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委员:加强中小学生对传统生活文化的参与和体验
发布时间:2017-03-02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对传统生活文化的参与和体验的提案 

  在社会急速转型、电子传播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消费文化“抢夺眼球”的时代,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而日渐消解,以及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发生隔膜的现象,是世界性的,也是不能避免的。正为此,守住传统,并将优秀的历史文明与当代生活贯通与融合,是当代社会的文化使命之一。工作重点应放在青少年身上,因为青少年是明天的主人。 

  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是如何在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对于传统的生活文化(如传统节日、民间文学和艺术、民俗活动等),最好的方式不是整理成教材在教室里传授,而是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为此建议: 

  1.在每年国家文化遗产日,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本地一项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举行的活动,或联合举行活动。活动方式可各种各样,应便于学生参与。 

  2.目前我国的国家非遗为1372项,省级非遗超过万项,还有市县两级非遗。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遍布于全国各地。各地的中小学生都应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师可以带领中小学生去非遗活生生存在的场域里参观,也可把民间传人请入学校,进行问知或传习。 

  3.在每个重要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等),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节令的民俗活动,感受节日氛围,体会各种民艺,领悟节日内涵,这比课堂上讲解节日的概念更加自然和直接。 

  4.对于文化,主动地接近比被动地接受,收效会更大。比如假期安排学生每人收集十个谚语和两三个民间故事,会比给他们讲几个谚语和民间的故事更有成效。具体方式方法可结合当地不同的文化特点。民间文学之乡可以收集民间歌谣谚语,剪纸之乡可以向剪花娘子学学剪纸手艺,民间音乐可以用手机做视频录像。然后让学生们整理自己学习传统的成果,通过自办展览或自媒体等传播自己的收获。这样他们才能对传统文化由衷地产生兴趣。 

  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孩子们引入传统生活(尤其在传统节日期间)是学习传统的主要方式。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因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情感的、审美的,主要都靠体验得来。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便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