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荔枝”难再闻 粤剧大师红线女逝世
发布时间:2013-12-10

  红线女(右二)在农村参加劳动,休息时教社员们唱革命歌曲(1963年摄)。新华社记者 孔凡根摄 

  “情如荔蜜甜,心比荔枝果核更细致……荔枝,听我来为荔枝唱颂词。”红线女的演唱,拿捏住一代粤剧旦角流派唱腔艺术“红腔”的精华。最后一句“卖荔枝——”,“枝”字如西方花腔层层翻叠,如天真活泼的卖荔枝姑娘笑语晏晏,随之再滑出一个高调,红线女的手空中一收,将声音收归体魄。2013年11月30日晚,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红线女生命倒计时的第8天,一曲宛若天籁的《荔枝颂》,赢得观众如雷掌声。年近九十仍能尽兴一展歌喉,这是中国现代戏曲史上的一个奇迹。

  最后一课 

  垂范垂式,时代之音。斯人已逝,大师不再。12月8日晚上8时40分,享誉海内外数十载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在广东病逝,享年89岁。

  12月7日上午,广东粤剧学校28名学生到红线女艺术中心学习。“昨天红老师给学生们上课时还精神得很,我怎么都不敢相信,老师今天就不在了。”“咬字吐字、唱腔姿势……有时点评到一半,老师还会亲自示范唱一段。”“那时老师精神很好,说话声音很洪亮,怎么都没想到,这会是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学生们无法相信老师的离去。

  “我喜欢这句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永远记得自己要成为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我要竭尽所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献艺。所以,我还要进步,还要努力。”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红线女共拍摄了近百部电影,演出了近200个粤剧剧目,她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话。

  她创造了粤剧红派艺术 

  “我活一天,就要为‘南国红豆’继续贡献力量。对粤剧,我是一往情深,直教人生死相许啊。”红线女以自己的一生兑现了对粤剧的这份生死相许。香港词人黄霑说:“红线女是我半生之前未见过的奇人。奇就奇在她对粤剧一往情深,直教生死相许。”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1924年出生于粤剧世家,从小耳濡目染,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从此成为中国艺坛的传奇。

  上世纪50年代初,红线女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至今无人能及。红线女将塑造过的翠莲、朱帘秀、王昭君等女性角色,汇成独特的“红派”表演艺术体系,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

  有一次,红线女在广东农村体验生活,茶余饭后,老乡请她唱支粤曲。红线女即兴清唱了《黛玉归天》唱段,一曲罢,伸出手来,旁人一触,冰凉冰凉的。旁人感到,仿佛黛玉死了,红线女也离了魂儿。

  粤剧因她被誉为“南国红豆” 

  一袭红衣,一头银发,一副标志性的黑框红底眼镜,戏行里人和戏迷们尊她为“女姐”,她熟悉的身影,是岭南文化生态中的典型符号。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这样评价红线女的表演艺术:“表面上好像没有一个身段,其实处处有身段,时时有‘脆头’,达到‘化有形为无形’。”作为红线女的学生,粤剧头号花旦倪惠英说:“她把粤剧艺术推到顶峰,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力的旗帜性人物。”

  红线女的“红腔”在高音域创造了难以攀登的高度,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她演过四大美女,也演过让周恩来总理叫绝的革命女性,无论是小家碧玉还是宫廷贵人,她的唱腔都动人心弦。她不仅红遍大江南北,她的观众还遍及东南亚和美洲。因为她在北京的出色演出,周恩来总理把“南国红豆”的赞誉给了粤剧。

  “女姐”几乎拿遍了一个艺术家可以获得的所有荣誉,2009年10月,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这些年,满头华发的老太太依然在四处接受荣誉。但她最终想做的,只是在粤剧舞台上继续身体力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