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荣:改革开放推动京剧艺术创新
发布时间:2008-12-23

  近日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主演的“新编京剧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和《廉吏于成龙》在上海连番上演,吸引了众多戏迷关注的目光,同时也让人们得以回顾和感慨尚长荣多年来在京剧艺术领域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作为中国剧协主席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改革开放30年以来,尚长荣一直致力于京剧这门国粹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从在改革开放春风中诞生的《曹操与杨修》到在新千年文艺繁盛时期孕育的《贞观盛事》和《廉吏于成龙》,尚长荣用他的探索精神和执着追求,创作了“新编京剧三部曲”。观念的突破,舞台样式的崭新呈现,尚长荣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和重大突破,使“三部曲”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为激活传统、感应时代提供了成功范式。日前本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赴上海采访小分队在上海对尚长荣进行了专访。

  “当年我只身带着《曹操与杨修》剧本到上海滩投石问路,转眼20年过去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现在的新编历史京剧三部曲。是上海掀开了我艺术生命新的一页,也是上海成就了我的艺术梦想。”一说起《曹操与杨修》的创作,尚长荣就唏嘘不已。

  从1959年随父亲定居西安开始,尚长荣在那里度过了近30年时光。那段日子里,他经过了上山下乡的历练,也饱尝了“文革”带来的噩梦,经受了几乎无戏可演的痛苦。随着岁月的无情流逝,经过了不断磨砺的尚长荣开始了自己生命中新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京剧《曹操与杨修》。

  1987年秋,已经担任陕西省京剧团名誉团长的尚长荣并没有满足,面对京剧观众日益减少、新编历史剧精品不多的现状,尚长荣开始了不断探索。这时《剧本》月刊发表了《曹操与杨修》,尚长荣看完这个剧本后,觉得立意很深邃,结构也很别致,认为这个曹丞相绝对不同于传统戏的曹操形象,于是就萌发了要排这个戏的念头。但在陕西排有局限性,到北京又怕门槛高,尚长荣就想到了上海。

  1988年1月,尚长荣夹着剧本闯出了潼关,来到了上海。上海京剧院的几位领导与尚长荣一拍即合。1988年7月4日,《曹操与杨修》剧组正式成立。

  《曹操与杨修》排演的时候,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方面尚长荣遇到了很多难题。首先就是从什么角度去塑造剧本中所提供的“这一个”曹丞相。京剧舞台上的曹操基本上是以《三国演义》中的白脸奸雄为蓝本的。尚长荣如何选择立足点,确定表演基调,使他所展示的这个形象既符合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还不能游离于历史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确很难。但尚长荣从踏上上海的第一步开始就做好了迎难而上的准备。在熟读剧本、体验角色的同时,他开始四处寻找有关曹操的资料,从史书记载到历史评论,以及曹操的诗文等等。

  在深读有关曹操资料时,尚长荣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塑造人物时,一定要抓住曹操“伟大”和“卑微”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来进行心理历程的表演诠释和性格塑造,才能够塑造好属于自己的“这一个”曹操。在《曹操与杨修》中,为了深刻表现曹操,尚长荣可以说深入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里,从化妆、服饰、动作、表情、唱腔、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尚长荣在唱念的音量、音色上,高低收放粗细刚柔,其对比度比传统规范大得多;高处可以倾喉一啸,声震屋宇,低处则极尽细微曲折之致。在做工身段上,注意功架的洗练、凝重的同时,又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经过尚长荣和上海京剧院从领导到全体演职员的共同努力,这出戏取得了很大成功。1988年12月13日,上海京剧院携带三台大戏《曹操与杨修》、《潘月樵传奇》、《夜探浮山》抵达天津,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曹操与杨修》12月16日晚在天津市人民剧场演出。这场戏中,尚长荣给观众们展示了一个丰富、饱满、有厚度、有激情的新的曹操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在场的观众,他们接受了这个不是白脸奸雄的曹操,场内不时爆发出阵阵叫好声。

  《曹操与杨修》的诞生,使尚长荣成为继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袁世海之后的又一位独树一帜的京剧净行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花脸艺术糅进了旦角的温婉、老生的稳重、小生的阳刚、丑角的诙谐和武生的身段,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全净行艺术家风采。

