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光覃和朱琳
刁光覃和朱琳是北京人艺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探索者和创立者,也是北京人艺演剧风格形成的实践者和奠基者,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唯一被载入其中的一对共同从事话剧艺术的夫妻。
今年是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刁光覃诞辰一百周年,今年7月,刁光覃的夫人,92岁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朱琳逝世。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这样评价他们:“一起在舞台上闪光,在生活中携手,一起创造了杰出的艺术人生。”为了纪念和缅怀这对话剧舞台上的伉俪,北京人艺拍摄了16集人物传记片《话剧大师——刁光覃与朱琳》,于8月10日至26日在BTV文艺频道和纪实频道播出。
拍了传记片,交上答卷了
北京人艺有给剧院的老艺术家拍专题片的传统,负责该项工作的北京人艺影视中心主任李春立称:“我们的片子,要比舞台上演两个戏重要,因为把历史留下来了。”剧院的很多老艺术家见到他时总会问:“最近在拍谁?”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苏民拉着他的手说:“我发现有个现象挺可怕,我们剧院50岁上下的人都没有看过刁光覃的演出,40岁左右的人,都没有见过刁光覃,甚至很多人谈起来不知道刁光覃是何许人也。这个工作要早一点补上,否则是剧院的一大损失。”如今历时两年,《话剧大师——刁光覃与朱琳》终于拍摄完成,李春立说:“今天交上答卷了。”
刁光覃于1952年进入北京人艺,是北京人艺的演员、导演,曾任北京人艺副院长、艺委会主任。他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塑造了几十个古今中外的人物形象,包括《带枪的人》中的列宁,《蔡文姬》中的曹操,《胆剑篇》中的勾践,《李国瑞》中的李国瑞等,均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同样是1952年,朱琳进入北京人艺,自饰演《雷雨》中的鲁侍萍始,她成为北京人艺挑大梁的演员,70多年的舞台生涯一共塑造了50多个人物形象,比如《虎符》中的如姬,《蔡文姬》中的蔡文姬,《贵妇还乡》中的克莱尔,《推销员之死》中的琳达等。刁光覃和朱琳是北京人艺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探索者和创立者,也是北京人艺演剧风格形成的实践者和奠基者,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唯一被载入其中的一对共同从事话剧艺术的夫妻。
人物传记片《话剧大师——刁光覃与朱琳》讲述了两人的一生,并着重讲述其艺术之路。摄制组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共拍摄资料照片、演出剧照3000余张,拍摄相关书籍和报刊以及大量珍贵历史文献资料500余篇。为真实再现历史,除了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演绎两人的人生故事,摄制组还沿着刁光覃和朱琳从事演剧活动的历史足迹,历时三个多月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和拍摄,行程达几万公里,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影像资料。摄制组还采访了郑榕、蓝天野、苏民、田本相、童道明、王育生、濮存昕等40多位表演艺术家及戏剧专家。在传记片中,他们分别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刁光覃和朱琳。
“我们忘了他其实还是一位伟大的导演”
在日前举办的《话剧大师——刁光覃与朱琳》开播座谈会上,北京人艺演员杨立新表示,刁光覃和朱琳这样的老艺术家是北京人艺一笔巨大的财富。在他看来,刁光覃不仅在表演上是大师,在导演上也是。1980年,刁光覃执导《日出》,让杨立新演方达生。“当时我23岁,现在想起来就是一个孩子。方达生是个很难演的角色。”他回忆在排练过程中刁光覃教给他的表演方法:“思想怎么演?演不了,只能用行为来表达。比如一个人拿起水杯来,掀起盖儿就喝,就是没事儿;如果掀起盖儿没喝,到了嘴边停住,吹着水,就是有事儿。”
那时候杨立新就懂了:思想可以外化,通过行动来描述,重要的是有表演的方法。他说,这些方法对年轻演员特别有用。当时的他见到刁光覃是心生崇敬的:“他在楼道里迎面走来,他没有笑,但你觉得他是亲切的,他没有跟你瞪眼,但你能感觉到威严。”
在文艺评论家钟艺兵看来,现在我们的话剧舞台上很难再出现刁光覃这样的人,也很难达到他那样的成就,他所经历的时代也很难再重复。“刁光覃之所以成为刁光覃,成为一个艺术大师,离不开他一生的经历。”钟艺兵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学生时代,从小接触戏剧,热爱戏剧演出;第二个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他从事抗日演剧活动;第三个阶段,是他进入北京人艺后,和焦菊隐志同道合,在焦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卓越的表演艺术家。
“最可贵的是,在刁光覃的晚年,即将走到人生的最后阶段时,他没有停留在我只是一个演员,而是把他一生的经验积累都用在了后期导演的作品上。”钟艺兵感慨。这一时期,刁光覃执导了《日出》《小井胡同》《狗儿爷涅槃》等话剧作品。在钟艺兵眼中,《狗儿爷涅槃》是新时期北京人艺话剧作品中的高峰,也是刁光覃执导作品中的高峰,“他吸收了国外戏剧的一些表现手段,又结合了民族戏曲”。“我们对刁光覃的理解和研究不够,在一系列的宣传中,只宣传他是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而忘记了他最后达到的高峰,是一个伟大的导演。他是真正地接过焦先生没有完成的中国话剧民族化的事业,使北京人艺继续走民族化的道路。”钟艺兵表示。
“她的脚步被称为诗人的脚步”
2012年,90岁高龄的朱琳,在北京人艺原创大戏《甲子园》中饰演王奶奶。这基于她对话剧舞台的热爱和渴望。当初知道要排这部戏时,她就为自己争取:“如果有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的角色,就让我来演。”剧院为此专门为她写了这么一个角色。在几分钟的出场里,朱琳给王奶奶加了台词:“哎,你们看,火葬场怎么还排队呀?老伴儿唉,慢点儿走,过些日子我穿上你给我买的小牛皮鞋,来跟你做伴儿……”她借此表达对老伴儿刁光覃的怀念。
著名戏剧评论家田本相这样评价这位北京人艺舞台上的一代大青衣:“她有贵族气,这种高贵的气质在中国话剧界的女演员中很少。贵族气度有几个关键词:荣誉、尊严、宽容、自信、自律、克己。这几个关键词概括了她一生的精神和道路。她被称为‘鲁侍萍第一人’,最可贵的是她演出了鲁侍萍的文气,特别注意知书达理,这跟别人不一样。”在他看来,朱琳身上的贵族气质和角色互动起来了,“角色影响她,她的人格融入了角色,这很了不起”。
北京人艺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回忆,当年北京人艺提出话剧民族化实验后,大批演员反对,朱琳也是其中之一,但后来她成为民族化实验中最有成就的一个话剧演员。“民族化实验主要贯穿的一条线就是虚实的问题。”郑榕说,从《虎符》到《蔡文姬》,从布景到灯光等,逐渐在解决虚实问题,但在演员的表演上,这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蔡文姬》作为焦菊隐民族化实验的第二部作品,没有达到完美,表演是突出的问题。演员表演过火,不自然。但是朱琳在其中的表演得到了认可,她那种含而不露的表演,非常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她的脚步被称为诗人的脚步,她的目光被称为诗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