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把戏剧视为另一种战斗
发布时间:2015-09-09

  今年是我们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样的日子,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常常想起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我们那代人那种屈辱悲愤的情绪和对国民党当局压制人民抗日要求的不满,而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主张而投入我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那时一部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迅速在各学校传唱,以淞沪抗战为内容的话剧《回春之曲》,和以东北人民苦难经历为内容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一批独幕剧,成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开始流传的第一批剧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上海戏剧界人士组成若干救亡演剧队奔赴前方,后来在武汉又以政府名义组成若干“抗敌演剧队”奔赴各战区。当年,我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八路军当中一名宣传员。我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在日本侵略者的猖狂进攻面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使整个中华民族开始凝聚到一起的。抗日战争八年间,一直是两种军队在两个战场分别进行斗争。一方面是防守大城市并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人后方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同敌人作战的敌后战场。我深深感到,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正是由于这个无限忠于人民的党,和它所领导的这支忠于人民的新型军队,和由这个党和这支军队动员起来的敌后人民所进行的这场人民战争,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的。

  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我深深感到,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是这场抗日战争伟大力量的源泉。多少劳动人民的子弟踊跃参军,为这场战争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敌后穷苦的老百姓把种出的粮食交了公粮,自己吃糠咽菜;青壮年出勤务、抬担架,老年人赶毛驴送公粮;妇女为部队做军衣、军鞋。反“扫荡”中老乡许多房屋被烧,亲人被屠杀,却拼命掩护八路军的伤员。多少房东大娘把我们这些年轻军人当做儿女看待。“战争伟力之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我们都深有体会。194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35年后的2014年,习近平同志针对今天我国文艺工作者的现实情况,强调提出我们的文艺创作、我们的文艺工作应以人民为中心,几代领导人一脉相承。文艺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文艺观的核心,是我们的根本信念。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针对着当时许多文艺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劳动人民不熟、不懂这一矛盾,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相结合的主张。抗日战争中这个问题的解决,使“五四”以来的进步文艺出现了新的面貌,开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新的时代。就我国戏剧的发展来说,抗日战争中最大的收获是:

  一、由于服务对象的明确和文艺工作者的深入生活,劳动人民的艺术形象开始登上戏剧舞台,开始成为戏剧的主人公,从而开始了人民戏剧的新的时代。

  二、在为工农兵服务方向的指引下,广大戏剧工作者对群众的欣赏习惯更为关注,戏剧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相结合,从创作秧歌剧起步,进而创作出了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歌剧,迎来了我国新歌剧的诞生。

  三、我国戏曲源远流长,“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因其含有封建思想的糟粕而受到批评和排斥。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发动群众的需要,开始利用戏曲形式“旧瓶装新酒”,进而选演鼓舞斗志的花木兰故事、岳飞抗金故事的戏曲。随着《讲话》精神的贯彻,熟习戏曲的戏剧工作者开始创作演出了《水浒》故事中的《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新编历史京剧,和以戏曲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血泪仇》等地方戏曲,进而推动了对戏曲的改革。

  回想当年,抗战初期还是话剧的一统天下,到了抗战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戏剧已经形成了话剧、歌剧和改革中的戏曲三足鼎立的格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继承着红军的传统,十分重视用文艺的手段发动群众。一批现成的救亡戏剧,曾是用以发动群众最初的剧目。随着敌后斗争的迅猛发展,在丰富的现实生活面前,一些有文学功底的同志开始用戏剧的形式来反映现实斗争,为戏剧团体提供演出剧目,这些同志也就成为敌后根据地最早的剧作家,如延安的王震之、冀中的王林、晋察冀的刘萧芜、山东的虞棘等。

  当年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以晋察冀根据地来说,军区和各军分区都建有剧社,群众团体系统则有群众剧社,抗大二分校有文工团。1939年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前方,120师战斗剧社随部队来到前方,华北联大文工团随华北联大来到晋察冀,这些文艺团体曾以“艺术节”名义多次举行汇演。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对晋察冀的文艺活动包括戏剧活动影响极大,当时各分区剧社多整队入学接受培训。为了给学员进行示范,文艺学院的老师和联大文工团曾演出过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契诃夫的《婚事》和包哥廷的《带枪的人》。1940年,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的带动下,由联大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军区抗敌剧社联合演出了根据高尔基的小说改编的话剧《母亲》,成为抗日战争期间敌后农村的一大盛事。演出期间,全体演职人员受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亲切接见。

  当年敌后根据地戏剧活动的盛况,被戏剧史家称为“戏剧史上的奇观”,可惜限于物质条件,除了《母亲》的演出有沙飞同志拍摄的几幅剧照外,竟没有多少资料留存下来。当年敌后战场戏剧活动的另一特色,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抗战胜利在望的形势下进行的“对敌政治攻势”,即在武装掩护下深入敌占区,向敌占区老百姓进行的秘密演出。戏剧小分队的演员们身上揣着手榴弹,以不怕流血牺牲的意志,把演戏视为另一种战斗。几次“对敌政治攻势”都起到瓦解敌伪、鼓舞敌占区人民的效果,而我的几位战友就牺牲在“对敌政治攻势”当中。这种舍生忘死使戏剧同对敌斗争如此紧密结合的活动,已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空前绝后独具特色的篇章。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