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舞蹈教育家吕艺生:美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事业
发布时间:2017-03-21

376748857692360508.png

  吕艺生是中国舞蹈界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是北京舞蹈学院与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同时,他也是中国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创建者。为了推广、普及舞蹈美育教育,他身体力行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老舞蹈人的坚持与执著。

   

    

【视频】著名舞蹈教育家吕艺生:美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事业

  美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事业

  年近八旬的吕艺生,在卸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的这段退休时光里,始终心系着舞蹈教育。由他组织编纂的丛书《素质教育舞蹈》已经成为中国舞蹈美育的指导书籍。在他看来,校园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有很大不同,这将引起人们思想观念、教师培养模式和舞蹈课教材的全面变革。校园舞蹈课不再单纯培养技能,而是要着重培养五大能力,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首要目标。 

吕艺生教授携“素质教育舞蹈”团队前往星海音乐学院授课.jpg

吕艺生教授携“素质教育舞蹈”团队前往星海音乐学院授课

吕艺生教授走进四川师范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名家讲坛

  2014年2月,北京市教委决定将“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的课题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首先在北京市50所中小学启动实践教学。吕艺生成为这一教学实践的领头人、先行者。时隔三年,舞蹈美育教育已经走出北京,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内开展教学实验。吕艺生说,近些年,美育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颁布了很多相关的文件,所以开展得比较顺利。很多省市已经和国家教育部签约,商定了美育在中小学展开的具体教育措施。但是在吕艺生看来,美育的推广虽然表面上如火如荼,内在却隐藏着很多问题,他说,美育并不是艺术技能培训,美育的本质还是要以教育为依托,要达到以德育人的教育目的,切不可操之过急。 

  吕艺生说,美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事业,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仅仅靠转变人们的观念,是行不通的。专业的教师,系统的教材,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把现有的专业艺术教材,用在中小学美育教育上,那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美育的实质是为了完善人格

  吕艺生曾担任过长达十几年的北京舞蹈学院院长,专业的舞蹈教育是他最熟悉的工作。然而想要将舞蹈教育在中小学中普及推广,吕艺生说,这和专业舞蹈教育截然不同, 这也正是开展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的原因。面对大部分中小学生,他们以后都不会从事专业舞蹈方面的工作,甚至在他们长大后,连跳舞的机会都很少。所以舞蹈美育的目的,和专业舞蹈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 

“素质教育舞蹈课经验交流会”上吕艺生教授介绍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理念

第二届“校园舞蹈的春天”全国中小学舞蹈教育研讨会吕艺生教授讲话

  “在北京舞蹈学院,专业学生每周至少上5节舞蹈课,这在中小学是很难实现的。一周也就上一次课,很可能只有40分钟。拿着专业教材给中小学上课,必然是行不通的。” 

   “用我们的教育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最终的目的。”吕艺生说,按照中小学的课程安排来看,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大概能上18节舞蹈美育课,如果用这18节课来进行专业训练,那几乎没有任何结果。所以,美育最重要的不是为了学习技能,而是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的感知美,理解美,从而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 

  舞蹈在美育当中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舞蹈,是为了让她有一个好形体,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但是舞蹈其实并不能改变体形,也改变不了容貌,最多也就是气色上更健康一些。那么为什么很多人接触舞蹈之后,看上去外表就变得不一样了呢?这就是我们说的舞蹈美育的效果。”吕艺生说,1949年,日本舞蹈家邦正美出版了《教育舞蹈原论》,书中清楚地阐述了舞蹈的美育功能,那就是“舞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我们是通过舞蹈这个教育手段,让人格更完善,这和蔡元培先生、王国维先生在上世纪初讲的美育的道理是一样的。”吕艺生说,“而到近现代,舞蹈教育的目的被一些人误导,认为跳舞就是为了好看,为了漂亮。我认为,这种观点很浅薄。” 

北京舞蹈学院吕艺生教授应邀来西北师大作学术报告

吕艺生教授应邀去兰州文理学院作学术报告

  “所以,在舞蹈美育的课程中,我们更注重学生舞蹈潜能的开发。”讲到舞蹈课程在中小学中具体的实施效果,吕艺生显得很兴奋。“比如说我在讲一个非常高兴的事情,大家要欢呼起来,跳跃起来,它就自然产生跑跳舞。刚才你做的是什么,能不能回忆再做一下,他一做,这个就叫跑跳舞,大家来学学。就这么一高兴,就可以跑跳步了,他是这么来的。但是如果你要专门来教,大家站好,我现在教你跑跳舞,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抬起来,左脚再颠一下,他根本就站不住的。最后费了多大的劲还做不上来,还不协调。我们就找到这个生活的原本,就像跳跃,跑,人人都会。然后再一点点把这些本能的肢体表达,向舞蹈的方向引导,这是我们要做的。” 

  吕艺生说,舞蹈的起源就是为了表达情绪,是一种自发的行为,随着时间的发展,舞蹈产生不同流派,不同分支,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舞蹈形式。但究其根本,舞蹈都应该是身随心动的肢体表达,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是在面对全体学生的时候,舞蹈美育应该更注重人的自发性。就像是中国的广场舞一样,人们自发地融入其中,体会到舞蹈带来的快乐,这种自发性使得广场舞越来越火热,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 

吕艺生教授应邀去南昌工程学院作学术报告

  “舞蹈美育重要的是方法,我们应该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艺术创作的方法,以及审视艺术、欣赏艺术的方法。只有学会了这些方法,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肢体的美,舞蹈的美,以及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美。”吕艺生认为,美育正是让学生充分感知世界的途径,所以说美育让学生更美丽,这个美丽,是灵魂的完善,心灵的美丽。 

