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天大”的那些书事
发布时间:2014-11-11

制图:蔡华伟 

  若干年前,天津大学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盛邀冯骥才入教天津大学并特设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此事终成。“天大”为这一研究院新盖了一座大楼,除教室、礼堂、办公室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还设有多个展览室和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图书室、书屋和写字间。学院落成典礼上,冯骥才的即席讲话让人记忆深刻:“以后,‘天大’的事就是我冯骥才天大的事。”

  冯骥才果未食言,围绕着文学艺术文化,在“天大”制造了不少动静。冯骥才的各种收藏在这里布置出了佛教造像文物展、民间美术精品展、蓝印花布作坊展、年画作坊展、古代算盘衡器收藏展。此外,还有冯骥才绘画艺术作品和著述陈列,仅图书馆内的个人图书收藏就达十数万册。每个展览我差不多都是第一观众,知道他如何呕心沥血地构思和陈列藏品,如何咬文嚼字地一字字撰写说明,如何翻箱倒柜地将自己几十年的搜罗悉数变为公共财富。从此,天津大学这所我国建立最早、久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拥有了一道典雅亮丽的人文风景。

  上世纪70年代末,冯骥才闯入中国文坛。在写作井喷的时代,他一刻不停地写作和阅读,收藏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当代中国形色各异的文学期刊。他自己出版了百余部小说和文学专集,为部长诗人、著名作家、无名文人、业余作家写的书序达数百部。这些都是他文学藏书中的精彩而有特色的部分。他自己的著述却从来都是自己作序、作跋,从未请名人为自己添光环,可见他的古道热肠。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冯骥才在文学写作之外又增添了两项人生内容:一是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研究;二是绘画、书法和艺术创作。他的藏书中有一半的内容与此有关。其中文化遗产的图书可谓琳琅满目,内中相当一些书籍都是他亲自“作出来”的。他写作了大量的遗产类图书,有文化遗产思想学术类,有文化散文随笔,有田野调查考察记述,有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民俗、民间手艺的记录等。冯骥才主编、策划的大型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图书就更多了。有多卷本的《天津老房子》画册、丛书《华夏五千年艺术不能不知道》《中国结》、大型巨制《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唐卡艺术集成》《中国剪纸集成》《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图典集成》《羌族口头遗产集成》《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等等。这些集成、丛书少则五六卷,多则数十卷,大多都是举全国民间文化学界之力,耗时十年、数十年才获得的成果。这都是我亲历亲见的。他在天津,我在北京。为此不是你来,就是我往。当《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大功告成时,他问我:“云驹,你说我们俩为这事打了几千个电话?”冯骥才是所有这些图书和文化抢救成果名副其实的主编,是所有这些图书成果从普查、记录到编纂出版的设计者、组织者、指挥者。所有这些都是他和大家共同的呕心沥血之作,是用双脚走出来的成果,是用脑用心用手一字字一幅幅写作拍摄出来的。

  冯骥才已连续三届历经十数年出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个协会有全国会员近万人,各省市县又有会员数十万,他又几乎在这十数年间走遍全国各地。他赠人图书无数,也收到同道赠书无数。大概可以说,他图书收藏的这一优势和特色也是独具一格的。

  冯骥才不仅爱书藏书编书写书,他还是一个用书展书的高手。他的藏书不仅陈列在书架上供人们阅读,他还常常让它们自己“走出去”亮相,引起社会关注和公众阅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有充裕的空间供他使用,他于是经常变着法子让这些书籍“活”起来。

  他主持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历经十余年完成了几十个产地的普查,又汇集了全国各地(包括台湾、澳门)和日本、俄罗斯等地传承传播的年画作品,出齐了二十二卷大型图文集,当时恰值春节到来,他于是在天津大学办了一个大型的“以画过年”的年画主题展。展览展出了天津杨柳青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年画代表作,布置了多个年画作坊,年画艺人现场印制年画,同时陈列了老版年画、年画口述史图书、年画图典画册等,多角度地呈现出中国木版年画史。数十卷《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也在这一展览上集体亮相,皇皇巨制,海内外学者、观众无不为之震惊,几近濒危灭绝的民间年画起死回生。他的这一创意可谓直抵抢救出版民间文化遗产的本质。

  又一年,为纪念中俄友好,他别出心裁利用自己珍藏的俄罗斯文学译本,又跑遍北京几家著名出版社借来几个缺失的译本,基本上凑齐了中国出版苏俄名作家、名文学、名小说的各种译本,既做了展览,又举办了探讨苏俄文学中译影响及意义的高端论坛,成就一段文学佳话。我当时主持了这个活动的开幕式,一时中俄文学界、翻译界大家云集,对冯骥才的创意和收藏赞不绝口。

  冯骥才的研究院里,有一间名为“大树画馆”的陈列大厅,除了长期展示冯骥才的数十幅美术作品外,厅中央的一长排展柜陈列了冯骥才所有的著述著作。引人瞩目的是他创作的图书多达数百种,其中又有数十种英、俄、法、日等国家的外文版。冯骥才七十岁那一年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纪念展,名为“四驾马车”,即他在文学写作、艺术绘画、教育教学、文化抢救四个领域里的成果展。一个人驾驭“四驾马车”,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跑出这样的成绩,让人震撼,也让人更深切地理解和认识了冯骥才其人其文。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大师者,大书之作者也。大书者,大用于时者也。冯骥才的书事,岂非“天大”的事?

  (作者系中国艺术报社社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