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舞蹈家
发布时间:2013-06-13

 

北京市中小学把素质教育舞蹈课纳入艺术课程

每个人都是舞蹈家

  当《春晓》的音乐响起,孩子们迅速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依次跑到圆圈中央做关于“春天”的动作,游泳、打球、捉蛐蛐……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肢体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个人都在享受“跳舞”的乐趣。这是北京丰台第五小学银地分校素质教育舞蹈课上的场景。

  2006年,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吕艺生和几十位老师一起,提出在中小学开设舞蹈课的设想。现在,素质教育舞蹈课已经成为一门新的艺术教育课程,正式引进中小学课堂。

  所谓素质教育舞蹈课,并不是为少数舞蹈爱好者开设,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它不考察舞蹈技能,也不以表演为目的,而是开发孩子的创造力,用艺术熏陶、审美教育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开设舞蹈课前,我们调查发现,70%的孩子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舞蹈教育,既然孩子们有这样的诉求,我们更应该给他们一片空间。”吕艺生介绍。

  “同学们,请用自己身体或周围的事物发出的声响,创编一段舞蹈。”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小莲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有的敲鼓,有的打哈欠,有的唱音阶,舞蹈课上热闹非凡。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教学的引领者和主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室里,几个学生翻着书本,还有学生无聊地按动着手中的圆珠笔,一名听着摇滚的女孩子走进来,全班立即跟着她的节奏沸腾了……这是景山学校舞蹈《间·奏》里的场面。“舞蹈灵感就来自我们平时课间时教室里发出的不同声响。”一个孩子告诉记者。

  “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够编出舞蹈来!在编舞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学生王冠琳说。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曹保义介绍:“我们的素质教育舞蹈课开设近两年,超过90%的孩子非常认同,现在形成孩子喜欢、教师肯定、家长接受的局面。”

  “我的孩子原来羞涩腼腆,后来连班里最内向的同学都能大胆表演,让人看到一个个内心强大、敢于表现、充满自信、潇洒自如的少男少女,我觉得开设这样的课程特别好。”一位家长在观摩素质教育舞蹈课之后感叹。

  “素质教育舞蹈课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促体,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事业,也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塑造自由、完善的人生。”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这样评价。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