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铁骊简介
发布时间:2018-05-29

  谢铁骊,1925年12月出生,江苏淮阴人。1940年参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谢铁骊同志少年时期就积极投身于家乡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6月参加新四军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40年11月进入新四军淮海军分区文工团工作,1943年10月担任淮阴县宋集区联络站站长,1944年8月任新四军三师十旅文工团中队长戏剧教员,1945年10月任解放军三野十二纵队文工团团长,1949年3月任解放军三野三十军俘管大队大队长,1949年7月任解放军三野三十军文工团团长。

  谢铁骊同志1950年至1957年期间,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副主任、北京电影学校教员、系副主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业务室副主任、副团长,1957年起,先后担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副厂长、党委书记等职务。1999年,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委员会主任。

  谢铁骊同志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主席、第六届理事会主席、第七、八、九届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中国电视音像交流协会会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五届、六届、七届、八届代表、常委,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谢铁骊同志15岁参加革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曾创作了《吹灯》、《失失斩》、《钱凤昭的转变》、《海城起义》、《李树才的下场》、《最后的考验》、《三勇士》、《不屈的人们》(又名《关家屯》)、《恩仇报》等戏剧作品。

  建国后长期从事党的电影事业。历任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系副主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执导《暴风骤雨》、《早春二月》、《知音》、《红楼梦》等多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电影,是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

  1958年拍摄艺术性纪录片《翟泉大学》。1959年首次独立执导拍摄故事片《无名岛》。之后,相继拍摄了《暴风骤雨》、《早春二月》、《千万不要忘记》等影片。其中,电影《早春二月》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在展现民族风格与电影表现手法结合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该片获1983年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电影”,与美国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相媲美。

  七十年代拍摄了舞台艺术片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海港》、《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故事片《海霞》、《大河奔流》(上下集)等。

  八十年代拍摄了电影《今夜星光灿烂》、《知音》、《包氏父子》、《清水湾,淡水湾》等影片。八十年代末,谢铁骊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的宏篇巨著《红楼梦》搬上银幕,拍摄成六部八集的历史巨片电影《红楼梦》。该片集聚了谢铁骊几十年导演艺术创作之功力,既有浓郁的民族历史特色,又有新颖脱俗的人物刻画,将优美抒情的色彩和浓郁诗般的意境融汇在一起,既有大气磅礴的巨作气势,更有极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影片深刻地再现了那部封建制度的挽歌。此片荣获了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九十年代后,年事已高的谢铁骊导演仍然活跃在电影创作的第一线,先后导演了电影《古墓荒斋》、《月落玉长河》(上下集)、《天网》、《金秋桂花迟》、《聊斋•席方平》、《有钱的感觉》等多部影片。电影《天网》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电影华表奖。谢铁骊同志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创始人之一,在培养新中国电影人才方面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启蒙提携了一大批电影人才。

  为表彰谢铁骊同志对中国电影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1989年中国电影节授予他“艺术家”奖,2005年第十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2011年电影导演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2011年第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授予中国电影“杰出贡献奖”。在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暨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他的电影作品《早春二月》荣获中国电影“十佳影片”大奖,他本人也荣获中国电影“十佳导演”的殊荣。

  谢铁骊同志热爱党的电影事业,对党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情系电影事业发展,将自己毕生精力和全部热情都献给了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他导演的电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他不断创新执着追求的电影艺术精神和独具特色的导演艺术风格深得中国电影人的敬佩和赞赏,他的艺术作品是中国电影的宝贵财富。

  电影创作年表

  1958年  《翟泉大学》

  1959年  《无名岛》

  1961年  《暴风骤雨》

  1963年  《早春二月》

  1964年  《千万不要忘记》

  1970年  《智取威虎山》

  1971年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

  1972年  《龙江颂》

  1972年  《海港》

  1974年  《杜鹃山》

  1975年  《海霞》

  1978年  《大河奔流》(上、下集)

  1980年  《今夜星光灿烂》

  1981年  《知音》

  1983年  《包氏父子》

  1984年  《清水湾,淡水湾》

  1985—1989年  《红楼梦》(六部八集)

  1991年  《古墓荒斋》

  1993年  《月落玉长河》

  1994年  《天网》

  1995年  《金秋桂花迟》

  2000年  《聊斋•席方平》

  2001年  《有钱的感觉》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