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别让市场的“狼”逼死艺术的“鹿”
发布时间:2015-03-16

 

话剧《茶馆》剧照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濮存昕很忙。3月8日他刚刚结束了《茶馆》在新加坡的演出工作,3月10日就匆匆赶回了政协会场。为了赴狮城演出,濮存昕不得不向政协会务组请了7天假,会程过半后才姗姗来迟的他,反而更加有表达的欲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濮存昕坦言:“当了多年的北京人艺副院长,最令自己感到紧迫的工作是,北京人艺必须得本本分分地做艺术,不能因为票房收入高了,就去搞什么商业化,而忘了传承与创新。”

  现今的青年戏剧人面对的是一个暗潮涌动的文化市场新格局,商业诉求在戏剧发展中是一个很重的变量。如何将现实的压力转化为艺术的动力?“时下北京人艺很多戏都是一票难求,但越是在这样看似繁荣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这些从业者越要冷静地思考。别让市场的‘狼’逼死艺术的‘鹿’。”濮存昕望着爆满的首都剧场,时常会回想起自己的老前辈于是之。

  “在于老那代艺术家创作力最为旺盛的年代,中国话剧却最缺少观众。他们的戏演得那么好,但常常没有‘座儿(观众)’在下面欣赏。”濮存昕说,“现如今的演员随便这么一演,台下就全是‘座儿’。我们首先要珍惜,然后就得扪心自问,自己的戏对得起这些花钱买票的观众么?”此次在新加坡的演出拉开了《茶馆》亚洲巡演的序幕,也为《茶馆》走向世界吹响了前奏。《茶馆》在新加坡演出时的座无虚席令濮存昕感到欣慰,但他更加在意的是国内观众如何看待《茶馆》、如何看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于是之生前曾对濮存昕说,一出戏好不好,“座儿”说了算,艺术家必须得“伺候”好观众。“所以,我们应当成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观众,只有把自己作为观众的那种直觉带到创作中去,才能顺畅地跟观众对话。”濮存昕说,“焦菊隐先生一直强调‘欣赏者与创造者共同创造’,这就是创作的最高境界。艺术家要跟观众一起表演、一起绘画、一起歌唱,要想方设法将观众带进自己的作品中来。”

  在濮存昕看来,观众才是艺术家最需要交心的“知己”,能在舞台上跟观众交心是一种天大的本事。然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令很多失去事业编制的年轻演员主动放弃戏剧这个清贫的行当,转而投向了影视剧等更加赚钱的领域。北京人艺虽然没有转企改制的风险,但濮存昕依然关注着许多兄弟院团的境况。“文化体制改革不是卖掉所有权就能解决的问题。”濮存昕说,“改制只是手段,繁荣文艺创作才是目的。但现实情况是,一些艺术门类因为难以适应市场体制而变得更加萧条。”

  近些年戏剧的繁荣固然离不开市场的刺激,但过度贴近市场也会造成对戏剧美学的伤害。濮存昕觉得,改制是为了戏剧艺术的建设,其前提是尊重艺术和艺术家。“据我了解,中国戏剧家协会是会员数最多的全国性文艺家协会,这说明,很多人都在吃戏剧这碗饭。不是说要让年轻戏剧演员成为大红大紫、日进斗金的大明星,但至少不能让他们没饭吃,更不能以改革之名‘卖孩子’。我们这代演员不能辱没了从老一辈那儿学来的本事,得让下一代把本事接过手。”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放市场的狼进来,让艺术的鹿跑起来’。但狼放得多了不行,鹿能奔跑的空间圈得小了更不行。”但让濮存昕无奈的是,在2013年之前,哪怕是再大牌的北京人艺演员,演一场戏的酬劳也只有1000元,张和平走马上任北京人艺院长后,略微提高了主角演出薪金,但也只是从1000元增加到了1500元,很多演员辛辛苦苦演一年话剧,还抵不上拍一集电视剧的收入。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