  在建国50周年之际,由尚长荣领衔的《贞观盛事》又一次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

  早在1981年时,尚长荣就萌发了要塑造魏征的念头。他说:“那时,舞台上正纷纷上演话剧《大唐名相》等魏征戏。我不想赶时髦,就把这个念头沉在心底,仔细琢磨演绎这个形象的新的方式,等时机成熟了再推上去。”在尚长荣看来,魏征与唐太宗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先贤,魏征经常在唐太宗面前讲“隋亡于奢”、“戒奢以俭立国之本”,现在用戏曲演绎这段故事,不仅有它的历史意义,更有它的现实意义。

  为此,在《贞观盛事》中尚长荣着力以戏演史,融史为戏,寻觅亘古通今的意义,启迪后人。每次演出,尚长荣总是沉浸在角色中,感觉自己就是敢于诤言相谏的魏征。很多时候,舞台上,尚长荣或哭、或笑,或长叹,或深思,舞台下他也一样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1999年8月22日,《贞观盛事》作为上海向建国50周年献礼剧目中的打头戏,率先晋京演出。这出戏所透射出的雍容华美、典雅大方的唐风气质,以及现代演剧方法与京剧和谐共存的特点,使北京的观众痴迷。

  进入新世纪,尚长荣又一次进入了角色,在《廉吏于成龙》中演绎了一个崭新的人物—— 一代廉吏于成龙。尚长荣对这部戏情有独钟。他说,这部戏既是一部专写反腐倡廉的规模相当大的作品,又是一部具有历史美学品格的真正历史京剧,而剧中人物于成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起初,尚长荣并不想演这个角色,他不是不喜欢,而是自己“脸皮薄”,不想总是在舞台上演主角。他说,我应该让台,让优秀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因此,一过60岁,尚长荣就申请“退役”,给年轻人配戏。但上海有一个资深摄影记者陈莹却认定,于成龙非尚长荣莫属。这位70多岁的老太太虽然重病缠身,却连续几天给尚长荣打了无数次电话,软磨硬泡,“煽动”尚长荣非要演这个戏。看自己并没有把尚长荣说动,陈莹就“煽动”袁雪芬、龚学平,一起劝说尚长荣演这个戏。最终,还是尚长荣“脸皮薄”,架不住别人的软磨硬泡,答应了演这个戏。

  这个戏对尚长荣来说又是一次挑战,因为不是说名家演什么戏都行。演清朝戏,不勾脸,不挂髯口,改贴胡子,俊扮上场,而且念“京白”,自己到底能否驾驭这个角色,是一个未知数。尚长荣说:“虽然我心里没底,但我有自信心。我相信,只要你勤奋地去追求,去钻研,没有攻不破的山头。”尚长荣充分发挥自己唱、念、做、表方面的优势,一切服从于人物,突破行当和程式,设计出不少新的动作、唱腔,多侧面地展示出于成龙日常生活中的诙谐、亲切、风趣、平易、朴实无华,关键时刻却敢于只身犯险、执着坚定、不屈不挠的性格,细腻生动地刻画了“这一个”清官形象。

  尚长荣和上海京剧院又一次征服了观众。尚长荣塑造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形象真实而又独特,新鲜而又丰满,给人以多方面的思想启示和艺术感染。而他自觉地以塑造人物为中心,以人带史,以人带事,并努力追求生活化的朴实、流畅的艺术风格,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好看。

  无论是《曹操与杨修》,还是《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三部戏所写时代不同,情节、主题、人物各有不同,在尚长荣看来,却都以对历史的独特诠释,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戏剧界的巨大发展,找到了既取信历史又观照现实的内容和形式,艺术上充满开拓创新气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这30年,尚长荣从来都是怀着感激之情的,他说:“我是个幸运者,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30年,这不仅是富民强国的30年,也是我们的文学艺术之路繁荣发展的30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何尝有今天我的艺术成就?戏剧人不仅要跟上时代,而且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更好地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国有句老话:温故而知新。我们现在回眸改革开放30年,就是要豪情满怀地展望未来,在下一个30年里做好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工作。”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