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欧阳山尊
发布时间:2014-12-15

  上个世纪50年代,我住在王府井多福巷,就读在和平门北京师大附中时,从助学金饭费中节省出几块钱,买了一张首都剧场楼上侧三排的票,第一次观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就是欧阳山尊执导的《日出》。

  1958年,我从北京师大附中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学员班。第一天上班,当晚就参加了抗战话剧《难忘岁月》,导演就是欧阳山尊,他安排我饰演群众角色中参加抗日游行的一个学生。

  1962年,我有幸参加学员班毕业剧目《渔人之家》排演,饰演革命少年英雄彼里特。

  海边嬉戏鱼虾

  塘沽,海天一色,波光粼粼,鱼虾游戏,螃蟹横行。一只小蟹刚刚钻出沙窝,就被一只纤纤小手捏住……学员们与海中“朋友”嬉戏后,又与渔民朋友攀谈,向他们学习织渔网、撒渔网、划船;还了解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当年他们是如何抵抗日本鬼子的侵犯……

  导演欧阳山尊带领我们来到塘沽海岸,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生活体验。这里的美味海鲜早已闻名遐迩,大海蟹金灿的蟹黄、银嫩的蟹肉,太诱人了,当然是放开肚皮、大餐特餐了。

  风靡美味的蟹,腐烂混杂其中。学员们全部中毒。高烧昏迷、恶心呕吐、拉稀泻肚……小小诊疗所,护士少、床位缺,王志安、吴桂苓强忍自己的痛苦,像两位大哥哥一样,跑前跑后、喂药递水,照顾着大家……这天正值周末,是山尊老师与女朋友约会的日子,他看到王志安、吴桂苓对众弟子的热心与担当很欣慰,便放心地离开塘沽,赶回北京。不料想,众弟子病情突然加重,有的甚至昏迷不醒。王志安、吴桂苓毕竟也还是孩子,面对险恶局面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文革”开始,欧阳山尊被坐喷气式、被戴“黑帮”牌子,其罪名之一,归纳起来就是“爱美人,不爱弟子”。欧阳山尊在关键时刻离开弟子,可能有不妥之处,若当时有手机,给恋人打个电话,也许会两全其美。但若仅凭此,就认为他不爱弟子,也有言过其实之嫌。

  为撰此文,我翻出当年排演《渔人之家》的笔记,打开一看,包括我的角色自传、剧本及人物分析、排演札记等几万字,欧阳山尊不仅全部认真阅读,而且还非常认真地作了眉批。比如针对我写的人物自传,他写到:“你是怎么样一个海军军官呢?你考虑一下,结合着剧本是不是‘应该是’一个少校海军军官。”而且他还特别指出我的错别字,如我写到“……这几天角色自传把我别的够呛”,山尊老师将“别”字改成“憋”。

  不胜枚举。

  大师教我演戏

  山尊老师教导我们说,写人物自传,写前要把自己和对手的台词都记下来,揣摩其潜台词,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研究角色之间的关系,以激励自己的创作热情。

  在表演上,山尊老师让我们从人物动作出发。动作就是有目的的行为。他举例子,比如刮胡子,是为去见女朋友,还是为去见外宾?目的不同自我感觉就各异。他说动作有三元素,即“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其中“怎么做”最重要,你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此,你抓住的人物典型细节是否比别人更高明。

  做小品。1962年我在《渔人之家》中饰演彼里特,和任宝贤饰演的哥哥维希普合作小品《诗与传单》。我上来就告诉哥哥捡传单,一下就说出来,没有过程。山尊老师说,你应该跑着跳着嚷嚷着兴高采烈地上来,这才符合彼里特这个人物的性格。我做第二个小品《织渔网》时,怕腥味,就用一块布围在鼻子上。山尊老师说,这也不符合彼里特这个人物。他从小就生活在渔人之家,早已习以为常了,这样演人物不可爱、不可信。山尊老师特别指出:所以如此,是因为你在台上没有真正自然地生活起来,没做到真听、真看、真判断,没有从对手那里接受到刺激。

  真听、真看、真判断——是话剧演员舞台表演的基本功!我一直铭记在心,它将终身受用。

  关于台词,在山尊老师的教诲下,我逐步懂得了什么叫说好台词,要做到三个层次。

  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第一个层次,说得平淡无奇,像播天气预报。第二个层次,说得悲苍、失望:哎,这辈子就这样了。第三个层次,说得积极乐观,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不同人不同风格也就蕴含其中了。

  命运之神就是这样眷顾我这个话剧青年。从我喜欢话剧、喜欢话剧演员伊始,就受到山尊老师阳光雨露的滋润。身材硕长、鼻梁高挑、头戴鸭舌、唇蓄仁丹、浓眉大眼、炯炯有神,操着一口湘味儿普通话,直率豪爽、爱心浓浓、年富力强的大帅哥,按当下时髦的流行语,可以说是“酷毙了”。

  本文作者系北京人艺演员。在话剧《渔人之家》《霓虹灯下的哨兵》《箭杆河边》《结婚之前》《红色火车头》等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