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线女的精神为指引,弘扬红派艺术
发布时间:2015-01-30

  恩师红线女是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荣获过“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恩师从艺70多年,结合个人声线条件,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开创了以甜、脆、圆、润、娇为特色的红腔艺术,是迄今为止中国粤剧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她主演近百部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女性艺术形象,代表作《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等更被视为粤剧史上的经典。粤剧因红线女而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南国红豆”。“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更是恩师红线女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传承了300多年,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及海外华人地区。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人们的审美观念随之不断变化,戏曲被边缘化,粤剧演出市场也逐渐衰落。尽管2009年粤剧成功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粤剧的传承与创新仍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恩师红线女的离去,更是粤剧界乃至中国戏曲界无法弥补的损失,凝聚着红线女一生心血的红派艺术如何传承、发扬,任重道远。

  我所在的珠海市粤剧团,始终以恩师红线女的精神为指引,开展各项工作。

  一、学习红线女对艺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

  恩师红线女生前鼓励、指导珠海粤剧团打造的“琼姿霞彩——琼霞交响粤剧音乐会”,首次将交响乐表演和粤剧表演混搭呈现在舞台上,在第一届中国国际马戏节期间上演,好评如潮。然而剧团并不满足,2014年再度邀请国家一级编剧张林枝撰词、音乐家杜鸣心配乐,将开场曲目改为具有珠海本土水乡风情特色的《渔女情》,尾声改为《天佑中华》,使音乐会得以提炼和完善,并于1月16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随后将在全国巡演,传播、弘扬红腔艺术。

  二、学习红线女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公益性惠民演出,构建粤剧戏迷之“家”。

  剧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团人员深入城乡基层,将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文艺作品和100多场专题知识讲座送到了各社区、街道、海岛,深受群众欢迎。继2014年粤剧进入博爱幼儿园、北岭小学、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后,将继续让粤剧走进更多的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重视、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此外,粤剧团还提供演出场所、开展戏曲培训、组织粤曲比赛,将珠海市近百个粤剧私伙局组织起来,共建幸福戏迷之“家”,促进了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发展。

  三、发扬红线女爱岗敬业的爱国精神,积极开展海外文化交流。

  2014年3月,剧团全体40名演职人员克服天气、住宿、饮食等困难,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5天共10场的粤剧演出和文化交流;6月,剧团在澳门举办了3天4场古装红腔经典粤剧演出;8月粤剧团精英班底前往美国旧金山,进行为期近半个月的粤剧粤曲演出及研讨活动,推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精华,赢得“红腔真韵、粤人沐光”的赞誉。

  红线女老师所创造的艺术财富,值得我们一生学习、钻研、传承。今后,我除了继续传承、钻研红腔艺术外,将付出更多精力去学习、探寻、尝试红派表演艺术,了解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和演绎方法,持之以恒地追寻那种塑造人物栩栩如生的红派艺术特有境界。我深信,在文化春天里,不仅仅是我,包括欧凯明、郭凤女、曹秀琴、黎骏声、苏春梅等红腔弟子必将以恩师红线女的精神为指引,致力于粤剧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在各自舞台上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岭南文化尤其是红派艺术必将得到很好地传承、创新,岭南文艺园地必将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作者系红线女入室弟子、珠海粤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