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艺生:“舞蹈进校园”,引领中国教育新变革
发布时间:2016-03-21

两会声音:“校园舞蹈的春天”系列报道

吕艺生:“舞蹈进校园”,引领中国教育新变革

吕艺生

  年近八旬的吕艺生,在卸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的这段退休时光里,依然始终心系舞蹈教育。从2011年开始,他花费两年时间开展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研究成果直接促成了“舞蹈进校园”项目的落地。期间,吕艺生远赴美国考察,发现了中美舞蹈教育的异同,带回来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在他看来,校园舞蹈与专业舞蹈教育有很大不同,这将引来人们思想观念、教师培养模式和舞蹈课教材的全面变革。校园舞蹈课不再单纯培养技能,而是要着重培养五大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将作为首要目标。

  “舞蹈进校园”具有里程碑意义

  见到吕老,他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成果丛书《素质教育舞蹈》,洋洋洒洒100多万字,历时两年时间著成。北京市教委正是根据这个研究项目,最终决定让“舞蹈进校园”真正落地,2014年率先在全市5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

  “2014年,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吕艺生说,它结束了舞蹈教育仅面向特长生或艺术社团的历史,中小学终于有了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课,极大地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吕艺生认为,面向全体学生与少数专业人才的舞蹈课,是不一样的,这也正是开展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的原因。“在北京舞蹈学院,专业学生每周至少上5节舞蹈课,这在中小学是很难实现的。一周也就上一次课,很可能只有40分钟。拿着专业教材给中小学上课,必然是行不通的。”

  《素质教育舞蹈》丛书是用“课例”的方法做教材,培养新型舞蹈教师。他们与专业舞蹈教师有很大不同,最明显的一点是:既能教男生,又能教女生。

  “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并不轻松。”吕艺生说,现在的情况是男教男、女教女,造成了非常严峻的后果。幼儿园几乎都是女老师,所以幼儿园的舞蹈教育都是女性舞蹈教育,男孩子不愿学,打小就产生了“舞蹈不是男孩儿学的”这样一个刻板印象。于是,到了大学招生时,报考舞蹈专业的女生占了绝大多数,男生极少,部分学校甚至招不到男生。“这是我们原来的舞蹈教育造成的,最终又按照这种方式教育下一代人学习舞蹈,恶性循环。”

  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新型舞蹈教师,同时形成全新的师生关系。“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就意识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遗憾的是,这很难实现。”吕艺生说,这一难题终于在“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的过程中有所突破。《素质教育舞蹈》丛书里使用的“课例”,把所有环节都交还给了学生。从表面上看,老师的任务少了许多,变成次要地位了,但是最终老师都明白,这些环节都是他们设计的。如果不是老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实现。

北京舞蹈学院吕艺生教授应邀来西北师大作学术报告

  校园舞蹈课着重培养学生五大能力

  专业舞蹈课主要是训练技能,但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后,“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将作为首要目标。

  在吕艺生看来,舞蹈课所能做到的,是提升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观察模仿。“学习舞蹈是需要通过先观察、再模仿来完成的。”通过这项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自然也就有了观察社会、观察他人的意识,不再我行我素。

  第二是即兴表现能力。这也意味着,进入校园的舞蹈课,不再是过去专业舞蹈教育的模式,老师每天计划好要教哪些动作,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表达出来。

  吕艺生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有一个课例叫《柳》,先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姿态,然后把自己当作一棵柳树,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柳树的姿态。伴着老师的描述,每个人都展开想象,自己这棵柳树是怎么运动的。“春风来了,草变绿了,柳树的枝条上也发出了嫩芽。微风吹来,柳枝开始微微摆动……天阴下来了,起风了,风越来越大,把云彩也吹过来了……突然,一声春雷震耳欲聋,暴雨来了,随后狂风大作……”起初,孩子们微微摇摆,后来,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但唯独有一名男生,在“狂风暴雨”来临时,站在地上纹丝不动。即兴表演结束后,老师问他:“刮起狂风,你这棵柳树为什么一点都不动?”学生答道:“我这棵柳树是非常坚强的,不畏风暴。”这就是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把树人格化了,受到老师的表扬。

  吕艺生认为,舞蹈课还能提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综合与融化、创造与求新的能力。

  在美国,交流合作能力是培养领袖的一项必备条件。但是在中国,很多课的基本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交流的机会很少。对于舞蹈课来说,“分组创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三四个人成为一个小组,你很快就会发现,这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没多大功夫就出现了一个小领袖、一个组织家、一个发明家,还有一个参与合作的群众。这个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相互了解、互相尊重的创造,少不了沟通合作。

  分组创编完成后,会安排各组展示环节。展示前要说明,你们这个组想要表现什么,这个内容形式是怎么想到的。有一组说,我们表现的内容是“精子与卵子的运动”。老师一听,非常惊讶。怎么会想到这个呢?原来,这个班刚上完生物课,学的正是这个内容。于是,综合与融化能力也就体现出来了。

  文化课与艺术课,让学生左右脑同步开发

  在开展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的过程中,吕艺生曾于2012年赴美国纽约考察,带回来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他看来,美国舞蹈教育的历史算不上悠久,因此也就不存在专业舞蹈与普通教育的区别。舞蹈纳入核心课程,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推动起来难度并不大。

  但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普通学校没有大众化的舞蹈教育,只有专业教育。几十年下来,人们产生了偏见:跳舞不是所有人的事,只有少数人能够胜任。这也并不奇怪,舞蹈院校招生时,首先要考核学生的形体,甚至规定下肢要比上肢长多少厘米。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条件,自然就形成了跳舞与普通人无关的印象。

  虽然中美舞蹈教育所面对的现实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值得关注。“在美国普通教育中,舞蹈教师同样十分匮乏。”吕艺生说,美国纽约州学校里的舞蹈教师数量只占10%,2012年北京市中小学舞蹈教师的数量也处于10%左右,“起点是一样的”。

  如今,转变思想观念、培训新型舞蹈教师、编写舞蹈教材,都已经提上日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预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达到美国舞蹈教育的程度,而且拥有自己的特色。”吕艺生表示。

  在他看来,随着“舞蹈进校园”项目的持续推进,中小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因为在学习文化课的过程中,孩子掌握的知识十分丰富,左脑得到了大面积开发;与此同时,孩子接受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右脑也得到了开发,这将向全面发展又迈进了一大步。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