一部交响乐。小小说和短篇、中篇、长篇的区别,绝不仅仅是在篇幅上。它们是不同的文学品种,不同的文本,不同的特性与规律,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取材与创作的思维。照我看,长篇是海,中篇是河流,短篇是一湾池水,小小说是一朵浪花。但是,这朵浪花不是从海里跳出来的,而是从生活中跳跃出来的,是从脑袋里跳跃出来的。

  小说离不开情节。一部中短篇小说需要很多情节,但小小说容不得太多的情节,它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关键的“情节”。这不是一般情节,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非凡的、绝妙的、闻所未闻的、“成败在此一举的”、寓意深刻或感人至深的情节。比如《麦琪的礼物》、比如《万卡》、比如《口技》与《鸽异》,都有一个令人叫绝的情节,决定着小说的“生死”。这是金子般的情节。小小说往往有这样一个情节就够了。小小说就靠这个情节。

  小说中鲜明的人物个性的表现,往往在这个情节里。

  小说中深刻的主题,往往也在这个情节里。

  它可以使“小小说不小”。

  这种情节是小小说的“命门”。没有这样的情节很难写出好的小小说。

  我以为,小小说的情节是很难获得的,很难碰到的。需要一种契机,一种生活的恩赐,或者是一种灵感。所以很多大作家写了许多中长短篇,留下的小小说却不多。小小说看似很好写,实际是很难碰。

  当我们抓到这个关键的情节,就看小说怎么结构了。我以为,小小说是结构出来的。或者说,小小说更讲究结构。

  汪曾祺先生认为小小说与短篇的关系,像诗与散文。我同意这种比喻。诗是点上的凝练,散文是线性的舒展。但小小说先天篇幅很短,一切特征都与“短”相关。它不能像散文那样有太多抒情性的描述,太随性,有太多的闲笔。它必须简要与紧凑,环环相扣,丝丝入扣。所谓入扣,就是所有笔墨都要与这个“金子般的情节”紧紧结构在一起,最终使这个关键的情节发挥出效力与魅力。这种结构应是一种“巧构”。

  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把“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余味”,在小说结束后,往往还能让人继续联想,留下回味。小小说篇幅有限,只有余味可以无限。杜甫有句诗“咫尺应须论万里”,这句话虽然说的是画,但说出一个艺术共通的道理,就是艺术作品的篇幅总是有限,但意蕴深广却应该追求无边无际,余味无穷,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这是所有艺术最高的境界。

  小小说不仅要把“余味”拿来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也作为小小说自己重要的特征。

  还应该强调,小小说只靠一个关键情节是不行的,这样会单薄。小小说要特别重视细节。叙事写景与状物的细节都要精彩、考究、点石成金。这样的细节不仅可以使小说丰富、充盈,还会增强文学的表现力与审美内涵。

  小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视语言为生命。

  我说的是文字语言。

  现在有些网络段子很不错,也精彩。有人问,特别精彩的是不是小小说?不是。

  应该说网络段子更接近民间文学——民间的故事、寓言和笑话。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口头语言,它含有很高的智慧,绘声绘色,流畅生动,故事性强,甚至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但它不是文字语言,没有文字美,没有文字的精当、考究、意蕴与素养。

  尤其我国的文学史,由于诗歌成熟在前,散文在后,小说继之。散文受诗歌影响,非常讲究方块字的运用。这便使文字语言有很高的文学与艺术的价值,更不提每个作家还要彰显自己的文风与才情。

  小小说受篇幅短小的制约,文字必须简洁准确,惜墨如金,讲究方块字的使用和审美蕴藉。正为此,才可能成为一种精美的文本。

  无论中外古今,从魏晋小说、唐宋传奇、聊斋故事,到欧·亨利、契诃夫、巴别尔等等,那些小说杰作告诉我们,成功的小小说都极其精致,本身就是一种精品。它是精制而成的。写一篇好的小小说比起写一个好的短篇,一样难。

  我无力把小小说的特征说透说系统,它的理论建设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如今小小说已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成熟和独立的文学品种,尤其在手机养成的“短阅读”的背景下,小小说大有施展之地。小小说的繁荣应该就在我们这个时代。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