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棠:半个世纪的友谊
发布时间:2011-11-23

著名导演严寄洲(右)和著名电影演员王晓棠(中)、于洋在一起

  “十年浩劫之后,中央解决了改革开放的基本问题。1979年冬季,第四次文代会召开,距离第三次文代会已经19年。那时,于洋仍很年轻,我在写自己的剧本,严寄洲见到我们也觉得很亲切。”王晓棠回忆道。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英雄虎胆》的主创——导演严寄洲,主演于洋、王晓棠得以时隔21年再聚首。

  看着眼前的这张老照片,王晓棠告诉记者,《英雄虎胆》的拍摄经历仍历历在目。“我当时从总政调到八一厂,来之前,亲朋好友劝我千万别演反派。然而,我调来的第一天就到剧组报到了,演的就是反派。”王晓棠笑道。“严寄洲导演善于发现演员的潜力,能发现演员本身都没有发现的潜质。当时四大电影制片厂北影、上影、长影、八一厂的演员就是本厂的台柱子,基本不会演其他厂的戏。”

  但巧合的是,八一厂借调过来的两位男演员出演的作品却都成为他们的代表作。一部是上影孙道临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另一部就是北影于洋的《英雄虎胆》。当时,王晓棠非常年轻,从没有演过反派,很多人都怀疑她能不能塑造好女特务阿兰。然而,王晓棠饰演的阿兰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王晓棠认为,“阿兰这一形象之所以深入几代年轻人的心里,是因为我们并没有使她脸谱化,而是把她作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来处理的。”生活化的表演是王晓棠作为演员的原则,生动则是王晓棠追求的目标。

  与严寄洲导演的合作使王晓棠受益匪浅。“严寄洲导演的计划性非常强。当时我们拍《英雄虎胆》,计划20多天拍完。后来,我们从出发到回来做后期,正好和计划一天也不差。”严寄洲导演早年曾画过漫画,在文工团工作过。因此,“他的作品不仅富有思想性,而且具有娱乐性。”严寄洲在塑造反面人物时,注重其思想、心理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了影片的思想性和娱乐性。

  从《英雄虎胆》开始,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严寄洲已逾90岁,于洋也80高龄,“我依然和他们保持着很好的友谊。”王晓棠如是说。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