  舞蹈美育的推广困难重重 

  从2014年初推行中小学舞蹈美育至今,已经足足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中小学舞蹈美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其面临的困难,也是无法回避的。而在所有的困难中,最突出的就是缺少教师资源。 

吕艺生教授作《教育.舞蹈》专题讲座

  “教师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吕艺生说,《素质教育舞蹈》丛书是用“课例”的方法做教材,培养新型舞蹈教师。他们与专业舞蹈教师有很大不同,最明显的一点是:既能教男生,又能教女生。“说起来容易,可操作起来并不轻松。” 

  吕艺生说,现在的情况是男教男、女教女,造成了非常严峻的后果,幼儿园几乎都是女老师,所以幼儿园的舞蹈教育都是女性舞蹈教育,男孩子不愿学,打小就产生了“舞蹈不是男孩儿学的”刻板印象。于是,到了大学招生时,报考舞蹈专业的女生占了绝大多数,男生极少,部分学校甚至招不到男生。“这是我们原来的舞蹈教育造成的,最终又按照这种方式教育下一代人学习舞蹈,恶性循环。” 

  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新型舞蹈教师,同时形成全新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舞蹈》丛书里使用的“课例”,把所有环节都交还给了学生。从表面上看,老师的任务少了许多,变成次要地位了,但是老师都明白,这些环节是他们设计的。如果不是老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实现。 

民族美育“彩虹舞蹈教室”教学成果汇报展示上吕艺生教授讲话

  如今,北京舞蹈学院为此专门建立了教育学院,专门培养中小学舞蹈教师。另外,有些学校原本就有一些专业的舞蹈老师,只是教育模式并不是针对全体学生,北京舞蹈学院与这些学校联系后,派专门的老师去进行培训。吕艺生说,我们能做的很有限,但是积少成多,慢慢来,总会有改变。“我们已经培养了,一百所中小学舞蹈老师,从2014年9月1日正式进入课堂。这在我们的教育史上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舞蹈已经作为正式课程进入课表了。” 

  除了舞蹈教室的短缺,专业教材储备不足,也是舞蹈美育推广中遇到的一大难题。“虽然我们在教材方面已经做了相应的准备和研发,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吕艺生说,“除此之外,教室太小,音响等设备不到位,资金的紧张都是舞蹈美育推广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吕艺生教授出席校园舞蹈的春天研讨会

  面对种种困难,吕艺生并没有退缩。在他和舞蹈人的努力下,舞蹈美育在全国已经逐渐开展。吕艺生说,能有如今的局面,他已经很知足。“有人说希望你在的时候,能够将素质教育舞蹈普及到全国。这个事情我当然希望,但100%普及是做不到的,也不太可能。其实在国外也是,只要有60%以上的学校覆盖到,这个就叫全国普及了。”吕艺生说,蔡元培先生从上个世纪初就提出了美育,他希望到2021年,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到来之际,舞蹈美育的普及能够达到全国20%至30%,这样他就已经很知足了。 

  其实,在以吕艺生为首的舞蹈人的努力下,中国舞蹈美育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吕艺生骄傲地说,曾经有一个美国高中老师到北师大附中,看到我们的舞蹈美育课后赞不绝口,当下决定将这种授课模式带回美国,并将教材一并带回,逐字翻译。吕艺生告诉记者,如今,中国的美育已经可以和国际交流,但我们要做的努力仍然很多,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美育,关注中国教育的未来。 

191455582189982243.png

  【著名舞蹈教育家 吕艺生简历】

  吕艺生,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教授,北京舞蹈学院与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素质教育与美育研究》课题负责人,世界华人国标舞联合会艺术顾问,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前会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小学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电视部高级顾问,北京舞蹈学院前院长,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主席第五届名誉主席、厦门演艺学院院长。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吕艺生教授讲话

  主要作品及奖项:1957年在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双人舞《牧笛》获银质奖章,编导的大型活动及晚会有:1993年全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爱我中华》、1994年洛阳第十三届特牡丹花会开幕式《牡丹颂》、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文艺表演《NGO在北京》、1995年20世纪世界华人舞蹈经典作品展演开幕式、1997年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大型文艺表演《欢庆香港回归》、1997年郑州国际武术节闭幕式杂技晚会《太阳正在升起》、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开幕式晚会《新世纪序曲》、1998年《欢庆香港回归》并获北京“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锦绣中华》、1999年澳门各界欢庆回归和特区政府成立《濠江欢歌》、2001年第十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及宁波国际服装节开幕式《启航》等大型演出及晚会、2012年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舞蹈美学》获一等奖、2013年出版的《坚守与跨越》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是一部具有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舞蹈编导理论教材。 

  主要论著:《舞蹈小辞典》(1980)、《社会学百科辞典•艺术社会学》(主编并撰稿)、《舞论》(1990)、《舞蹈教育学》(1995、2002)、《舞蹈大辞典》(1995,主编并部分撰稿)、《舞蹈学导论》(2003)、《艺术管理学》(2004)、《大型晚会编导艺术》(2004)、《舞蹈学基础》(2007)、《舞蹈学研究》(2008)、《舞蹈美学》、《坚守与跨越》等。 

  作者:常青藤美育

  (本文系全国学校美育联盟、中国网美育频道、中国校园舞蹈网、中舞联盟独家采访原始获得,版权归全国学校美育联盟、中国网美育频道、中国校园舞蹈网、中舞联盟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